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我嗎? 再靠近一點

2012-04-01   | 杜蕙希
曾擁著其中最令人傷神的孩子--啟恩,無形中也改變了李靜薇的教學心態。這段陪伴啟恩的過程,讓李靜薇學習如何與孩子相處,也體會到,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要耐心澆灌,他們才會慢慢進步。(攝影者:杜蕙希)
「你喜歡我嗎?小朋友喜歡我嗎?他們是我的好朋友嗎?」聽到啟恩說的這段話,李靜薇愣住了;她從來沒有想過,啟恩在乎的只是那麼一點點的「愛」。

同樣這一群孩子,同樣這個教室,李靜薇老師曾經日日倒數,還有幾個月可以撐到畢業?如今,擁著其中最令人傷神的孩子,心如此貼近;故事,從「心美,看什麼都美」開始轉彎,

原是最大困擾 公認進步最多

「小朋友,我們一起把三年來進步最多的同學畫出來!」馬來西亞檳城慈濟幼兒園,樂樂班的李靜薇老師帶著班上小朋友進行主題教學。

一張張蠟筆畫,畫出大家四到六歲的成長記憶。小朋友們一致公認,班上進步最多的同學是啟恩,但只要想起啟恩四、五歲時的模樣,大家都忍不住皺眉頭。

「以前啟恩衣服溼溼的,有口水味。」佑祺說;「以前啟恩一直吃手指,很骯髒,老師常常罵罵。」俐穎也說。

靜薇老師則回憶:「啟恩比較沒辦法控制情緒,一下子打人,一下子把東西放進嘴巴咬,每天都有不一樣的狀況;那時候,他真是我最大的困擾……」

不解孩子行為 情緒影響孩子

25歲那年,原本在檳城慈濟幼兒園擔任行政人員的李靜薇,因為喜歡孩子、又對教育充滿熱忱,毅然轉換跑道;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她正式成為六歲「樂樂班」的老師。

初為人師的靜薇,未能充分理解孩子們的行為模式,班上有好幾位頑皮好動的同學,經常讓她感到困擾;久而久之,她逐漸失去對教育的美好想像與熱忱。

每天懷著沈重心情上班,車子愈開愈慢,「有時到了學校,卻留在車上聽音樂,直到上班時間到了,才心不甘情不願地下車,甚至猶豫著是否要繼續當老師?」

她經常將生氣表情掛在臉上,孩子們或許是感受到老師對啟恩有些抗拒,也開始用同樣的態度面對他。「不論做功課、學習、遊戲,小朋友都不願意跟啟恩一起,這也造成他的情緒更容易起伏。」李靜薇說,常常因為一點小事,班上的氣氛就變得很不快樂。
因為手眼、空間感不協調,啟恩常常無法把字寫在格線內,也會因為一直寫不好而生氣,同學一筆一畫耐心教啟恩寫字、畫畫。(攝影者:杜蕙希)


狀況不斷 及早發現及早療治

四歲時,啟恩就因不停哭鬧、上課時在教室走來走去、無法控制情緒、打人等,被幼兒園老師看出和其他小朋友有些不同。幼兒園每年舉行健檢,老師和職能治療師都建議家長帶啟恩尋求進一步診療,但爸爸媽媽卻覺得孩子只是比較晚熟而已,應該不需要治療。

啟恩是家中第一個孩子,全家人對於他的誕生都滿懷期待與希望,媽媽曾青萍說:「當老師告訴我們,啟恩和班上的小朋友有些不同,一直要我們帶孩子去看醫師時,我們無法接受。我們是很普通、很平凡的家庭,家人也沒有其他特別症狀啊……」

上了六歲班以後,啟恩的情況仍未改善,爸媽終於聽從老師的建議。「老師一週提醒兩次,讓我有股衝動想要查清楚,究竟我的孩子出了什麼問題?」

2011年3月,爸媽帶啟恩到檳城一間專科醫院檢查,這才發現他患有「感覺統合失調症」——雖然身體、智力發育正常,卻有眼手不協調、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問題。啟恩開始進行感覺統合治療,療程才進行八次,就有明顯的進步。

比起過動兒及自閉症,「感覺統合失調症」在馬來西亞還是陌生名詞,這類症狀的孩子也因此成為家長和老師眼裏的問題兒童。幸好,有了專業治療及父母愛的陪伴,啟恩的感覺統合失調症狀明顯好轉;現在,啟恩放學回到家中,會自動自發地將環保餐具拿出來清洗,還會幫忙做家事、摺衣服,不再像以往那樣讓人傷腦筋了。

孩子需要愛 反省己身誠付出

因為啟恩,無形中也改變了李靜薇的教學心態。有一次,李靜薇又生氣地走出課室,她靜下心後,決定每天中午陪著啟恩午睡。「當時的動機,只是要確保啟恩不會在班上出狀況,這樣我才能順暢地把接下來的工作完成。」

