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尋寶 得金礦經營秘訣

2013-08-24   | 王麗珠
學員們對這不到二十坪的惜福屋經營有著滿滿的好奇,在短時間的座談間以一問一答的方式,讓學員更了解惜福屋運作的方式。(攝影者:李茂榮 地點:信義吳興惜福屋 日期:2013/08/20)
在都會區要有大的環保場空間是可遇不可求,尤其是寸土寸金的臺北市信義區,為了要接引更多的人間菩薩,不管是惜福屋、環保教育站、共修處,都是小空間大利用。來自海外各地都會區的慈濟志工為了學習典範,儘管在8月20日潭美颱風逼近之際,依然冒著雨進行參訪,而臺北志工們也傾囊相授,分享十幾年來的環保經驗。

空間雖小 人氣卻旺


今天(8/20)逢今年(2013)第十二號潭美颱風逼近,臺北市清晨就開始下起大雨來,卻澆不熄十二位來自菲律賓及北京、南京、福州、泉州、漳州、武漢、上海、昆明、廈門等地的環保幹事們,參訪臺北市信義區環保教育站、惜福屋學習的心。

第一站來到剛開幕不到二個月的信義吳興惜福屋,學員們對這不到二十坪的惜福屋的經營有著滿滿的好奇,紛紛拿起相機捕捉畫面。來自昆明的周成偉讚歎志工們的用心,連櫥窗都擺設得好精緻溫馨。在短時間的座談間以一問一答的方式,讓學員更了解惜福屋運作的方式,從物品來源,整理、標價……等問題都有問必答,學員們收穫良多。

資深環保志工廖順興帶領學員,參訪小小的吳興環保教育站,一一介紹志工如何分區、分類,把資源分類做得確實,不僅減少後端的處理,也更能換得更好的回報。

而重要的是,信義吳興環保教育站,有如社區菩薩的「輕安居」,每天固定來環保站的菩薩們,如何一起耕耘維護環保站的整潔及運作。就如人稱宋媽媽的環保志工林秀英,退休後,原本一直感覺自己彷彿是沒有用的人,直到兒媳送她來環保站,讓她找到生命的春天——現在宋媽媽都是每天最早到、最晚離開,一定要把環保站整理完善,才肯安心回家休息。

另一位今年八十二歲的環保志工王桃,在環保站裡大家都稱呼她「阿祖」,每天清晨二、三點就到附近的公園及便利商店做資源回收,風雨無阻已經好些年了,她堅定地說:「太晚了就會被撿走,所以要早人家一步才有東西撿。」身體硬朗的王桃,每天都會到環保站整理報紙、紙類回收。

學習帶動方式 因地而異

來自上海長風聯絡處的林咸尹,表示此次大陸回來學習的學員,有幾個地方狀況都不同,如廈門就做得比較完善成熟,但是有的地方才剛起步;上海就是在起步當中,需要來學習後端的分類運作部分。

上海的華根寶(右)回憶說,當初開始做環保時是懵懵懂懂的做,做了以後才知道不是那麼簡單,現在很清楚它是一個修行的道場。(攝影者:李茂榮 地點:信義吳興惜福屋 日期:2013/08/20)
陪同學員一起參訪的信義區環保幹事林少卿師姊,表示在這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很難找到可以做大型回收場的場所,所以會受限回收的種類,但是可以與鄰近較大型的回收站做配合的方式運作。因此,每個地區的做法不同,應該因應每個地區不同的狀況而有所不同應用。

林少卿分享早期信義區環保回收剛起步的時候,也沒有環保站,只有環保點,以利用分上午、下午及固定、非固定方式回收,不管一車、二車、三車……都直接載去資源回收商那邊,因為沒有可以暫存堆置的「站」。

環保 從教育做起

環保幹事趙寶秀介紹區內環保教育站功能的運作,從事教育工作的寶秀,強調環保應從教育做起。她以簡報方式呈現,介紹每年都會安排從小學到大學的學生參訪體驗,還有到鄰近學校做環保宣導的課程等,只要有機會都不放過,包含學校園遊會設攤宣導、臺北燈節會場宣導、臺北101跨年宣導等等活動,志工都是把握「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的好因緣,就是要把環保理念深植人心。

趙寶秀說明,經營環保站更重要的是,對區內環保志工的法親關懷,珍惜每位志工的慧命成長——透過每周二的讀書會帶動,讓環保菩薩們不只是會做而已,還要將上人的法入心法入行,學員們用心聆聽,勤做筆記及拍照、錄影,深怕漏掉重點。

來自菲律賓的陳麗君感受到,不只是大地環保,心靈更要環保。因為每個人有感恩、尊重的心、有陪伴、有愛才能留住很多菩薩,也才能讓大家開心做環保。有些菩薩心生病了,做了環保後都有所改善,並得到親朋好友的認同,進而融入上人的法來接引菩薩。

在上海長風聯絡處承擔將近三年環保工作的華根寶表示,上海與台北有很多共同點,包含大都市、黃金地段、人口密集、資源多,所以比較不容易找到合適的環保點。在上海社區裡,做的大多是環保回收、宣導清淨在源頭的觀念;而這次來到臺灣,感受到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將這次所見所聞帶回到社區分享。

在這小小空間、短短二個小時的時間裡,信義區志工們傾囊相授環保經驗,環保志工的一天也變成海外學員取經的教材,學員們滿滿的收穫,將帶回社區傳承。【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王麗珠 臺北市報導 2013/08/20)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