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湛舞臺走街頭 大學生翻轉思維

2019-09-06   | 胡淑惠
第七組遇到了一位外國人,同學互動中提及減塑議題,臺灣減塑少用吸管、塑膠袋,外國人議題環保很大,應減少塑膠袋、環保杯等。(攝影者:許金福 地點:臺北東區 日期:2019/08/31)
「覺湛舞臺-厲害了我的大學生活」8月31日,在慈濟臺北東區聯絡處開營,進行二天的營隊活動。它是慈濟推動專屬青年的活動,從同理現代青年的困境出發,一起在城市中尋找答案。

有別於過去著重於慈濟人文,慈青和國際城市浪人育成協會的青年團隊共同合作設計本次課程,讓學員從課程中交流、分享,體會做城市一位浪人,在街頭與陌生人訪談重要議題,體解核心思考樣態,翻轉過去思惟、思變,勇敢挑戰未來!
 
流浪 練習勇氣
 

「想成為最好的人、在課業上支持別人、喜歡策劃活動、能幫助別人和成就別人嗎?」城市浪人講師張希慈引領青年思考,自己將來希望變成什麼樣的人,並讓自己為自己評分,找出自己願意進行哪些未曾做過的、有意義的事。

東區聯絡處二樓感恩堂,覺湛舞臺的學員舉手熱情回應。(攝影者:許金福 地點:慈濟臺北東區會所 日期:2019/08/31)
張希慈說,在「勇敢的評分」中,一分是九成的時間裡只有做自己熟悉的事物;二分是有人陪伴時願意去挑戰陌生的事物,三分是挑戰開放接納並挑戰困難,四分是主動尋找挑戰並持續練習突破困境。
 
「你是什麼狀態?」張希慈用數據點出事實:「25%空想;有目的感的佔百分之20%;成果是半吊子的30%;真正的改變者僅有25%。」

 她用小遊戲,讓各組學員認識自己「是否勇敢」。張希慈分享,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很多的練習,有了行動的勇氣,思考後找到方法,用恆心毅力務實去做。
 
出發 挑戰目標

覺湛舞臺在8月31日的課程以實作為核心,設定一道題目:「從教育角度、環境議題的影響出發」。每組學員由一位慈濟基金會同仁陪伴,選定地點做一位城市浪人。
 
第七組學員從東區聯絡處來到捷運商店街,陳逸展、賴昱亘積極開始執行任務,了解到鞋店老闆娘工作上遇到的挑戰是客人抱怨。他們也遇到了一位外國人,同學互動中提及減塑議題,臺灣減塑少用吸管、塑膠袋;外國議題環保很大,應減少塑膠袋、環保杯……
 
搭捷運到三民站用午齋,在素食店內待餐時,陳逸展、賴昱亘也把握時間詢問:「我們是城市浪人,可以打擾你十分鐘,想問環境的議題,為何想吃素食、有素食餐廳可以介紹嗎?吃素食和葷食的口感差異?」客人回應吃素清腸胃,這附近還有小火鍋店,吃素食跟葷食一樣好吃。

讀應用外語的賴昱亘分享,學到了如何反思、如何思變,有不足的要改善,讓這個社會更美好。(攝影者:許金福 地點:新店靜思堂 日期:2019/08/31)
用餐後,賴昱亘問水果攤:「阿姨,有一個問題問你,遇到的困難點?現在亞馬遜大火,你會拿塑膠袋給客人嗎?」水果攤回:「困難是躲警察,有的客人會自我要求帶袋子。」
 
思考 找出關鍵
 
「因果關係以魚頭是因、魚尾是果,中間過程是思變。」回到新店靜思堂,學員運用魚骨頭的心智圖,梳理活動關鍵架構,讓學員寫出問題和解決的辦法,建立有系統的思考能力。
 
讀法律的陳逸展是想當大法官,反思在水果行覺知到的環保議題,為什麼店家還會提供塑膠袋?因為人性懶散,環保意識沒落實,欲望延伸物品浪費,造成很多問題。
 
陳逸展聽到外國人對臺灣的環保議題的建議、攤販阿嬤賣水果的辛苦談等等,這都是平常不會主動去詢問的。他很感謝這一切經驗,感謝慈濟基金會、感謝城市浪人、感謝夥伴共同完成。
 
幾位同學都覺得,實際走上街頭、勇敢與人群接觸都改變了他們原有的思維。內向的藍梓晴覺得與路人聊天很刺激、有挑戰性,學到與人互動,「給我很多的意見探討,每位夥伴都很幫助我,大家分工合作完成任務,很感謝他們。」而大三讀應用外語的賴昱亘的收穫是:「學到了如何反思、如何思變,有何不足的要改善,讓這個社會更美好。」【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胡淑惠 臺北報導 2019/09/0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