直到有一天,師生間出現一段對話,讓她找回了那顆愛孩子的心。

「老師,我今天有乖嗎?」午睡時,啟恩躺在老師身邊,認真地問。「有啊,你今天很乖,老師都沒有罵你。」

「那,你喜歡我嗎?小朋友喜歡我嗎?他們是我的好朋友嗎?」聽到這段話,李靜薇愣住了;她從來沒有想過,啟恩在乎的只是那麼一點點的「愛」。原來,他知道自己對班上造成困擾,也很在乎老師和朋友對他的感覺;從那天起,李靜薇開始反省自己,花更多時間和愛心來陪伴啟恩。

雖然班上學生還是如往常般經常出狀況,但李靜薇不斷提醒自己,要學習放慢腳步,用真誠的心走進孩子的生命。
不能接受孩子跟別人不同,到能自我安慰:「比起其他罹患重症的孩子,我們算很幸運了。」啟恩的爸媽感恩老師鍥而不捨提醒,讓孩子把握早療黃金時間。(攝影者:杜蕙希)

牢記靜思語 宣洩情緒有管道

因為「感覺統合失調」,啟恩畫畫、寫字的進展都比較慢,有時同學會嘲笑他。李靜薇告訴全班同學,不應該嘲笑別人,因為「心美,看什麼都美。」

當啟恩因為學習遭遇挫折而感到失落,李靜薇也會用這句靜思語鼓勵他;不知不覺,樂樂班的同學都把這句靜思語牢牢記在心上、落實生活中,啟恩也因此增長了信心。

每週一次,樂樂班的孩子會跟四歲班的弟妹進行混齡野餐,大班的哥哥姊姊負責照顧小班的弟弟妹妹。透過這項活動,可以明顯看到啟恩的進步,他不僅很會照顧四歲班的妹妹,還不吝分享他最喜歡的一句靜思語:「心美,看什麼都美!」

「現在,只要發現啟恩在壓抑自己,我就會帶他去操場,跟他一起跑、一起玩。」李靜薇告訴啟恩,跑完之後,要把所有不開心丟掉,換個心情進入教室。

以前的啟恩,因為不懂得表達情緒,總是大哭大喊、到處亂跑,如今,李靜薇學習用同理心對待,也幫助他找到宣洩情緒的方法,「現在他就算沒辦法跟上其他同學,也會努力嘗試,不再那麼容易放棄,也不像以前那樣暴躁了。」

啟發孩子互愛 創造善的漣漪

老師心念一轉,在班上種下互愛的種子,小朋友們也開始學習用善解的心,包容其他同學,班上氣氛真的好轉了。
老師用愛牽引,全班同學以同理心呵護下,啟恩更能融入幼兒園的大家庭中,也擔負起大哥哥的責任,用心照顧中班、小班的弟弟妹妹。(攝影者:杜蕙希)

原本俐穎不太喜歡啟恩,因為啟恩常常惹老師生氣,但現在她卻比任何人都要有耐心教啟恩寫字、畫畫。啟恩老是把字寫到格子外,有時候更會鬧脾氣,但俐穎仍耐著性子,抓著啟恩的手一筆一畫地教,直到他會為止。

她說:「以前啟恩不會寫字,因為他不能專心;如果我們不教他,他現在不會寫字,以後也不會工作。啟恩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很保護他。」

另一個孩子允沛,想起三年來和啟恩相處,腦海裏浮現出很多畫面。印象最深的是,有天老師帶大家到盲人院去向盲人哥哥姊姊、弟弟妹妹學習,本來很開心的,沒想到啟恩突然出手打他和俐穎,讓他們好生氣。

「我現在已經原諒他了。」允沛說,「老師跟我們說,啟恩不能控制自己,所以有時候會打人。」

李靜薇問允沛:「那以後我們應該怎樣對他?」「要好好教他,教到他會為止。俐穎教我畫畫,我就教啟恩,啟恩也可以去教別人,這樣一直教,全世界的人就都會了!」
樂樂班小朋友已於2011年11月畢業,這段愛與生命交會的過程,帶給全班師生難忘回憶。(攝影者:杜蕙希)

樂樂班最幸福 成長滿載關懷

看著小朋友們相繼完成這次主題教學的圖畫,全班小朋友不約而同都畫出啟恩的故事,證實他是樂樂班進步最多的好學生。

李靜薇老師告訴孩子們:「大家都把樂樂班好棒的行為記錄下來了!以後當幼兒園的弟弟妹妹遇到困難時,就可以拿給他們看,讓他們知道,以前的哥哥姊姊是怎麼克服困難、用愛心去幫助身邊的同學。」

啟恩成了班上最幸福的小朋友,除了有俐穎說故事給他聽,大家也爭著要跟他玩;大家知道啟恩不是故意出狀況的,因此給啟恩更多的愛,把責罵轉為提醒。

因為了解,所以懂得尊重;對孩子們來說,這些都是身為好朋友應盡的本分事。李靜薇相信,孩子們在幼兒園裏啟發滿滿的愛,成長過程中都能以赤子之心,去探索、擁抱這個美麗世界。

(文:杜蕙希 摘自:《慈濟月刊》第544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