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 在黑夜中透見光明

2012-09-18   | 楊秋鳳
每天晚上花麗達都要戴著約八厘米寬的圓形頭燈開始縫製衣服,僅有小學六年級程度、無一技之長的她,選擇縫紉謀生乃最好的選擇。(攝影者:楊秋鳳,地點:沙巴亞庇斗亞蘭,日期:2012/06/30)
指頭一按,頂上一盞明燈照亮黑夜,對城市人來說何等平常,但對花麗達(Faridah Binti Jasnin)卻是夢寐以求的一件事。

時間即是金錢 摸黑縫紉衣服

斗亞蘭位於距離沙巴亞庇市約四十五分鐘車程的市鎮,雖地處郊區,但一般的生活設備如水和電無法供應。車子駛入甘榜譚巴魯谷(Kampung Tambalugu),家家燈火通明,星空下乍見如螢火蟲點點幽光,一不留神就無法察覺花麗達家就隱藏在黑夜裡。

微弱的光線下,伴著縫紉機節奏式的「嚓嚓嚓」聲,每天晚上花麗達都要戴著約八厘米寬的圓形頭燈開始縫製衣服,「勞力輪不到我,白領更別指望,左思右想只好替人縫衣服。」僅有小學六年級程度、無一技之長的她,選擇縫紉謀生乃最好的選擇。

一塊布料在花麗達的巧手下變成校裙,雖然每月工資只有寥寥的數百令吉(臺幣約一千元)勉強餬口。「時間就是金錢,少縫一件就少賺一點。」縫衣廠提供的工作不多,加上使用手動縫紉機,完成的數量有限,但花麗達還會善用空檔時間縫製「卡達山族」的傳統服飾。「這個可以賣得不錯價錢,但成本高、耗精力。」十字繡布一碼價格數十令吉(臺幣約100元),相等於她整個禮拜的伙食費,就算再怎麼心急,花麗達還是無奈屈服於暗夜無電的窘境。

為兒振作不乞討 咬緊牙關撐下去

三年前丈夫外遇,當時只有三十六歲的花麗達,忍痛結束這十七年的夫妻情,攜兒投靠娘家。
慈濟志工如家人般關懷,常會透過笑聲、短訊、風趣的交談,來溫暖花麗達受傷的心。(攝影者:楊秋鳳,地點:沙巴亞庇斗亞蘭,日期:2012/08/09)


失去心靈與經濟的支柱,幸其繼父愛屋及烏,對母子三人愛護有加,但上天的考驗并沒停止過,繼父在2011年6月不幸溺斃,花麗達即被同母異父的弟弟逐出屋外,走投無路之下,她只好在祖屋落腳。

「家裡僅有四面牆,一件像樣的家具都沒有,最值錢的就是那臺二手縫紉機。」面臨兩度打擊,花麗達曾想自我放棄,但看到孩子,她就告訴自己要咬緊牙根撐下去。因為不想淪落到親友家乞討,她寧願吃白飯配鹽巴亦心安理得,有時甚至爲了節省開支,鹹魚配飯或幾片餅乾當一餐,花麗達胡亂充飢,結果精神不振。

用歡笑撫平心靈 堅韌毅力感欽佩

2011年9月,慈濟開始補助花麗達一家的生活費。「我有兩個孩子,不管怎樣我都要撫養他們長大。」想到孩子還有自身坎坷的命運,花麗達一時感觸掩臉哽咽起來。「只有志工一直鼓勵我,他們勸我要振作,不為自己也得為孩子。」花麗達拭乾眼淚,細嚼慈濟志工的殷殷叮嚀。

「她總讓自己閒不下來,讓自己沒時間去想傷心事。」慈濟志工張如春與花麗達因多次互動所以關係非常融洽,從中也得知花麗達只是用「笑臉」來武裝自己的哀傷與脆弱。因此,慈濟志工常會透過笑聲、短訊、風趣的交談,來溫暖花麗達受傷的心。

張如春表示,花麗達有俠義心腸,鄉里找她修改衣服,她從不拒絕而且分文不收。「我苦過,所以瞭解有人幫忙是那麼重要。」花麗達剛與丈夫離異時,連開飯都成問題,所以只好撿野果去賣,當有人給予援手時她深受感激,造就她也願意向其他人伸出援手。

人能自愛方能愛人,慈濟志工從花麗達身上看到一位母親的韌力與堅強,張如春細數花麗達的種種。短短數月,兩人已成為可交心的朋友。
6月30日,慈濟志工找來承包商,從拉電、安裝,到正式供電,慈濟志工全程陪伴與援助,讓花麗達不需再摸黑做事。(攝影者:楊秋鳳,地點:沙巴亞庇斗亞蘭,日期:2012/06/30)


關懷沒有抵償 用愛照亮夜晚

點起蠟燭,孩子趴在地上寫功課;花麗達戴著頭燈工作,如此生活已持續一年。爲了省錢,花麗達寧願少點幾根蠟燭,因此往往只能靠摸索與記憶來做事,結果常摔跤或撞傷。

「有機器沒電,也無補於事。」2012年年初,花麗達向政府爭取一臺電動縫紉機,當下她想到張如春,立刻撥電話表示希望慈濟能協助,而且願意十個月不收慈濟的補助金來抵償。

6月30日,慈濟志工找來承包商,從拉電、安裝,到正式供電,慈濟志工全程陪伴與援助,讓花麗達不需再摸黑做事。「感激慈濟給我供電,我不知道要如何回報,只有上蒼知道。」從安裝那一刻開始,花麗達嘴角頻頻上揚,難掩喜悅之情。

最近一次的發放,花麗達驚見慈濟志工的出現,她以為慈濟援助裝電後,十個月內就不再發放補助金,但慈濟志工告訴她,慈濟關懷她的需要,沒有「抵償」這回事,當下花麗達感動得無法言語,她期許以後能成為「蠟燭」,能燃燒自己照亮他人。【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楊秋鳳 馬來西亞沙巴亞庇報導 2012/08/0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