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證嚴上人開示
援建一覽表
援建學校專書
援建學校專書
 
─ 前 言 ─

1999年9月21日凌晨1:47分,芮氏規模7.3的「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帶來巨大災難,在台灣許多有百年歷史的古老學校應聲倒塌,即使較新學校也不堪強震蹂躪,滿目瘡痍。

教育部緊急成立地震災情回報中心統計,全省三千二百多所學校以臺中與南投縣市學校毀損情況最嚴重,截至1999年11月18日之全國校舍損壞統計,九二一及一○二二大地震計有870所學校校舍受損,包括大專校院81所,高中(職)及特殊學校133所,國中168所,國小488所。然而,在政府與民間團體協力合作下,美麗校園又迅速地從瓦礫堆中重新站起來。

「九二一震災校園重建工程」由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依據教育部2002年11月19日新聞稿,針對293所全部倒塌的重建工作,劃分成四大部分同時進行:教育部委託內政部營建署代辦41所;教育部委託亞新顧問公司辦理22所;各縣市政府自辦122所;民間團體發起「認養災區中小學重建計劃」,認養重建108所。

證嚴上人憂心地開示:「國家社會的希望在教育,而學校是孕育未來主人翁之所在;一旦教育的根基傾倒,造成學生學習的空白、教育的斷層,將來對社會穩定會有潛在的危機。」「教育不能斷層,不能讓孩子在惡劣環境中讀書。」「重建災區傾毀學校的這項『希望工程』,是我們人生的希望,是我們社會下一代的希望。」慈濟基金會於是毅然承擔起認養重建災區學校工作的「希望工程」,匯集全球無限愛心,投入百億的經費,動員志工十萬餘人次投入校園的重建工作。

根據本會營建處的統計,九二一大地震後,包括同年的一○二二地震和2002年的三三一地震,佛教慈濟基金會援建重建整體校園的學校40所,接受教育部委託代辦重建的學校有11所,外加援建南投埔里溪南國小的景觀工程,合計認養重建51所中小學,此外,震災後緊急修繕、援建簡易校舍共有13所,綜合命名為「希望工程」(註)。

環境教化,無聲說法

2000年4月8日,慈濟舉行「希望工程」點燈儀式,學校重建計劃步入新階段。同年4月10日,豐原市的豐東國中進行動土典禮,是希望工程最早動工的學校;而臺中縣新社鄉新社國小也率先在2001年1月17日完成重建工作。

動工前的第一次校園規畫會議,建築師都是針對校舍倒塌的部分加以設計重建,但證嚴上人的理念是──整體規畫、整體設計。所以嚴格來說,慈濟「九二一希望工程」所援建的學校並不是重建,而是嶄新的校園規畫──依各校特色設計成不同的風格,並在校園�添加美育與藝術的人文精神,以符合二十一世紀的新教育走向。

慈濟認為建構學校建築的未來,就是建構教育的樂土,更是建構社會的希望;因此期待能用開放的觀念,將軟體的理念融入硬體當中,為下一代建構充滿創意的成長空間。

許常吉和朱鴻章兩位建築師也表示,「學校建築不但提供學習空間,更足以影響教育方針和成效,有意識的空間規畫扮演著啟發學習的功能。」、「我們規畫的是一個環境而不只是建築,如何讓環境自然產生教化功能,讓置身其中的人從中體會、學習,即是無聲的說法。」

自然、環保、堅固的新校園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業,學校應該要萬古流芳。上人親臨埔里國小動土儀式時,聽聞埔里國小已建校103年,感到無限唏噓:「一百多年學校毀在幾秒的震撼中,這是很感慨的。今天的動土就是未來新世紀,我們要給的是名符其實的千秋百世,幾百年或是上千年的學校。」

為了興建千百年的學校,因此慈濟決定把學校建得很堅固。在希望工程展開之初,上人便提出三點方針:

採用耐震防火的SRC──內立鋼骨,外附鋼筋混凝土;
強調資源利用,讓「校園綠化回收」;
傾聽大地聲音,讓「設計依循自然」。

這三點方針獲得建築師一致認同,因而使得慈濟所援建的學校,都具有「堅固耐震」、「採光良好」、「通風舒暢」、「自然綠化」、「資源回收」等多項為人稱道的特質。

人人都是希望工程的一份子

上人希望大家共同參與,建設一個「百年大計」的校園。在這個大願之下,人人都盡一己之力來付出。

首先是全球慈濟人將感動化為行動,在世界各地舉行各式各樣的園遊會和義賣活動,以籌募希望工程款項;希望工程約有四分之一的款項來自海外捐款,勸募過程之辛苦,非一般人所能體會。

還有先天性成骨不全症的美玲和淑惠,親手做小毛線鞋,一雙一百捐出來義賣。罹患痳瘋病五十多年的林葉,帶著藥包到處去演講,希望大家都為希望工程盡點力。修傘爺爺胡定芳亦共襄盛舉,藉著磨刀修傘來募款。許多學校的學童也每人日存一元,天天發善心共同參與學校重建。

參與建築的專業人士與工作人員更是勞苦功高,他們在日曬雨淋、風吹雨打的天氣中,懷抱著使命感和熱忱完成工作。而所有參與的慈濟建築委員和志工們,更將利益社會的希望工程當作是自己的使命在推動,不僅讓學校建築如期完成,也讓建築品質達到預期目標。

學校重建的最後階段,慈濟的景觀工程大隊開始美化校區。鋪設讓大地呼吸的連鎖磚時,學校師生、附近居民甚至當地政府機構、警察單位都協同參與。

因為大家為了共同的理想而全心付出,因此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希望工程」的一份子。每根鋼筋、每包水泥、每片屋瓦都有你我的愛。這一分付出的精神不僅感動當下的許多人,也在許多人心中播下了愛和希望的種子,這一分愛,終將讓這個社會變得更美好。

難怪南投縣大成國中校長歐源榮會激動地說:「我深刻體悟到證嚴上人所說的希望工程,其實不只是慈濟所援建的這些學校,而是全臺灣學校的教育希望!」

慈濟不僅重建學校,更希望重建教育理念。「希望」兩字不是結束的印記,而是延伸向無邊寬闊的未來。如何協助有需要的學校,引進豐富多元的資源與教學,以及奠定學生正向思考的人文觀念,正是慈濟人下一階段的使命。

愛,是生命的出口

九二一之後,曾有師姊請示上人:「在這麼大的災難之後,會不會有更大的災難?」

上人開示,需要愛、需要更大的關懷,才有機會體悟大地與人的關係,唯有人人真正體會「人生無常、國土危脆」,懂得彼此「關懷、體恤、互助」發揮大愛,才有可能消弭災難。

地震雖然慘痛,可是來自社會源源不絕的愛心,讓人看到了社會仍存在許許多多溫馨。隨著校園重建工作的完成,重建區師生也驅走了災後的悲情。

能在苦難當中,重新體會、學習,並從中發現人與人之間珍貴的情誼,這分引導人心向上提升的力量,正是所謂的「清淨無染的大愛」;也唯有愛,才是苦難生命的唯一出口。

慈濟版權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