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者去哪裡 三輔先走過

2016-06-30   | 張麗雲
人文志業中心,大愛臺同仁張欣怡(前立)帶領隊輔們參觀打鐵舖,並簡單介紹打鐵舖對當年人民生活的必須性,讓青輔們大開眼界,用心做筆記。(攝影者:施龍文,地點:臺中市,日期:2016/06/25)
一趟古文化巡禮,參訪古建築和前人的各種生活形態,也是對古早文化的懷舊與傳揚。第一次即將在慈濟臺中靜思堂舉行的「大愛兒童傳播體驗營」將帶小小傳播者,走入南屯老街,透過鏡頭記錄在地文化特色。

「大愛兒童傳播體驗營」自2005年開營至2016年已有十二年歷史,今年將打破過去在臺北大愛臺舉辦的模式,移師臺中和高雄兩地,分別於7月9、10日在臺中靜思堂,7月16至17日在高雄靜思堂舉行。

老街巡禮 隊輔先走一回

隊輔,也是營隊特殊之一,這一次體驗營將取採「三輔制度」。有「成輔」的隊輔爸爸、媽媽;青少年的「青輔」,是慈濟人的第二代子女;最重要的是專業人文真善美的隊輔,屆時會兩天全程陪伴拍攝與後製。

6月25日,由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大愛電視臺同仁,也是負責營隊課務的張欣怡、隊輔長林家慧,帶領「三輔」,共約四十人,利用早上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到臺中市南屯老街場勘。

這次記錄的老街景點,除了萬和宮的歷史和建築、麻芛文化館之外,還有傳統糕餅店、老餅舖、種苗圃、打鐵舖、運河和文昌宮。

有著三百年歷史與建築的萬和宮述說著古人的人文修養,和福建漳泉地區的傳統建築風格;不管是麻芛文化或是傳統糕餅,種苗圃與打鐵舖,還有臺灣民國初期仰賴的水路交通──「運河」,現代的工商社會,人口、交通密集,躺在南屯老街的運河兩側,早已被水泥鋪整過,若沒有特別注意,誤以為它只不過是一條「大水溝」,其實它曾經是媽祖飄洋過海坐船來臺的必經水路,也說著臺灣民間的傳統宗教習俗文化與軼事。
「青輔」,侯柔阡(右)先自我充電,再將所學帶到營隊,用快樂、活潑的方式,引導小小朋友們,從古文物的知識了解古時樸實的生活。攝影者:施龍文,地點:臺中市,日期:2016/06/25)


張欣怡特別提醒「青輔」們,要事先做足功課,才能引導營隊的「弟弟、妹妹」,對古文化產生興趣,進而了解在地文化,也培養人文素養。南屯老街雖然「街道小,但車子沒有少」,又臨菜市場,人要與車爭道,張欣怡同時提醒隊輔媽媽在帶領小朋友參訪過程中,還是要以安全為重。

「比如萬和宮的歷史、建築特色、石雕的故事,它的教化意義等等,都可以事先在網路裡查得到,才能引導小朋友進一步拍攝精華點。」張欣怡叮嚀青輔們以不打擾如糕餅店店家做生意為原則。

志工洪美麗說:「我就大膽地找高中生,只要高中以上至三十歲都可以來做隊輔。」她希望藉這機會讓他們多了解慈濟的人文和理念,也啟動他們的使命感;社會要淨化,帶動孩子用更好的鏡頭,來看這個社會,也讓他們了解媒體報導的面向,學習判斷社會的價值觀,

能夠讓年輕的孩子們,利用暑假期間參與志工工作,也是慈濟人文的傳承。讓青輔們在陪伴「弟弟、妹妹」的過程中,學習到課本上從未接觸過,尤其是傳播領域這一塊。

做足準備 激發出正能量

趁營隊還未開始的兩週,多找一些資料,到時候可以與小朋友互動,讓他們了解生活周遭有哪些文化,可以繼續保留下去。逢甲大學電子系剛畢業的林群傑說:「我想要來體驗一下,不會就當做第一次,學就會了。以前去過萬和宮附近,但也是走馬看花,今天經過實地場勘巡禮後,才了解到在地文化,我會引導小朋友多多關心在地文化,把文化流傳下去。」
政大社區大學的陳淑敏老師(左立)為大家講解相片和影片的後製技巧,並到每一組座位上,親自指導說明。(攝影者:施龍文,地點:臺中市,日期:2016/06/25)


還有一位青輔,很喜歡做志工,畢業於慈濟大學的蕭惟尹:「因為馬上要進入研究所,上研究所後可能要參與慈濟活動的時間就不多了。」趁暑假來當隊輔,主要是帶小朋友記錄文昌宮,所以會藉機會引導他們好好讀書,考上一個好學校。

有備而來的青輔,是明臺高中畢業生侯柔阡,個性活潑,在兒童班陪伴過小朋友,她說:「我會用快樂,用很活潑的方式,讓他們知道有一位很快樂的姊姊,陪伴他們度過一個很有知識的一個營隊!」也會引導小小朋友們,從古物的知識了解古時候樸實的生活、充滿人文氣息,讓他們了解生活不一定要很華麗與奢侈。

巡禮結束,人文真善美的隊輔也加入行列,由政大社區大學的陳淑敏老師為大家講解相片和影片後製技巧,這對人文真善美隊輔來說是溫故知新,也是再學習、自我充電。將利用短短的兩天營隊,引領孩子們用鏡頭看世界,學習新聞製作、拍攝技巧、探訪地景人文,運用鏡頭、寫下故事、傳遞人文。

大愛電視臺小主播也將親臨營隊現場,和孩子們面對面分享口語表達藝術。現今社會媒體亂象頻仍,特別開闢「媒體識讀教育」這一門課,讓家長們判讀媒體語言及陷阱,和家中孩子一起將正面力量激發出來,期待給社會帶來一股清流。【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張麗雲 臺中市報導 2016/06/25)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