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救助

  依據衛生福利部「社會救助法」之規定,秉持「主動關懷,尊重需求,協助自立」的原則,協助經濟弱勢家庭。除了提供經濟困難的家庭基本生活需求,更以「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的方式協助,陪伴與輔導「心」富人生觀,期能促其「自立脫貧」、「濟貧教富」、扭轉人生。

  協助經濟弱勢家庭,主要採「個案」工作方法。依循「收案、評估、接案、定期複查、結案、追蹤」的模式,逐一訪視關懷。並落實「全人、全家、全程」的輔導方法,依個別化需求,提供經濟補助、就醫補助、房屋修繕、心靈關懷,就業協助,輔以服務方案辦理。

  103年擴大照顧社會救助對象,提報個案13,698件,成長6.44%,透過訪視評估,依實際需求,分別以長期或短期或專案等方式給予協助,因此,個案成長數分別為:長期濟助14.32%、居家關懷2.19%、急難短期補助23.33%、房屋修繕等環境改善134.75%。志工動員1,242,721人次。。

103年社會救助,方案執行成果如下:

(一)長期濟助服務

  以慈善工作為本,慈濟在臺灣發展四十九年來,關懷弱勢家庭不曾停歇。全臺訪視志工每月固定拜訪案家,複查個案,瞭解生活狀況,提供生活濟助外,並針對案家各種難題包括教育、醫療、生活等面向適時援助,直到家庭生活改善且能自立後,方才評估結案,故每一戶家庭陪伴過程,從數月到數十年不等。

說明:

  1. 長期濟助針對7,440戶家庭,每月提供生活補助金、白米、實務支助,年度總受益68,395戶次。
  2. 居家關懷針對14,629戶家庭,每月家訪關懷供心靈支持,年度總受益123,467戶次。

扶困脫貧 燦爛人生

  蔣女士育有三名子女,先生做板模工維持生計。民國89年8月,先生因腦溢血往生,生活陷入困境。接獲提報後,志工走入案家,即時補助喪葬費。家訪時發現蔣女士的手天生畸形,又因幼年發燒傷及腦部,雙手會顫抖,工作能力有限,獨立扶養子女對她是一項沈重的負擔,於是轉為長期生活濟助個案,持續陪伴至今已近十五年。

  訪視志工團隊用溫暖給予全方位的支持與呵護,案家長女國二時,常因成績不如預期,幾度想放棄學業。慈濟志工鼓勵孩子到環保站付出,不僅可以把心中的煩惱一掃而空,還能透過環保清除心中的垃圾。如今,案家能夠安生、安心,蔣女士與家人臉上多了笑容,還能捐款助人。而長女已從慈濟技術學院畢業,任職於慈濟大林醫院,真正做到自助人助,回饋社會的願力。

有愛無礙 讓他重新站起來

  103年針對關懷個案提供醫療補助共有2,293件。其中苗栗竹南黃先生罹患僵直性脊椎炎,脊椎及腿部關節變形無法站立,外出看診十分困難,十多年來求醫四處碰壁。透過衛福部轉介,本會結合臺北慈院進行家訪與評估,順利安排黃先生就醫。志工發揮智慧,用起重機把他從三樓的窗戶搬下來,當吊車手臂緩緩升起,黃先生內心不斷吶喊:「總算有人理我們了!總算有人理我們了!」原本遙遠的醫療之路,刹時在眼前展開。

  黃先生在臺北慈院順利完成髖關節置換、脊椎矯正及膝關節三階段手術。103年6月下旬在慈院醫療團隊及志工的照護下,重新站起來,帶著大家的祝福,用雙腳走進家門,也重燃人生希望。

居家修繕 打造安身立命的家

  先生罹病往生後,徐女士單親育有二子二女。雖然住家擁有三樓的房屋,但五十年的屋齡已破舊不堪,一家五口全睡在一樓客廳,加上家人連續往生,徐女士身心受創。考量居住空間狹小,加上無力修,當區志工結合本會營建處人員合力修繕。原本不適於居住的房子,經過拆除整修、油漆等,終於修繕完成,呈現嶄新的樣貌。徐女士與師姊相擁,感動的說:「感恩您們,如果沒有慈濟的幫助,這老舊的房子便無法整理,謝謝你們!」

