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扎根 幼兒傳承善種子

2016-04-02   | 張美齡
志工陳麗卿(站立者),逐一解說塑膠製品之分類辨別方式,並說明寶特瓶回收,再製作為衣料及慈濟賑災用毛毯。(攝影者:王秀蓁,地點:臺中市南區本土環保教育站,日期:2016/03/26)
「平常環保站都是老菩薩在做比較多,但是,今天來了幼兒園的老師,他們很有心想要學習環保,回到學校將種子撒播,讓幼兒園的孩子,又成為善的種子……」本土環保教育站的志工喜迎來自經點幼兒園的教師。

3月26日,臺中市經典幼兒園在董事長林庭瑤帶領十五位教師參訪臺中南區本土環保教育站,並實作環保分類工作,希望能學習環保的觀念與作法,並帶回幼兒園推動。

有一百五十位保育員規模的經典幼兒園,董事長林庭瑤致力推動「與幸福有約」理念,將教師分成十小組,投入各項社會服務,塑造老師良好的身教,無形中教養幼童,讓好習慣落實於生活中。對於環保站裡回收資源的細分類,讓林董事長開了眼界。

回收資源 仔細分類

慈濟志工陳麗卿從1990年8月23日證嚴上人在臺中新民商工的一場演講,提出「以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呼籲志工隨手做環保開始說起,陳麗卿並教導現場教師朗朗上口的環保十指口訣——瓶、瓶、罐、罐、紙、電、一、三、五、七,將環保資源回收分為十大類。

臺灣的塑膠使用量是全球第三名,陳麗卿說:「不要讓它在外流浪,將它回收最重要。」端著一籃平日常見的塑膠製品,她逐一解說分類辨別方式。

「回收的芭樂袋,經過清洗後,還能製造很多東西……」不只是塑膠類,陳麗卿也說明了寶特瓶回收,再製作為衣料及慈濟賑災用毛毯,讓現場老師都感到驚訝不已。
臺中市經典幼兒園董事長林庭瑤帶領教師們,體驗環保回收分類。(攝影者:王秀蓁,地點:臺中市南區本土環保教育站,日期:2016/03/26)


經過解說後,教師們隨著環保志工,投入資源分類實作。有的人拆解寶特瓶蓋;有的人踏扁瓶身,讓體積縮小;有的則在環保回收車卸下的回收物中作粗分類……大家都投入在環保工作的樂趣中。

落實環保 改變生活

經典幼兒園的教師盧淑英分享自己平時貪圖方便,只是小小的動作,久之成為習慣,卻造成地球的負擔;經過實作及影片解說後,她感性地說:「以後不能再拿包裝的塑膠袋回來了,出門一定要帶環保杯,落實愛地球的好習慣,也不要圖得一時的方便,認為便利商店裡,隨時有飲料可以買。」

首次做環保的保育員陳亭妤也說,「感到內心很充實,雖然有臭味,但是看到環保站裡的菩薩,雖年紀都很大,但仍然在為地球付出。而我們年輕人,假日卻還在睡覺或是去玩……」

過去,曾經跟著母親到環保站做環保的黃湘雅老師則表示,當時只是覺得,「做環保後變乾淨了,好開心!」

經過此次的環保概念解說、實作與教學法後,黃湘雅說:「回去以後一定要把這樣的收穫,帶給孩子。」她甚至更進一步表示,要好好做環保。

「很多知識我們都不懂,可是透過實作,讓我們知道自己的使命與任務,將這些觀念推動下去,讓人人都能做環保。」黃淑華園長對於志工帶動〈人人做環保〉歌曲,頗有心得,她將帶回園區教導幼童,讓環保理念往下扎根,進而在家庭中落實環保生活。

環保不只是知識的問題,更是一種生活習慣和態度,透過環境教育往下扎根,養成環保的生活習慣,才能真正有效減少環境汙染,以達「環保生活化、生活環保化」,共同愛護地球,讓環境更美麗。【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張美齡 臺中報導 2016/03/26)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