荖葉吹沒了 助農民迎轉機

2016-09-06   | 葉朝慶
慈濟基金會邀請香蘭村的村民,來到臺東的羅傑農場參訪,希望透過實地走訪讓鄉民能吸收其他作物的栽培資訊,盡快恢復耕種,度過難關。(畫面擷取自大愛新聞)
農業處處有知識,受到尼伯特颱風影響,香蘭村許多村民賴以維生的荖葉園受損嚴重,預估恢復需長達四年的時間。而這段等待復原的期間,村民的經濟收入幾乎為零,為了幫助農民走出困境,慈濟基金會邀請香蘭村的村民,來到臺東的羅傑農場參訪,希望透過實地走訪讓鄉民能吸收其他作物的栽培資訊,盡快恢復耕種,度過難關。

善用農作資源 讓蔬果種植多樣化

為幫助因尼伯特颱風受損的嚴重臺東香蘭村農民,慈濟基金會邀請大家一起來到臺東在地的農場,由農場主人羅傑分享各種作物的價值與耕種技巧。

農場主人羅傑表示:「荖葉搭起來裡面很溼很熱,病蟲害大量繁殖,所以你一定要大量噴藥,噴藥第一個自己聞到。」對於如何避免這種傳統的耕種模式,羅傑不藏私,慷慨的與香蘭村農民們分享自己對農作物品種的了解,及耕種方法與作物管理,希望能夠幫助農民轉型成功,讓他們再振作起來。

羅傑更鼓勵香蘭村的農民們,利用已經有的荖葉棚架好好轉型,不要拆掉,因為這些棚架都能夠再拿來耕種別的農作物。例如羅傑自己的這塊土地,原來是種植鳳梨釋迦,但是現在羅傑要慢慢將釋迦淘汰,而淘汰過後的支架正好可以拿來種植百香果。

改變慣性農耕 重新與大地共生存

香蘭村農民曾金泉對於這次的參訪,心裡感到踏實,同時也對未來有了重新規劃,他打算這次回去之後要耕種火龍果,因為火龍果本身就是一個低農藥的作物,病蟲害很少,可以不用噴很多的農藥,因此曾金泉表示自己未來將往這個方向努力。

將風災危機化作轉機,透過農民間的交流,了解自然農法的精神,重新調整作物,希望讓農業能永續發展,同時一起友善大地。(畫面擷取自大愛新聞)
看到這些因風災而遭受農損的香蘭村農民,在這次的農場參訪中有了轉機的希望,慈濟基金會慈發處主任呂芳川表示,透過這些經驗交流,雖然有些耕種必須要再花一到兩年的時間去栽培,但是有些部分卻是馬上就可以見效的,如此一來這些新的耕種知識就能讓他們在短期內有經濟方面的收穫。

穿梭在山林小徑,每一塊土地都是大自然的寶地,這次的風災將危機化作轉機,香蘭村的農民透過農民間的交流,不只了解自然農法的精神,大家也發心要逐漸改變自己的慣行農法,重新調整作物,除了讓農業能永續發展,更希望同時一起友善大地。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大愛新聞:葉朝慶 臺東報導 2016/09/0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