居家打掃 還原清淨人生

  翁先生六十三歲未婚獨居,從小智能不足,長期不洗澡,居家環境髒亂,老鼠蟑螂滿屋,影響左鄰右舍環境衛生。侄子於99年提報本會,請志工協助關懷輔導。

  翁先生平日撿拾資源回收維主,但不善整理,屋裡堆滿回收物和垃圾,志工在徵得同意後,動員協助居家環境清掃,幫他佈置一個乾淨的家。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促進居家安全改善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跌倒」是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事故傷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而家中最容易發生意外的地點為浴廁、客廳及臥室等場所。

  安全的居家環境,不僅是預防跌倒,更是促進老年人安全、獨立生活重要的一環。志工深入鄰里社區,或經由鄰里長、村長提報,瞭解社區裡老人家實際生活情形,改善居家安全設施,預防並降低事故發生的頻率與傷害,促進老年人安全、獨立生活。

  獨居高齡77歲的蔣阿嬤,來自大陸安徽省,在臺灣沒有生育子女,老伴往生後,阿嬤只依賴老人年金過日子。兩年前,她在家中摔倒導致右手骨折,脊椎亦隨年紀老化側彎日趨嚴重,連提水洗澡都顯得困難重重,志工貼心幫她安裝熱水器、衛浴扶手時,奶奶感動的說:「從今天以後,她不必再用小茶壺燒水,也不必為提水所苦,可以安心、方便地洗熱水澡了」。

(二)多元方案 建構社會初級防護

  社會救助成長趨勢,反應社會現況。為此,慈濟亦同步推動多元服務方案,救急扶困之外,五月孝親感恩月、端午佳節、中秋佳節、歲末年終,全省各地慈濟人,藉由節慶關懷活動、冬令發放活動辦理、或逐戶親訪,陪伴弱勢家庭,讓他們感受到過節溫馨。除此之外,因應區域人口特性,進行東部原鄉、偏鄉關懷方案,希望能幫助弱勢族群,除保障基本生活外,更期待以輔導自立脫貧。

1.節慶關懷 如親關懷

母親節前夕 志工溫暖送愛

  母親節,除了各地浴佛、母親節慶祝活動,志工總是會準備康乃馨、卡片、小點心等,親自走訪社區各角落,或辦理孝親感恩活動,提前與長期關懷的家庭、獨居長者慶祝母親節,大聲說愛。

  李女士是新住民,先生因癌症往生,婆婆身體也每況愈下,雖然婆婆生活費用由小姑負擔,但自己跟兩個孩子生活費,完全靠她在小吃攤洗碗的薪水及社會補助撐起。接到志工送來的祝福,感覺非常溫暖及幸福。

  在五月孝親感恩月,志工也安排奉茶與洗足活動,照顧戶子女貼心地為媽媽擦拭感動的淚水,滿懷感恩的擁抱是最深的謝意。

月圓人團圓 有愛不孤獨

  中秋暨重陽節慶關懷活動,社區組隊志工提前到家分送祝福禮品,傳遞如親關懷溫暖。103年全臺各地中秋月餅禮盒,特地與當地庇護工廠合作,如畢士大教養院 、黎明教養院庇護工場、喜憨兒基金會等等,同步支持一起為弱勢族群付出社福團體。

意誠物美加裝扮 歡喜慶新年

  民國58年起至今,慈濟年年舉辦冬令發放,邀請弱勢家庭到各地慈濟社區據點圍爐,也安排義診、燙頭髮、剪頭髮等服務,闔家提前過年。圍爐之後,志工尊敬地送上裝滿年節用品及冬令物資、祝福金等。

  103年度臺灣共辦理41場次冬令發放,嘉惠16,366個弱勢家庭。發放前志工用心打包冬令物資,務必「意誠物美」;部分居住在偏遠地區或無法參加圍爐的鄉親,志工則親自一一將春節祝福送到家。

2.建構社區慈善關懷網絡

春暖計畫──幸福屏東

  時值歲末寒冬,與屏東縣府合作辦理春暖計畫,走入社區,將祝福親手送至屏東縣政府列冊的潮州、東港、枋寮、恆春四鄉鎮低收入家庭,讓弱勢家庭溫暖過年。志工也逐戶訪視,主動了解親近貧困底層,發掘待助個案,傳遞溫暖。

