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計較 簡單才快樂

2013-07-22   | 潘瑜華
黑幼龍(左,卡內基訓練大中華負責人)與前圖書館館長顧敏對談,分享《回歸清淨的本性》讀後得。(攝影者:廖世淙,地點: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日期:2013/07/14)
「為什麼慈濟對社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號召力哪裡來?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證嚴上人很會講故事。」卡內基訓練大師黑幼龍看完這本《回歸清淨本性》的七十則小故事,頗有感觸的說。

靜思人文發行上人著作《回歸清淨的本性》,結合北區「靜思資糧護大地」推廣活動,7月14日於慈濟人文志業中心舉辦講座,邀請國家圖書館前館長顧敏與黑幼龍(卡內基訓練大中華負責人)對談,並請天下文化總經理林天來分享《回歸清淨的本性》讀後心得。

善的效應起漣漪

黑幼龍是教「溝通」的老師,他表示,一般人不喜歡聽教訓、講道理,如果以說故事的方式較容易感動人心、感染他人,進而採取行動影響他人。

顧敏也認同的表示,當他看完《回歸清淨本性》這些從佛陀時代跨越幾千年至今的故事後,他最感動於其中〈雜貨店〉的故事,店主以清淨本性為人處事。顧敏表示,上人教大家走「人間菩薩道」,身體力行的推廣佛法,除了讓人很清楚的明瞭書中意涵外,雖無教條卻有很大的教化作用,無形中對人生產生重大影響。所以,他鄭重的說:「不可輕忽小小的善念,可涓滴成流、匯集成河。」

「對我有何衝擊力?聽完有什麼差別?」黑幼龍提到書上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女孩捐五毛七分錢的故事,它造成的影響力很大,不是具體建築或數字可衡量。這讓他憶起另一類似的故事,一個小男孩把堆滿沙灘、迷路的海星,一一撿起並丟回海中,他說:「這對我沒有差別,對海星是生死之間的大不同。」書中有許多助人的小故事,這對可能的受惠者來說也是很重要的。

黑幼龍還提到書內那篇〈在風雨中見到天堂〉,桑廸風災後,美國長島上的白人家庭慘遭摧毀,拿到慈濟人賑災的儲值卡、生活包時,災民感動的講:「想不到從東方人身上得到恩惠!」

顧敏補充說,災民感動的是慈濟人文,是雙手奉上的尊重、誠懇的態度,是誠心誠意的而非以施捨的心態。受到慈濟的賑濟,有的災民有感而發:「你們所做的事,讓我彷彿看到天堂!」更大的震撼是,這些賑災的捐款來自世界各地,包括東南亞、海地等偏僻貧窮的國家,可見慈濟帶動的是能夠幫助人的人心,是不論貧富。

感恩的人最快樂

來自高雄的慈濟志工吳天池(中)分享:「這本書告訴我們斷掉煩惱,專心看,把心收下,長期下來有失眠症的人看就不會失眠。」(攝影者:廖世淙,地點: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日期:2013/07/14)
〈天堂和地獄〉這個小故事,令黑幼龍捫心自問:「你有沒有在這一生找到快樂的事?有沒有影響周圍的人更快樂?」試問:一個愁眉苦臉的如何幫助人快樂?也沒有看過幫助別人快樂的人愁眉不展。「感恩的人最快樂!能感恩的幫助人,那分影響效應較大。」

黑幼龍甚有同感的說:「計較與比較會影響人的快樂。」他說,有位老闆回憶自己的成功之道,就是因為不跟人計較,「因為不計較的去做份外的事,所以增進了許多工作上的技能知識。」這位老闆也從工作中得到滿足及成就感。

顧敏回應說:「幸福,就是輕安自在!」不為外物所牽絆,維持一顆自在之心,傾聽自己的內心體悟,就不會計較、比較,能夠看淡、看輕一切事物,就能回歸清淨之心。

「學會溝通,也會影響別人更快樂。」黑幼龍不忘提到他的專業,美國微軟創辦人蓋茲曾在高階主管會議中大發脾氣,一位女工程師自信的提出不同的意見說:「我非常瞭解你為何那麼激動。我以前也跟你一様,後來是因為這樣處理才過關。」因為她溝通有方法,才能取得老闆共鳴。要運用和緩的語氣及態度,縱使意見不同也較會讓人接受。

追求重要感

好的故事會讓人跟好朋友分享:「魔鬼或者是天使,常在細微之處。」顧敏表示,小的地方往往是精髓。臺灣有很多小故事會影響左鄰右舍,很多事不能不勞而獲,小故事會告訴大家一些道理,還有大到可影響家庭、國家。

