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敲門 誰能伴走出創傷

2016-04-02   | 謝明芳
亞安情緒危機處理應變團隊指導各組進行災難事故經歷者的分類和討論。(攝影者:謝明芳)
近來,天災人禍頻傳,而災難造成的心靈衝擊,於災難過後不因災情控制而完全恢復,此時,需要有人適時的安撫、陪伴和傾聽,鼓勵災難經歷者勇敢面對日後的生活,遍布全球的慈濟志工,得知哪裡有難,只要走的到就往那裡救援。然而,觸見不捨的場景,而志工本身又是受災者時,該如何處理他人和深藏己心的情緒?

慈濟醫療志業正籌劃「慈濟醫療志業急難救助委員會」,並與亞安(AMHA)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合作,以慈濟志工或志業體同仁為對象,舉辦系列「情緒危機處理訓練課程工作坊」,而3月26與27日,則在大林慈濟醫院舉辦情緒危機處理訓練課程。

攜手協力膚苦難 愛的力量消弭痛


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林名男副院長跟隨醫療團前往賑災,感受到慈濟人雖然具足有形的急難救助經驗,但面對這麼大的災難,無形的災難心靈重建卻是被忽略或缺乏;此次工作坊學員除了以慈濟志工為主,院內臨床心理中心同仁們也參與其中,另有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同仁邱定彬、陳志強和彭中宸特地前來學習,以參考和規劃未來災難心理支持系統之建置。

亞安(AMHA)管理顧問有限公司亞洲安全網執行長暨臺北市亞裔身心健康協會創會理事長張愛倩,具美國加州心理諮商師資格,她在2015年全球人醫年會期間,分享如何情緒危機處理,受到良好迴響。
亞安情緒危機處理應變團隊帶領團體的情緒危機處理,開始前進行情緒釋放準備;結束前帶大家回顧經歷的事,同時拭去積累的情緒。(攝影者:謝明芳)


亞安情緒危機處理應變團隊由不同專業領域人員組成,提供企業員工協助方案及推展企業社會責任,服務企業員工及跨部門危機協調,不同於心理諮商,情緒危機處理(Crisis Response)屬於急性,目的不在矯正或治療,著重正向適應能力,淡化因危機反應而產生情緒的過度負荷,協助受難者宣洩及重建安全、希望感,並評估有無需要創傷後的諮商轉介。

「幫受災者找回安全感,培養受災者解決問題和面對未來的能力。」Amy老師於課程中提及,每個人具有復原力,因不同年齡、性別、人生遭遇,其面對災難時的心靈衝擊反應不同,災後復原期長短也不一。

喪失家園者,因失去熟悉的家而生活失去安定感;目擊者產生無力感,救援者因救災工作有意義而感到正義,但過度投入則可能產生心力、體力耗竭或承受替代性創傷,以至於影響生活……這些感受如未被重視與處理,將會降低日後復原的效率。

許多慈善、宗教團體投入此次臺南賑災陪伴,Amy老師看見慈濟人很棒的是,當受災者身旁已有多人圍繞關心,慈濟人則退居第二線或轉向關懷其他受災者,且透過肢體無聲的膚慰取代過多的有聲語言。

然而,Amy老師提醒在陪伴、傾聽時,勿有反轉移、替代性的將自己成為受災者,應正向引導而非隨之抱怨、難過;若自己本身也是受災者,應了解自己的狀況並調適壓力。

「助人者要有開始及退場機制。」Amy老師說出這樣的觀念,讓現場眾人耳目一新,並進一步舉出案例,例如,有時間性的輪流進行志願任務,任務結束退場時除了報告事項,要有情緒抒發。「我們團隊至不同國家做情緒危機處理,處理前我們會先凝聚,處理後我們也會相聚,把不捨、悲傷等情緒抒發掉。」Amy老師分享他們曾因太忙沒當場做抒發,回國後仍存在情緒。
慈濟志工卓美延勇敢分享過往喪子的悲傷的經歷,也表示,多年後,她終於放下心中的痛。(攝影者:謝明芳)


一吐為快放重擔 解除多年心壓力

一連二日的課程,Amy老師、杜金陵老師與助教團隊,分組指導大家如何進行災難事故經歷者的分類、一對一和團體情緒危機處理之操作與演練,過程搭配了大腦體操、肢體放鬆之雕塑及專注力練習、經脈音療、繪畫、音樂等抒壓技巧。

各自練習災難事故經歷者的分類時,觸動慈濟志工卓美延內心深處二十多年的喪子之痛,要說出來得有勇氣,她邊說邊哽咽。

當年,卓美延兩個孩子與同學至河邊戲水,同學們以為兩兄弟會游泳,不幸大哥下水後溺水,被救起時已無呼吸心跳,美延傷心至極,不願讓大兒子的同學們來家捻香,也不歡迎他們來家作客。

「失去大兒子之後,我把精神都放在小兒子身上,只要他放學還沒回家,我就急著找他。」親睹大哥意外的傷痛,加上卓美延緊盯的壓力,小兒子變得喜愛流連在外,直到美延生了女兒重心轉移後,小兒子經長輩引導,心漸漸回來。

後來,卓美延投入慈濟志工,2004年南亞大海嘯,她看到海邊許多浮屍的畫面,「有種當頭棒喝的感覺,我體會到上人說的『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我打開心結。」

慈濟醫療志業與亞安(AMHA)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合作,舉辦系列「情緒危機處理訓練課程工作坊」,走出創傷需要力量,力量來自彼此的合作、扶持。(攝影者:謝明芳)
而大林慈院臨床心理中心蔡宜潔心理師則憶起高中時期,隔壁班一位同學搭公車回家,下車時未留意圍巾被車門夾住,司機也沒注意便關上車門開動,同學因此跌倒且不幸被輪胎輾過。事發當時,宜潔在校晚自習,「聽到同學描述以及想像畫面,就覺得很難過,經過隔壁班看到那個空位子,都會想起那位同學。」

說出來,心頭壓力輕鬆不少,情緒危機處理目的之一即達身心放鬆。

危機處理做得好 走出創傷沒煩惱

一個個的傷口,在此次課程中輕輕地被剝開,卻也在此慢慢癒合,Amy老師發現有些專家表示要把握七十二小時或幾小時內,去測試、了解受難者的情緒狀態,但她認為不應限定在此期限,或許時間一久,愈能反映受衝擊的程度。

長年來,投入情緒危機處理,Amy老師體會到,「技巧固然重要,但多半還是要傾聽和陪伴,假如陪伴做得好,有時不用問問題,光是眼神交會,受難者就感覺好很多。」

亞安情緒危機處理應變團隊,期望藉由分享情緒危機處理技巧,培養出志工救援團隊之種子教練,並增強志工服務受災者之志業,走出創傷需要力量,力量來自彼此的合作、扶持。

(文:謝明芳 大林慈濟醫院報導 2016/03/2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