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想一二 心靈陽光特效藥

2013-05-24   | 楊采樺
臺北慈濟醫院「靜思書軒」座無虛席,等待李醫生為大眾解憂除病。(攝影者:林靜芳,地點:臺北慈院靜思書軒,日期:2013/05/18)
現代人承受太大的生活壓力或工作挫折,又沒有適度的情緒抒發,精神常處於緊繃或常有失眠狀態,不懂抒發情緒而產生精神疾病。而壓力是引發焦慮、憂慮的殺手。

臺北慈濟醫院心醫學科醫師李嘉富,因父親中風久病而患憂鬱症,讓他更能感受到患者的無助,家人備受精神折磨的心情和處境。也因憂鬱症是被公認為新世紀的三大疾病之一,讓李醫師積極參與心靈講座,使大眾更了解憂鬱症,幫助患者指引正確觀念,面對現實接受適當治療。

李嘉富醫師為憂鬱症患者開出心靈特效藥:「常想一二」--多想一想曾經擁有的一、二件正向愉快的事;「十步六要」--「過高要求先放低(Demand),自我信心往上提(Esteem),正向思考排第一(Positive),放鬆心情樂無比(Relax),定時定量常運動(Exercise)。尋求資源良醫逢(Source),經驗分享多互動(Share),著手助人樂融融(Initiate),定期健檢遵醫囑(Obedience),恢復健康憂鬱除(Normal)。」

憂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若是達到憂鬱症的程度,往往不是可以自己控制想得開的。就該尋找專業醫師診斷評估,以藥物治療加上配合心理治療,是治療及預防憂鬱症的最佳方法。

憂鬱纏身 親情陪伴

5月18日早上十點不到,臺北慈濟醫院「靜思書軒」早已座無虛席,等待李嘉富醫生為大眾解憂除病。李嘉富分享,憂鬱症患者常深感無助,往往是「一人生病,全家遭殃」,相互備受精神折磨,籠罩在「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的悲情氣氛中。
大家認真的做筆記,希望幫助自己或家人。(攝影者:林靜芳,地點:臺北慈院靜思書軒,日期:2013/05/18)

當事人頻頻出現症狀,如身體倦怠,起不來、吃不下、睡不著;工作無效率、缺乏耐性,孤立不交談,並產生與家人間的溝通不良。甚而引發不耐煩等等症狀,最後,患者病情惡性循環,家人疲於應付而恐慌錯亂。

患者在不知不覺中孤獨走向寂寞邊境,甚至走向生命的盡頭。有人在觀念不清的認知上,會求神問卜、嘗試偏方,延誤治療時機。醫生呼籲大眾切忌急病亂投醫,掌握發病徵兆,及時掌控治療時機,才能幫助你所愛的人真正遠離病痛折磨。

此時家人和周圍眾人就是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治療過程中要盡力撫慰,讓患者充分休息,接受適當治療;恢復期痊癒之後,仍須成為他(她)的支持者,幫助他(她)重回社會,面對自己。

李嘉富醫師2006年加入慈濟人醫會,參加多次社區義診,也接觸到許多慈濟志工因憂鬱症而尋求宗教協助,為自己心靈找到出口。他們除了把握當下做志工服務人群,從付出的過程得到歡喜,聽聞證嚴上人的法,學習「感恩、知足、善解、包容」,學會轉念的可貴,善用宗教信念落實於生活,讓心靈充滿陽光,凡事正面思考。

心靈分享找出口 遠離世紀文明病

現場一位乳癌病患黃女士,在某醫院長期藥物治療乳癌,而有憂鬱症狀,常失眠無法入睡而苦不堪言;經轉診,由李嘉富醫生治療,現在已能夜夜好眠到天亮。她感恩慈濟醫療團隊讓她的病痛減輕,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也得到很大的改善,也期許將來能有機會投入志工行列,由手心向上轉由手心向下去幫助更多的人,回饋慈濟醫療團隊對她身心的幫助。
民眾都非常踴躍提出問題,與李醫師互動。(攝影者:林靜芳,地點:臺北慈院靜思書軒,日期:2013/05/18)


另一對母女,女兒智能障礙合併有精神狀態,媽媽感恩慈濟醫療團隊,將在加護病房的女兒,從死神的手中搶救回來。她呼籲大家,家裡有和她女兒類似症狀的患者,除了親情耐心陪伴,家人的態度很重要,她慶幸自己對女兒的不離不棄,相信醫生、相信自己、自我打氣努力不懈,也懷著感恩的心帶著女兒走向人群做環保,感恩現在擁有的學習,付出無所求的走向生命光明面,從此人生不憂鬱。

一位民眾淚流滿面不能自己,原來她接觸慈濟已有二十年,透過同學介紹知道有此講座而來,也因正當面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從,內心倍感無助。聽了李嘉富醫生的分享,尋求到人生方向,又聽到〈祈禱〉歌曲,觸動到內心深處的心弦,激發內心長期壓抑無處抒發的情緒,感動而淚流不止。

最後,李嘉富醫師提醒大家別讓心情感冒,憂鬱症是可以痊癒的,若沒有好好預防,還是會復發的。要正向思考,透過付出、經驗分享、著手助人面對憂鬱。不再對憂鬱症一知半解,積極就診,進而走出憂鬱,讓身心平衡,迎向健康快樂開朗的生活。【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楊采樺 臺北報導 2013/05/18)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