流星之愛──為街友健康把關

  2月屏東志工再次屏東市政府合作關懷街友,提供義診、義剪與衛教服務,同時也發掘關懷需求,兼具個案提報與關懷的平台。

慈善聯合美術展──彩繪生命

  「彩繪生命慈善聯合美術展」,與一般畫展不同,每一個作者都有著用生命揮灑人生彩筆的故事。

  他們曾經因為年老獨居、經濟陷入困境、身心障礙等等問題,而轉介或提報成為慈濟的關懷個案。慈濟志工長年陪伴與關懷,讓他們勇度難關、破繭而出,為人生重新找到光亮與出口。

  蔡女士單親,育有一子。歷經了生意失敗及感情不順遂的總總打擊,憂鬱症纏身多年。志工敲開她家的門,長期陪伴下,也打開她的心門,綻放笑容。得知案子在美術教室習畫,更鼓勵她跟著兒子一起學習。「明燈」與「蓮」這兩張畫作,正表達了五年的繪畫歷程中,原本黯淡慘白的生命,因為人間的愛與關懷而露出曙光,繪出多采多姿的人生。

  九十八歲的賴阿嬤,是志工自95年起開始關懷的獨居長者,陪伴過程中,發現了阿嬤的繪畫天份。阿嬤原本是利用原子筆在廣告紙上畫圖,志工特地買來圖畫紙及彩色筆,從此開啟了阿嬤色彩繽紛的童話世界。

  阿嬤喜歡用鮮明色彩來彩繪周遭的人、事、物,她的畫畫線條細膩單純,所畫的人物一定是成雙成對,顯見內心害怕孤獨,而志工的相伴,正好填補孤寂的心。

  開展日,志工陪伴阿嬤前來。她推著助行器步入會場,受到大家熱烈的掌聲歡迎。看到有人在拍照,阿嬤馬上停下腳步,比出「V」的手勢,可愛的慈顏,大家爭相與她話家常。

3.人工電子耳手術 聽出幸福節奏

  人工電子耳讓許多徹底失去聽覺能力的聽障人士,重新聽到聲音,而大多數患者在植入電子耳後,獲得更好的語言理解力。103年結合慈濟醫療志業,造福10名聽障患者。

  林小姐於81年經醫師宣佈為雙耳重度聽能障礙,需戴一輩子助聽器。102年右耳發生病變,加上助聽器功能已發揮極限,無助於聽力,家人決定讓她在大林慈院植入人工電子耳。103年7月由大林慈院為她進行植入人工電子耳手術,術後經由語言訓練大大提升她聽說能力。她表示,有了人工電子耳,聽到音樂的旋律了,也大大提升享受音樂的樂趣及舞蹈的能力。

  林小姐目前從事文書事務,閒暇之餘仍持續舞蹈表演,也是臺北富邦銀行公益慈善基金會「愛無限樂團」與「弦月舞集」的團員之一,不時與一群夥伴至監獄、少輔院、校園等機構做公益表演,以他們的生命故事激發他人的生命光輝。

4.深部腦刺激手術 改善巴金森患者生活品質

  為照顧弱勢民眾,結合慈濟醫療志業針對罹患巴金森症病友補助神經調控手術費用,及協助神經損傷後頑性疼痛與缺血性疼痛患者之疼痛緩解治療,減輕中低收入家庭負擔,讓病友在治療後,為家庭與社會能發揮一己之良能。

  李先生50歲發病,因巴金森病出現動作緩慢、顫抖、僵硬的症狀。因罹病時日已久,需一次服用較大量藥物方能改善症狀,且藥效僅能短暫維持。92年5月李先生在花蓮慈院做深部腦刺激手術,103年第二次進行更換電池手術,術後顫抖、僵硬、動作緩慢的症狀皆獲得改善,生活品質大大提升。

