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了沒?精舍幸福滋味

2016-03-26   | 蔡素美 沈淑女 王鳳娥 蘇慧智 黃素貞
精舍的滋味,就是幸福的滋味!尤其菜香味,是大家都喜歡的滋味。(攝影者:楊政璽)
最喜歡「精舍的滋味」是什麼?林美蘭分享自己最喜歡的靜思精舍滋味:「是踏進精舍時,師父問『回來了哦!吃飯了沒?』最溫暖。」

精舍的滋味 是最幸福的滋味

精舍的滋味,就是幸福的滋味!尤其菜香味,是大家都喜歡的滋味。負責精舍大寮(廚房)工作多年的德和師父、德格師父,也在《回眸50看見慈濟》中與大家分享如何煮出最好的「滋味」!

德和師父回憶說:「早期很克難,有種一棵香椿樹,除了做香椿醬,老葉就裹麵粉炸一炸又多了一道菜;以前食材少,總要想辦法將相同的食材,做不一樣的料理,例如湯麵或炒麵、炒米粉或米粉湯的變換……上人常提醒,外面的人不一定吃素,要用心煮,讓人吃得飽、吃得下。」

在大寮多年,常有外地慈濟人回來分享說「最喜歡吃精舍的便當」,讓德和師父聽了很開心!

2006年,從新加坡回來臺灣追隨證嚴上人的德格師父,因聽不懂臺語,過去也從未拿過鍋鏟做羹湯,開始輪值大寮時,對他來說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現在他從煮食中也悟出很多道理:「煮東西要有『三德六味』,三德就是清淨德、柔軟德、如法德;六味是鹹、淡、辛、酸、甘、苦。記得第一次煮咖哩,用自己的口味來煮,結果大家吃完都說太辣,現在我就煮不那麼辣了。」

德格師父表示,大寮是修行的好地方,用愛做調味料供養十方大德,用有形的事物,來修無形的心。

常住師父憶往 用心當下即修行

「早期生活都是靠雙手努力打拚,農作時,什麼都沒有,要用借的。那時沒有相機,就用畫圖將早期生活的點滴畫下來,不僅為慈濟留歷史,也捐出四十張畫作賑災義賣。」德慈師父表示,「出家要吃苦,要靠自己雙手生活,第一代要做犧牲。」在上人殷殷教誨,克勤、克難、克儉的慈濟家風就是這樣建立的。

在精舍生活修行中,挑柴、運水、行住坐臥都是禪。最令德佺師父印象深刻的是柴火堆疊的功夫,因為精舍大灶用柴火升火煮食,柴火來源很多是居家裝潢遺留廢棄的,因為不懂整理木材的竅門,讓德慈師父嘆氣說:「上人出門前這麼多,回來時也這麼多。」

經德慈師父親自示範,才知堆疊木材前,要先拔釘、鋸材,再分門別類,任何一個動作沒做好就會影響整個堆疊。德佺師父也有「被單哲學」:「一件被單沒異味,很多被單聚集就不好聞;就像一點點習氣,慢慢累積也會成為大無明。」

長期在上人身邊負責隨師筆記的德松師父,最能感受上人的風範和辛勞。隨師中讓他印象很深刻的,就是2012年澳洲安琪拉修女六度來精舍拜見上人,「修女衣領上左邊別十字架,右邊是慈濟法船,口中以慈濟人為榮自居。」那次,安琪拉修女捐出自己著作《慈悲與決心》中譯本的版權給慈濟,讓德松師父很感動不同宗教的修女能認同慈濟,這就是上人德行的力量。

「靜思精舍,歡迎大家回家!」《回眸50看見慈濟》節目落幕前,十六位靜思精舍師父向大家愛的呼喚。在走過時光隧道,回眸五十年來的「慈濟」時,只有「回歸心靈的家」找回初發心,來接引更多人間菩薩,讓慈濟有更多的五十年!【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蔡素美、沈淑女、王鳳娥、蘇慧智、黃素貞 花蓮報導2016/03/1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