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建築師 成謙卑清修士

2013-04-19   | 楊淑如
國小老師張寶文(右)從講座中得大啟發。她十分認同蔡昇倫談到謙卑的力量。(攝影者:魏慶堂,地點:靜思書軒新舞臺店,日期:2013/03/30〉
放棄百萬年薪及優渥生活,建築師蔡昇倫在三十歲時選擇做「清修士」,改以無所求付出讓人生從謙卑再出發,是什麼樣動人的生命價值,讓這樣一位有才華、又前途似錦的年輕人,毅然做出了這樣奉獻自己一輩子的決定。

3月30日的週末夜,聽眾坐滿了靜思書軒新舞臺店,前來聆聽蔡昇倫分享他特殊的人生經歷和使命。

知返 不再錯失因緣

留著小平頭,三十五歲的蔡昇倫是《讓世界和解》的作者之一,也是目前當紅大愛劇場《愛在陽光下》的主角──慈濟菲律賓分會前執行長蔡萬擂家中排行老三的兒子。

站在大家面前,慈眉善目的蔡昇倫秀出進慈濟前後照片時,眾人一陣驚歎。護照上帶點流氣的照片,與他走進慈濟後的樣態,呈現截然不同面貌,使得他進出機場時,常受到海關人員強烈的質疑,印證了「相由心生,萬法唯心照」。

世居菲律賓,1995年蔡昇倫的父母帶著四個孩子(蔡昇航、蔡奇珊、蔡昇倫、蔡青兒,四人現皆在慈濟志業體服務)到心靈故鄉--臺灣花蓮靜思精舍拜見證嚴上人,而當年僅十七歲的蔡昇倫從而決定人生方向,發願吃素、服務人群;爾後,在菲律賓取得建築師資格後,他如願回臺灣奉獻專業,在慈濟營建處服務,參與許多慈濟志業體建築空間規劃,以及伊朗地震學校重建,和斯里蘭卡海嘯組合屋建造等工程。
蔡昇倫秀出他進慈濟前後的照片時,截然不同的面貌,印證了「相由心生,萬法唯心照」這句話。(攝影者:魏慶堂,地點:靜思書軒新舞臺店,日期:2013/03/30〉

年輕意氣風發的蔡昇倫,當年一心提升自己工作能力,在向上人告假去英國留學工作後,他終於如鴿子回巢般重回慈濟懷抱;回首當年,他遺憾自己錯過了四川和緬甸災後重建機會,沒能把握因緣行善。

蔡昇倫體悟──提昇專業IQ外,情緒EQ更是重要,他聽從上人指引,從基礎訓練開始,學習謙卑做人,追求人圓、事圓、理圓的境界。

信仰 能與科學契合

信仰與科學有無矛盾之處?蔡昇倫覺得,科學沒有信仰的基礎,則缺少人文;信仰缺少科學印證,則流於迷信。

佛教相信「輪廻」和「因緣果報」,以科學角度印證,透過美國記錄片播放──「一個美國小男孩,兩歲起,就對飛機興趣超乎尋常,尤其對戰鬥機的性能和起降知識更是無師自通。小男孩漸漸憶起前世名字和經歷,讓原本只信現代科學的父母,從不信到搜集證據,印證男孩前生是位美國飛行員,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日軍砲彈打落而往生。」實例印證「輪廻」之說。

佛陀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理,歸納出「三理四相」,世間一切都不離這個原則。「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之偈,即是現今所謂的水中微生物,由此可見佛陀大智慧。蔡昇倫跟隨上人腳步,越了解上人,越確信「信仰與科學」是契合沒有矛盾的!
羅綸有先生提問:「作為『清修士』對你有什麼意義?」。(攝影者:魏慶堂,地點:靜思書軒新舞臺店,日期:2013/03/30〉

奉獻 利他亦利己

慈濟推動四大志業的方向,處處可見上人的睿智和宏觀;二十年前開始推動環保,宣導清淨在源頭,垃圾減量救地球,帶動世界環保潮流;從慈濟花蓮醫院到剛啟用的蘇州預防醫療中心,從醫療到預防,顯現「拔苦」、「予樂」;慈濟實踐佛法,跳出神格,以生活化、科學化,走入人群,利益眾生。

蔡昇倫自謙:「沒有慧根,但有智慧跟對人。」上人的科學、藝術和美學觀都令他深深震撼和佩服。他在2008年申請成為清修士,發願將所知所學,全心付出,跟隨上人走對的路,增加生命的深度和廣度。

參加委員培訓的羅綸有先生提問:「對你而言,『清修士』的意義是什麼?」

蔡昇倫不急不緩微笑回答:「清修士不結婚,能夠百分之百專心地付出。人的生命有限,在壞身之前,把握時間做利益眾生的事。」蔡昇倫覺得「清修士」如同一個保護層,「戒、定、慧」讓他能夠專心奉獻行事,有更大的空間學習。
講座結束,聽眾踴躍購書,請蔡昇倫簽名留念。(攝影者:魏慶堂,地點:靜思書軒新舞臺店,日期:2013/03/30〉

人圓 事圓 結好緣

國小老師張寶文從講座中得到很大啟發。聽到蔡昇倫說到人生方向,慶幸跟對人走對的路,她當下自省:「我是不是一個對的老師?讓孩子跟對、走對的路?」

蔡昇倫謙卑學做人,期許自己做到人圓、理圓、事圓,同時印證張寶文人生經歷,認同謙卑的力量說:「以前我常以資深老師心態,看不慣年輕老師的做事態度,覺得很難共事。直到我轉念,試著看別人的優點,多讚美,多以謙和的態度請教對方,果然是人圓、事圓,結了許多好緣。」

聖約翰科技大學慈青曹書豪,對蔡昇倫印象深刻的一段分享是他到英國留學,回首當年之事,引導曹書豪思考:「為什麼要自己準備好後,才要幫助人呢?」他領悟到隨時把握做好事的因緣,才不會有後悔。

蔡昇倫精采豐富的演講內容,讓聽眾感動他的無私奉獻外,並從發人深省論點找到自我,探索內心聲音,幫助大家找出生命的價值。【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楊淑如 臺北報導 2013/03/30)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