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捐款 我還能為慈濟做什麼?

2012-02-24   | 李明慧 符采君
新加坡知名財務規劃師吳加萬,有感於社會需要更多善的力量,把正在規劃的畢業生聚會暨講座活動,撥出四十分鐘來說慈濟,藉此人間菩薩大招生。(攝影者:楊嘉珮,地點:新加坡職總大厦,日期:2012/02/13)
新加坡知名財務規劃師吳加萬先生,一年多前從臺灣友人林偉賢那裡聽聞慈濟,2011年11月赴臺灣參加慈濟實業家靜思生活營,深受證嚴上人慈悲大愛精神的感召,也更瞭解慈濟在全球的志業足跡,當下就發願要捐榮董。

返國後,吳加萬聯絡上慈濟新加坡分會實聯會總召集人沈喜洲,圓滿榮董心願。吳加萬更决定在自家公司主辦的財經聚會中,安排四十分鐘的「特備環節」,誠邀慈濟新加坡分會執行長劉濟雨與來賓們分享慈濟心得感悟。

0與1的取捨智慧

2012年2月13日傍晚,在擦肩摩踵的金融市區,五百多名由吳加萬授課的歷屆畢業生聚集在職總大厦,開場環節却是意料之外的「解開心靈的枷鎖」分享。

新加坡的生活步伐快、生活水平也高,城市人對名利物欲的追求越來越大,然而生活素質提升了嗎?劉濟雨以幽默親切地言語,與衆分享自己從白手起家的企業家,轉換人生跑道,成爲慈濟全職志工的心路歷程。

劉濟雨以幽默親切地言語,與衆分享自己從白手起家的企業家,轉換人生跑道,成爲慈濟全職志工的心路歷程。(攝影者:李副腆,地點:新加坡職總大厦,日期:2012/02/13)
二十多年前,劉濟雨是一位在馬來西亞創業成功的臺商,但事業有成、及時享樂的他並不快樂,他形容「進工廠就像進地獄」般折磨,錢賺得多,諸多煩惱也隨之而來。

太太一句「一個企業家,如果在一年當中,抽不出十天去做有意義的事情,他的企業是失敗的。」將劉濟雨成功「設計」進入慈濟,讓他體悟到「得遇明師、增長慧命」才是人生的一大事因緣。

捨世間財賺功德財

2001年他在事業高峰期毅然將事業捨掉,將廠房捐給慈濟蓋靜思堂,自己全心投入慈濟志業,行善足跡遍及新馬、斯里蘭卡、柬埔寨、朝鮮等地。

無福寸步難行,有福走遍天下。劉濟雨表示,年輕時事業有成,皆因命中有貴人,所以要常常造福,廣結善緣,做一位有福之人,才能在危急時刻逢凶化吉。

其實,鑽研理財無非是追求銀行存款數目後面「那幾個零」,然而再多的零也不及「零前面那個一」。「一」是生命中更重要的東西,就好比健康、智慧和喜悅,都是金錢買不到的。

劉濟雨的妙語如珠,逗得全場聽眾開懷大笑,引起深刻共鳴。(攝影者:楊嘉珮,地點:新加坡職總大厦,日期:2012/02/13)
有的人很有錢,但一毛不拔;有智慧的人懂得回饋社會、利益人群,這才是「富有愛心的富人」,即「富中之富」。在先進社會中,很多人受困於忙碌的生活,不知爲何而忙,回頭一看才發現空忙一場、虛度一生!名利如過眼雲煙,真正的幸福快樂需從內心探尋。

「以前我認爲,一個人努力經營事業,好不容易賺了一點錢,如果還不會好好享福,這種人不如死掉算了!」如今,劉濟雨不再言享樂,反而安於儉樸的生活,因爲他發現簡單就是美,無止境的物質追求只會招致煩惱重重。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講座主辦人吳加萬深信上人所言:「善惡拔河,人多的一方會贏。」身處財經界的他思索,自己授課教人「錢生錢」之餘,若沒有幫助學員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是否會助長人心的貪婪?反之,學員若懂得用錢的智慧,不也就是「富中之富」的人嗎?

如此一想,吳加萬放下「怕不被學員接受」的顧慮,把正在規劃的畢業生聚會暨講座活動,撥出四十分鐘來說慈濟,也希望借此人間菩薩大招生。他說:「對的事,做就對了。」

經過劉濟雨妙語如珠的分享後,大家趁小休時刻,紛紛將劉濟雨的多本著作請購回家,把靜思人文的攤位擠得水泄不通。(攝影者:楊嘉珮,地點:新加坡職總大厦,日期:2012/02/13)
劉濟雨妙語如珠的分享,贏得滿堂喝采及一致好評,三十三人當場加入慈濟會員,更有人表示期待劉濟雨的下一次講座。大家也紛紛將劉濟雨的多本著作請購回家,把靜思人文的攤位擠得水泄不通。

與妻兒同來與會的林傳達當場加入會員。夫妻倆聽完講座後,內心對於金錢物質的追求,也有了不同的想法。太太宋愛蕊表示,一直都想助人,但礙於工作忙碌及孩子尚年幼,沒能及時行善。這晚她留下了聯絡方式,希望能參與更多慈濟活動。

「找到生命的純樸。」倪偉賢道出心裡話。他表示,任何事都不能忘記回歸到初發心,而非盲目地追名逐利,因此他發心加入志工行列。

「會賺錢只是徒弟,會用錢才是師父。」財富不是枷鎖,劉濟雨這一席感悟分享,盼爲與會者撥開心靈迷霧,善用財富于人群中,而這種回饋社會的心境才是幸福的人生。【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李明慧、符采君 新加坡報導2012/02/1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