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揚家風 人人都是行動家

2017-07-10   | 林百脩、何麗華、沈杏宜、施金魚
2017年慈濟大專青年心靈成長營邁入第二天,課務團隊安排環保體驗、長者關懷課程,帶動各校慈青體會以行動帶來改變的靜思家風。(攝影者:簡鴻海,地點:花蓮慈濟環保教育站,日期:2017/07/04)
「從影片中,我看到真正的臺灣。」隨著空拍鏡頭轉向臺灣東部的海天一色,慈青葉子筠有感而發:「這幾天在花蓮看到真正的『藍天白雲』,我在臺中看不到這樣的景色。如果我們能夠多做環保,減少汙染,就可以看到愈來愈美麗的臺灣。」她期許自己做一個「地球行動家」,從自身開始為周遭的人付出,一點一點用行動打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心生活推環保 關懷社區長者

7月4日是2017年慈濟大專青年心靈成長營的第二天,課務團隊除了安排動態志工服務課程,還有「地球行動家」、「飲一杯智慧的水」等靜態課程,引導一百四十八位慈青學員投入社區志工,學習尋找生命的意義。

上午,全體學員分為兩大隊,A隊前往主和、樹林腳、宜昌、鳳林、大富、長橋等六個社區關懷據點服務,B隊則前往花蓮慈濟環保教育站做資源回收。課務團隊的陳宜美說,二者性質雖然不同,但共通點是:「慈青平日在做的推動環保、關心身邊的人。」

出發前,學員們了解到推動設立「社區關懷據點」的用意。慈濟基金會與衛生福利部合作設點,鼓勵長者走出家門承擔社區志工,一起「共老共好」,透過互相陪伴、學習新知或健康促進課程,到了人生最後在地安老,仍能自我肯定生命的價值。

陸續來到各個社區關懷據點,學員立刻分組活動,有的為長者量血壓,有的到廚房幫忙洗菜、切菜,有的排練健康操,人人都想為素未謀面的長輩盡一分心力。
慈青分組來到主和社區等六個社區關懷據點,陪伴長者,學習關懷身邊ˋ的人。(攝影者:徐政裕,地點:花蓮市,日期:2017/07/04)

為了讓社區長者帶回這分祝福,學員特別準備彩色筆及卡片,各自陪著長者寫下或畫下一句靜思語,做一張專屬個人的靜思小卡,再貼上一個個熱氣球圖案,一股成就感在長者的心中慢慢升起。

屏東大學慈青朱佩綺分享,剛開始跟長者互動時,他們都不太回應,讓她感到有些挫折。不過她仍然耐心地保持微笑,很快地就融化了阿嬷的心,有了近距離互動,不只阿嬷開心,她自己也很開心。

「爺爺奶奶們,要記得我們喔!」慈青學員與長者不斷地揮手。回程車上,慈青葉家豪分享道:「看到長者就想到阿嬤,這次來社區與長者親近後,覺得自己以後要特別注意對阿嬤的態度與語氣。」

做環保救地球 體悟來自實踐

同一時間,B隊慈青學員則手持塑膠袋,沿途步行撿拾路旁垃圾,來到慈濟花蓮環保教育站做資源回收。慈青陳芊嘉看到大家一路走過來,一邊撿垃圾,地上都變乾淨了,非常感動。她體悟到:「一群年輕人聚在一起,就有改變世界的力量,雖然是一個小小的舉動,環境變乾淨,自己的心境同時也變得清淨了。」

在環保體驗區,花蓮慈濟志工徐宗正為學員講解分類的種類後,學員就開始分組做回收。看到回收物堆積如山,莊詠晴感受特別深,因為人們貪圖方便,不願先做分類,以致回收物雜亂不堪,還要環保志工費力清理。她說:「我們自己在家裡要先把回收物分類好,來減輕環保志工的負擔。」

「做環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你需要去判斷這個回收物到底是哪一種類型的,然後做出分類。」動手做,就有了體悟。來自大陸的俞錢隆表示:「因為我家也在做環保,透過這次的學習實踐,在家裡可以做更好更細的分類。」

