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心成林 傳法度世
2018-03-17 | 慈濟基金會法脈相傳 內守外護增智行法
1月12日與北三合心區志工幹部座談,證嚴上人敦勉弟子負起第一代法脈宗門人的責任與使命,將地基打穩,就像一片山地,只要水、土因緣具足,讓竹筍冒出地面,會漸漸長成一片竹林。
「期待法脈相傳。竹子中空有節,空間也會隨著竹子成長而變大;人心也要開闊容量,匯集愛心力量,持續接引人間菩薩,成就人才。」
上人說,隨師的清修士「內守外護」,吸收法水、移植法髓,把法的根扎得很實在,再向外傳法,讓「竹根」向外拓展;「在家菩薩智慧長」,分布各地的慈濟人則是推行慈濟志業的主要力量。
上人叮囑大家用心護持道場,做好傳承。「有恆心持續聞法、行法,就有源源不絕的道糧。在慈濟,道與法很充分地供應給大家,要看自己有沒有用心接受;『竹根』能否再長出幼苗,增長為竹林,取決於自己的一念心。」
「在人間修菩薩行,難免與不同習氣的人起摩擦,要放下身段,主動與人打招呼,久而久之就能接回中斷的菩薩緣。感恩有人磨,才會像寶石一樣發亮;每磨一次,都要自我提醒:感恩、尊重、愛,人人如此,整體就能和氣。」
用法度人 隨身三寶堆展志業
「心中無法,則諸事『無法度』。引法水來滋潤心地,而且要行菩薩道,用法度己,也可度人。」
與北二合心區志工幹部座談,上人教大家重新提起早期慈濟人度眾生的熱忱,看見人就說慈濟,邀約共同行善;多募一分善心,就有機會讓他們接觸佛法,也能成為度化眾生的人間菩薩。
上人說,早期慈濟委員外出時,隨身帶著「三寶」── 勸募本、《慈濟》月刊及相關文宣,還有慈濟人分享人生故事的錄音帶,有機會就和人分享。就是這分「用法度人」的精神能量,凝聚、鞏固了堅定的力量推展志業。
「《慈濟》月刊的內容很乾淨、很溫馨,適合人人閱讀,請大家多多運用,現代科技發達,也可以教會員如何上網讀月刊。要再提起度人的精神能量,多度一人就多結一分眾生緣。」
「生活隨著時代改變,初發心不能變。」與北一合心區志工幹部座談,上人亦教大家找回初發心,行菩薩道要精進不懈。
「這條路是當初以智慧選擇的,既然選擇對了,就要從起點對準目標,用心精進。」上人說,投入慈濟行菩薩道,是用心接受佛法,做利益眾生的事;希望人人把握此一觀念,尊重佛法,也尊重自己的信念。
道理無形無相,看不到、摸不著,但是恆久存在;為了要讓人了解,所以藉種種名相解說、傳法。慈濟組隊有「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的名相,也是為了運作而設立起系統;合和互協,是每一位慈濟人都必須具有的精神。
四合一組隊中,最重要的是進入慈濟的第一道門—— 協力組隊。合心、和氣、互愛組隊都要陪伴協力組隊,共同接引初發心的菩薩。合心傳承、和氣布達,合心要與和氣心力會合,才能引導人人互愛,協力做天下事。
上人指出,每位慈濟人要合心、也要和氣——「合」人間的「心」,「和」社會的「氣」,才有辦法淨化人心。
恆持初心 轉識成智傳法弘願
與北區知音合心、合心組隊幹部座談時,上人殷切叮嚀大家珍惜法、善用法,不論聽了多少,能運用出來的才是真正吸收入心的佛法。
《法華經‧方便品》提到,佛陀正式說《法華經》以前,有五千人退席;上人以此教勉,真正飽滿的稻穗低垂,愈有修行的人愈謙卑。
「或許有人認為這條路應該很寬廣、很平坦,不應該有石頭;但是一進到慈濟,就要自己扛鋤頭、拿畚箕來開路;路還那麼遠,荒蕪的地方還那麼多,藉口被人摩擦而退出,其實是自己的心容不下別人。」
「法華會上,舍利弗尊者一再請求佛陀說法,佛陀仍然不說,直到五千人不耐而退席,佛陀說『退亦佳矣』,就是擔心他們並非真誠聽法、以智慧接受,會用邪知、邪見誤導人。」
「其實佛陀沒有放棄這些剛強的眾生。佛陀雖已入滅,佛法仍然在娑婆世界流傳,只要人人能夠真誠接受,依教奉行,佛陀正法就永恆存在世間;若是人心不誠、不願接受佛法,佛陀住世再久也『無法度』!」
上人說,靜思法脈已傳,慈濟宗門已立,「立宗、傳法」不是只靠師父,要由每一位慈濟人來傳。請大家「轉識成智」,傳慈濟法,也就是佛陀所教、由大家身體力行的菩薩法。「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大家已經腳踏實地做到,要恆持初心,持續精進。
【靜思小語】真正飽滿的稻穗低垂,愈有修行的人愈謙卑。
上人開示於1月12日《農十一月‧二十六》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616期《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