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女無用? 勤積德報母恩

2013-05-11   | 江詠湄
聽了魏杏娟及魏良旭分享後,許多會眾請購「孝為人本」或「孝的真締」並請親筆簽名留念。(攝影者:李松雄,地點:臺中慈濟醫院,日期:2013/04/27)
「我到世間送給母親的第一件禮物,就是讓她哭!」資深慈濟志工魏杏娟的首場巡迴演講,於4月27日在臺中慈濟醫院隆重登場。回顧母親不如意的人生,雖然令魏杏娟遺憾不已,但她將手心向下的法喜,邀約會眾,一起穿上慈濟制服,行善積福德。「歡迎大家一起來撞衫!」

午後雨勢漸歇,會眾陸續報到。臺中慈院簡守信院長拿起麥克風說幽默地介紹今天的特別來賓,他說:古時候女子生男是「好」字,生女就變得不好了。不過在慈濟,女生卻是好的,因為慈濟是女生所創造出來的,女生當家,才能創造出這麼大的志業。時代不同,觀念也逐漸改變,他邀約大家用感恩的心,一起領受身心健康的妙方。

昇華母親的缺憾

人生路看似順遂的魏杏娟,因為母親連生三個女兒,在家中地位低落,直到她較有經濟能力時,母親已臥病在床,帶母親環遊世界的夢想雖無法實現,卻化作更多助人的動力。

一提到母親的無奈,魏杏娟哽咽地說,「我到世間送給母親的第一件禮物,就是讓她哭!」在那個年代,女兒生來就被認定是賠錢貨,魏杏娟自然也得不到母親的歡喜,直到她瞭解母親背負著傳宗接代的負擔後,才理解母親的心情。

進入慈濟,證嚴上人說,「自愛就是報恩。」魏杏娟在心中許下願望,要讓媽媽知道她生的女兒是有價值的,不是賠錢貨。即使當年許多人一邊嘲笑,還要母親將她送人當養女;但母親說,「好壞總是自己生的,要自己養大。」母親的堅持,讓魏杏娟下定決心,一路走來非常認真、非常努力,她總是告訴自己,要報答母親的恩情。

「我的人生,沒有後悔只有遺憾。」魏杏娟說,當她有能力時,媽媽生病了,五十多歲得了失智症。當年在無知的情況下,只有四處求神問卜,因緣聚會遇到慈濟志工。志工告訴她說,「與其求菩薩,不如自己做人間菩薩。」

志工轉述上人說的話,「什麼是菩薩?當一個又病又餓的人,求菩薩給他一碗飯時,菩薩會給她飯吃嗎?但若你給他飯吃,幫他治病,你就是他的菩薩。」志工的話猶如當頭棒喝,她也如願見到了上人。

上人說,用健康的身體來做慈濟,走入人群利益眾生,做個人間菩薩,這才是行大孝。上人又告訴她說,身體是父母給的,用健康的身體來幫助人,做有用的事,就是報答父母最好的禮物,當下解開了魏杏娟多年的執著。
慈濟志工魏杏娟的首場巡迴演講,約四百人與會。(攝影者:李松雄,地點:臺中慈濟醫院,日期:2013/04/27)


種福德感念親恩

魏杏娟剛出社會時,每個月的薪水只有一千五百元,卻固定拿出五百元濟助孤兒,即使婚後有養家的壓力,她仍然繼續捐助。有一次連女兒的奶粉錢都沒了,她依舊不改初衷。

弟弟魏良旭說起這件事,忍不住讚歎,「她說,『我有娘家可以靠,孤兒還能靠誰?』」

杏娟在工作職場愈發順遂時,卻也養成了她傲慢的習氣;當時這句「生氣是短暫的發瘋」,是她用來與先生互別苗頭的利器,當讀到「心再好,嘴巴不好,也不是好人。」這句靜思語,她才警覺要收起光芒,尊重先生,做個柔和善順的小女人。進慈濟讓她找到生命的智慧,更懂得縮小自己,謹慎審視有否「貪、瞋、癡、慢、疑」的惡習。

母親在2012年6月安詳離世後,得到父親的同意,除了志工排班助念外,沒有靈堂、告別式,母親的身後更以植葬的方式為她植福田,免去世俗的禮儀,省下的錢不僅可以幫助更多人,更是為人子女的大孝表現。「母親臥床二十多年,天天都聽上人的開示,她已經為自己做好了功課。」

魏杏娟感謝父親的支持,魏良旭更感念身在慈濟,從師媽身上學到榜樣。「師媽的告別式,低調到僅有最親近的親友及志工參與。」他看在眼裡,敬佩不已。

善念啟發 人間菩薩楷模

會眾曾秀琴分享法喜:「我要改變自己的態度,期待家人能相處融洽,家中氣氛和樂」。(攝影者:李松雄,地點:臺中慈濟醫院,日期:2013/04/27)
民眾謝美雲小姐分享說,此番參與感觸良多,她要把魏杏娟的故事帶回家與母親分享,也要把自己不好的脾氣及習慣慢慢改正。

楊麗敏小姐以前也和魏杏娟一樣迷信,參與這次茶會,是想知道她如何由上人的法語中,走出迷信,投入慈濟。自從接觸上人的法語後,楊麗敏知道人生無常,也深感自己起步慢了很多。她期許自己慈濟路上積極出發,與大家一起「撞衫」。

去年在蘇州加入讀書會的張志忠,返臺後積極參與社區活動。他提到,以前愛吃肉,餐桌上看不到肉,曾讓他氣得摔筷子。聽到魏杏娟即使沒有錢幫女兒買奶粉,還是堅持幫助孤兒,令他深深感動,更堅持自己加入慈濟後,要懂得知福惜福。

陳如松從軍職退伍後,看著太太從治療癌症的無助,到每週做環保的身心自在,他肯定地說,「人生路起起伏伏,進慈濟是最好的決定。」茶會在滿滿的感動中進入尾聲,法船啟航,象徵魏杏娟的首場分享,在臺中慈濟醫院畫下圓滿的句點。【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江詠湄 臺中報導 2013/04/2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