另一個教學區,志工李雪娥教導學員用從紙廠回收的剩料製作紙魚、紙蝦,學員在引導下按步切割、黏貼。慈青李慧敏順利完成魚與蝦作品,十分開心。她說:「善用巧思,就可以讓回收物發揮更多的功用,延長物命。」
另一隊慈青參與環保體驗課程,依志工指導的步驟,用回收紙料製作可愛的魚、蝦裝飾品,延續物命。(攝影者:簡鴻海,地點:花蓮慈濟環保教育站,日期:2017/07/04)

在環保教育區,志工沈思彤跟學員分享環保概念與做法,並播放齊柏林導演的《看見臺灣》影片,帶著學員以更高的角度看臺灣。「讓我們一起珍惜、一起努力,把臺灣推向美麗。」片尾,這一聲誠摯呼喚,讓學員陷入一陣沈默。

結束約三小時的環保體驗,活潑有創意的課務組帶領全體慈青,分組為彼此加油:「伸出你的右手,慈青來囉!伸出你的左手,環保讚喲!伸出你的雙手,愛護地球!」然後慈青們合齊高呼:「慈青,做就對了!」

心室效應共善 就從現在開始

在「地球行動家」課程中,慈青學長張涵鈞分享,如何讓每一個人發揮小小的力量,成為一個「地球行動家」,形成一股改變的力量。「現場同學是否都有帶手帕的習慣呢?」課程開始,張涵鈞就問學員。他說,做環保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少用衛生紙,可以少砍一些樹,保護大地。

由各種資訊顯示,地球的氣溫不斷地升高,近年來,熱浪侵襲印度,造成印度破高溫攝氏53.5度的記錄;今年6月連續豪雨,光是基隆降雨量,就打破了四十二年來的降雨量。由此可知,地球真的生病了。

證嚴上人說過:「溫室效應來自心室效應,人心不調來自四大不調。」愛地球,就要做環保。臺灣垃圾處理問題愈趨嚴重,有一群慈濟環保志工只因一顆愛地球的真心,就無怨無悔地投入資源回收分類。他們只知道,對的事,做就對了,並不因玻璃瓶重或不值錢而不回收。

人人能知能行。張涵鈞說:「改變世界並不難,只要有那一念心共知、共識、共行,就可以用雙手讓自己成為改變地球的行動家。」上午到環保教育站做分類,上課後慈青王嘉鈴有了更多體悟,為了我們的地球,將來有一個更好的生存環境,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走入社區服務 傳揚靜思家風

晚間課程是汲取法水的時刻,學員靜下心來聆聽德(耒曼)師父分享。德(耒曼)師父告訴慈青:「靜思精舍是全球慈濟志工的心靈故鄉,靜思法脈的精神理念就是勤行道。你們今天在這裡吸收靜思法脈,進而承擔起傳法至天下的重任,隨處帶動起愛的循環。」
做完資源回收,慈青從行動中得到體悟,離開前齊呼:「伸出你的右手,慈青來了!伸出你的左手,環保讚喲!伸出你的雙手,愛護地球!慈青,做就對了!」。(攝影者:簡鴻海,地點:花蓮慈濟環保教育站,日期:2017/07/04)

「什麼是靜思家風?」靜思家風就是:「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同時將慈濟自力更生的家風傳揚到苦難的地方,救苦之餘還要讓他們能夠自給自足。緬甸慈濟志工在2008年的納吉斯風災中,援助災民稻種,災民再將收成的稻種匯聚成福種,分給其他農民,就是很好的例子。

人人身上都有法,都是一部經典,值得去探討學習。德(耒曼)師父叮嚀慈青,人與人要彼此包容,對己要以智慧降伏煩惱,以慈悲幫助他人。最後,德(耒曼)師父期勉所有慈青學員,學習靜思精舍師父用生命修行的精神,服務人群不怕困難。

長庚大學慈青社社長王柔雅,聽到德(耒曼)師父說:「每個人身上都有法,要學著用感恩心接納。」她覺得,可以把這句話用在帶社團,每位社員習性不同,如果能用包容心協助每個人運用所長,找到自己的定位,團隊就會更加合心。

一天課程下來,慈青學員不免勞累,但每一個人卻都已換來心靈能量的提升,相信未來都有信心與勇氣,勇敢地面對一次又一次嚴峻的考驗。【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百脩、何麗華、沈杏宜、施金魚 花蓮報導2017/07/0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