黑幼龍分享,他曾遇到一位計程車司機,不收慈濟人的車錢,因為他太佩服慈濟人,也想參與助人。「人不只物質滿足就好,其實是要滿足人的重要感。」黑幼龍說,人一旦有安全感後,會追求「歸屬感」,再進而追求「重要感」,「重要感」滿足後,就會追求自我實現,會有某種「使命感」,可以無私的奉獻,其間的態度很重要。

慈濟的人文就是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去除貪瞋癡,慈濟人文的精神則是法脈,顧敏呼應說,回歸清淨本性從「小愛」做起,有共同的德行,才能發揮「大愛」。書中的一篇篇故事呈現人們從人間路走上菩薩道,須深明「靜思法脈勤行道」與「慈濟宗門人間路」,使佛在心中、法在行中,才能法入心,這也就是「自我實現」。

志工陳秀琇問,常說要回歸自然、清淨本性,所謂「自然」指的是什麼?黑幼龍回答,指的是回歸自然本性,不是原始或排斥進化,而是人的本性要從善良、關懷、尊重、助人做起。顧敏加以說明,本性就是自然,是初始之心,例如人的惻隱之心是如如不動的心。「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有一定的生活規律,要持之以恆。

來自高雄的慈濟志工吳天池分享:「上人生活系列的書,讓我把一天的煩惱、雜念沈澱下來,如同這本書告訴我們的,可以斷掉煩惱;專心看,把心放下,長期下來,有失眠症的人就不再失眠。」顧敏贊同的說,心煩時,他翻開《靜思語》閱讀,往往能獲得解答,也就是所謂的「心誠則靈」。

會眾張家華聽完後分享:「不虛此行,收穫很多;重點抓得很好,不愧皆為專業講師級,場面、時間控制得宜,讓聽眾清楚主題。」他篤定成為靜思心靈講座的基本聽眾了。

甘願做、歡喜受

天下文化總經理林天來分享:「人活著,就要永遠醒著!」用心讓人變得成為更好的人,醒著永遠做慈濟志業。(攝影者:廖世淙,地點: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日期:2013/07/14)
「證嚴上人是言行一致的人,生活中最力行簡樸的人。」自喻是「局外人」的天下文化總經理林天來分享,沒有人比現場的志工更了解慈濟、更貫徹如何推動「回歸清淨本性」的了。

曾幾次至花蓮靜思精舍親自與上人會面,林天來認為,生活最簡單的人首推上人。當他聽到上人每天三點半起床,忙到十點多才就寢,他問上人:「為什麼那麼辛苦,卻看起來都不會疲倦?」上人開朗的笑答:「甘願嘛!」

林天來聽上人發自內心的「甘願做、歡喜受」,日日忙碌仍然從容、歡喜,令他又佩服又慚愧,越能感受到慈濟人的歡喜自在。

「貧窮是一生最好的禮物!」林天來曾在學校當過工友兼圖書館管理員,他想起那段數年來日復一日、夜以繼日地工作,卻能簡單生活,覺得每天都很開心,讓他領悟到:簡樸的生活,才能有生活上的智慧。

覺悟路上的好風光

「當你生活很錯亂,精神不會有高層次的思考;簡單就是最大的快樂。」林天來推薦兩個書中的小故事,一個是五分七毛錢的故事,就如同上人五十多年前在花蓮菜市場呼籲「每天捐五毛錢」而成就慈善志業;另外一個是九十多歲老先生吹口哨的故事,老先生雖領有社會補助,仍每天五點半起床堅持工作,「我希望做一個有用的人!」這就如同慈濟功德會五十多年來仍保持初衷、克勤克儉的精神不變。

「上人對我說,我已七十多歲,佛陀八十歲往生,很多事都來不及。世上有二件事是擋不住,第一是時間,第二是無常。」林天來頗有感觸地說,他對這段話感到非常震撼,對他影響很大。

「人活著,就要永遠醒著!」林天來說,要用心學習,「用心」讓人成為更好的人,醒著永遠做慈濟志業。最後,他以「覺悟路上的好風光」做結語表示,佛陀說,他僅是修行的指引者;而上人說,修行要發心立願,為佛教、為眾生奉獻,用心實踐,體悟菩薩道上的美好時光,也是作為人間修行的指引者。【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潘瑜華 臺北關渡報導2013/07/1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