5.大愛無國界 海外慈善援助

  慈善關懷走向全球,辦理大陸冬令發放、長期個案關懷及急難救助、獎助學金方案,並推動甘肅及貴州扶貧方案、醫療義診及健康促進方案等等,協助改善偏遠及貧困地區鄉親環境及生活,解決貧困學童就學問題。另一方面也協助於緬甸、斯里蘭卡、非洲、約旦、中美洲等地區志工在當地慈善工作之推動。

宏都拉斯 小妹妹站起來

  潔西妮亞小妹妹居住於宏都拉斯馬可比亞縣博卡利歐村,出生時腳骨彎曲無法站立,因家貧無法醫治,任小妹妹在地上爬行至八歲。本土志工艾默琳在該村小學教書,不忍她失去受教育機會,每日到小妹妹家,抱她上學。

  志工並為她安排檢查,確認可醫治後,10月艾默琳於當地發起一步一腳印募款。雖然縣民多數十分貧窮,但仍愛心啟發,每人一元、兩元捐款,只是最終經費仍不足。幸而臺灣的愛心,補足潔西妮亞手術及後續醫藥費用不足款項。103年12月13日潔西妮亞完成了手術,當葛蘿莉師姊把裝配上腳架支撐的潔西妮亞抱起來,忍不住感動落淚。

辛巴威 志工掘井除乾旱

  辛巴威長年來受霍亂之苦,慈濟已在當地援助開發十六口水井,同時發放淨水藥劑,改善首都地區哈拉雷的飲用水衛生與安全。

窮而有志 教育助脫貧

  辛巴威薛爾頓同學,是慈濟新芽助學計畫學生。他生長於單親家庭,母親因意外致殘,就讀南非金山大學時,因沒有錢可供水電,四處為家,以方便天一亮就可開始唸書,目前他已用五個優等的成績大學畢業,入碩士會計先修班。

冬令發放 好過年

  103年大陸地區志工結合當地愛心人士,為受災及貧困地區居民進行冬令物資發放,發放範圍涵蓋二十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傳遞人間溫情。

  發放除了採入村定點模式,也集中在城鎮實施。若鄉親行動不便,或者發放地點過於偏遠,志工也會設法親送到府,甚或啟發愛心,由當地出租車、私家車為鄉親義務載送發放物資。冬令發放物資依在地需求,包括大米、油、棉衣、棉被、棉內衣褲、環保毛毯等生活用品。

助學因緣 敲開心門

  江蘇昆山的丁小妹妹,是慈濟獎助學金的助學生。志工家訪時,發現她的哥哥小時候因為發燒延誤治療,造成聽障,變得自卑,窩居在家不願出門。志工不捨,慢慢引導他走出家門,帶他到昆山環保站,耐心接引與帶動下,丁哥哥現在有了固定的工作,個性變得開朗了,臉上常常掛著笑容。志工用愛疼惜他、照顧他,更進一步協助裝人工電子耳,可以聽到聲音後,再訓練他說話。志工的愛與陪伴,不只是給予經濟上的協助,真誠的愛,啟發付出的快樂,更帶來心靈的豐足。

跨海醫療 反轉人生

  患有「極重度先天性雙膝反曲」26年的廈門姑娘陳團治,從小就是用膝窩走路。透過兩岸慈善接力成功個案的影響,在眾多愛心人士的幫助下,由志工陪同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接受治療。

  治療期間,除了志工細心照顧,陳英和名譽院長所帶領的醫療團隊,更是針對她的「雙膝反曲」與雙踝「馬蹄足變形」,前後319天,進行了7次手術。手術順利成功,讓她的腳從「L」到「I」,邁步迎向新人生。這是兩岸慈善人士愛心的合力之舉,跨越海峽共同見證大愛奇蹟。

  志工以感恩、尊重的態度,深入社區角落,「直接、重點、務實」地膚慰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單親、隔代教養、急難變故、失業人口增多,需要關懷的家庭激增,志工從報章媒體、社區鄰里發現;或經由政府機關轉介,或民眾提報等等,隨即前往關懷,給予最及時、溫暖的協助,濟貧解困。安頓身心外,更引領社會弱勢者得到心靈富足,進而開啟心理動能也能自助助人,讓善的力量延續。藉由主積極動關懷社會弱勢族群,建構社會初級防護,成為安定人心及社會穩定的堅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