臺灣與泰國佛教有何差異?
2012-03-29 | 慈濟基金會上人感恩將軍的發心,期許將軍和夫人都能立願行菩薩道,以佛陀的大慈悲心,為天下苦難眾生付出。「只要有人、有心、能付出,結合眾力,就不只能在泰國救助苦難,也可以度天下眾生。」
將軍請問上人,臺灣的大乘佛教與泰國南傳佛教,有何差異?
上人表示,泰國現今佛教型態,保留了佛陀時代的僧侶生活;但是佛陀之所以制定托缽行化等生活方式,有其時代背景與需要——除了要僧眾藉著托缽廣傳佛法,也為了降伏原本是皇親貴族的出家眾貢高傲慢之心,體認「眾生平等」的道理。
見苦知福 提升悲智
「臺灣的佛教道場多數都投入社會慈善工作,鼓勵信眾行菩薩道,為苦難人付出。佛法若只是理論,無法在眾生受災、受苦,貧病交迫時予以救拔;所以我出家之初,就發願將佛陀的精神,化成實際的行動,幫助苦難人離苦得樂。」
慈濟成立四十多年來,上人表示自己忙忙碌碌,沒有很多時間研究佛法。「但是從每個人身上,我看到一部部人生經典,讀出了佛陀的智慧教法——眾生皆有佛性,無私助人的大愛是平等的,只是受無明覆蓋而無法顯露。所以慈濟透過慈善工作,教導富有者行善付出,也教育貧苦人提振心靈、知道自己也有能力付出愛心幫助別人。」
上人提到,這次泰國慈濟人幫助水患災區清掃,有師姊被居民誤認為政府請來的清潔工而要求她們掃廁所;師姊能彼此開解、歡喜為對方服務,這就是修行的功夫。
「慈濟慈善特色是——付出還要向受助者說感恩。這分感恩心,是因為『見苦知福』,感恩受助者示現苦相教育自己。」
上人再言,佛陀初轉法輪說四諦法,首言「苦」諦;若深居寺院修行、受大眾供養,難以真切地理解「苦」;能走入人群、救助苦難,見到種種人間苦相而不斷地受啟發、有體悟,更能提升慈悲智慧。
將軍回應:「聽到上人此番開示,了解唯有身體力行,才能真正了解佛陀的本懷;即使在走入人群助人時遇到障礙、起煩惱,都可以運用佛法修正自己的心念與行為。」
上人祝福將軍在菩提道上步步踏實。
證嚴上人開示於2011年12月13日《農十一月‧十九》
※本文引用自2012.01.25《慈濟月刊》第542期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