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得福 發大清淨願

2010-09-14   | 李美儒
小圖(上):桃園市寶慶路寶慶環保站,小朋友戴上手套,認真拆寶特瓶的蓋子。攝影者:吳宛儒 小圖(下):上人行腳桃園第一站:位於大竹大馬路邊的大竹環保站,佔地前後約 50 坪。攝影者:呂桂樹
【上人行腳行程:蘆竹桃園】環保志工不分年齡、階層、背景,無怨無悔以街頭巷尾為道場,共同為愛惜地球無私付出,轉眼間已二十年。上人為感恩環保志工的付出,於昨日(9/13)下午前往桃園,展開桃園地區環保站的行腳行程。

菩提三遷克難行  水電闕如不退轉

空間不大的蘆竹大竹環保站於2001年成立,但由於吳姓地主另有其它用途而在去年收回。當時,林天賜師兄知道做環保的重要性,積極向住在環保站附近的林徐鳳招女士商借,經三遷後搬至現址蘆竹鄉中福村上興路上。

大竹環保站,雖然缺水缺電缺廁所,卻是一方大福田。(攝影者:呂桂樹 2010/9/13)
「很感恩,因為有大家的付出,我們才有工作,所以大家都是大愛台的老闆,我們藉今天的機會表達感恩。」比上人提早抵達環保站的大愛台總監湯健明,向現場的環保志工們誠摯道感恩。同行前來的副總監何建明也是一開口就向志工感恩,說他們為大愛台多賺一點錢,他們就要多做一些節目,讓大愛亮起來。

兩點半左右,在環保菩薩的歡迎下,上人抵達大竹環保站。蘇密師姊向上人報告環保站雖然沒水、沒電、沒廁所,但仍克難地運作,憑藉的就是人人的用心。

上人關心志工們分類的情形後,於開示中感恩環保志工二十年來用心、用愛做環保,讓社會祥和、人心淨化,上人叮嚀,看到國外天災不斷,大家要警惕。最後,上人祝福大家要造福不要享福,有做就有福,並向地主感恩提供地方,而大家也要感恩有地方做環保,要「互相感恩」。

喧囂一隅心禪寂  薰風吹拂揚國際

位於桃園市中心寶慶路上的寶慶環保站,車潮鎮日轟隆作響。這是去年由吳政潔和同修許瓊芳師姊向洗車廠承租三分之一的土地,提供給大家做環保。行腳多日,到過許多環保站的上人,讚歎這裡別有一番風味,讓人感到很清涼、很開闊,是個很好的地方。

寶慶環保站位在桃園市鬧區,屋頂上掛著回收來的格熱網,雖然在大太陽下,但是一點也不覺炎熱。(攝影者:呂桂樹 2010/9/13)
沿著車道而上,寶慶環保站整齊、乾淨,站內兩旁就是大家環保分類的地方,上方的後頭掛著約七、八坪回收籃,以塑膠鋼串成的綠色隔熱網,隨風飄逸,發出沙沙聲響,更顯涼風習習。而與停車場作區隔的圍籬上有彩繪靜思語,別具人文。

慈濟十戒,包含:不抽菸、不喝酒、不嚼檳榔,上人探視坐在環保站裡埋頭分類的環保志工們,發現一位大德的口袋裏放著一包香菸,上人隨即勸他戒菸,戒菸是保護自己也是愛惜大地,這位先生很不好意思地笑著點頭回應。

上人問,「國際間所沒有的是什麼?」

「環保志工!」

上人讚歎台灣之寶就是環保菩薩們,上人說,「各位用一念愛心疼惜大地、疼惜物命,把不要的東西回收來,壞掉的就拆解,可以用的就拼裝修理好,再讓大家隨喜功德,省錢又延續物命,減少地球資源無止盡地開發,這都是各位的用心。」

上人開示,人有成住壞空,電風扇也是一樣,若珍惜使用便可物命長久;但若有人無明一來,拿腳踢它就會損壞。而全球氣候異常,資源過度開發,大家要如何節能減碳?就是將回收回來,鐵就歸鐵,銅就歸銅,錫就歸錫,所有的物資都歸位,回到物資源頭,如此物資便可以重新再製。

上人殷殷叮嚀,鼓勵環保菩薩們持續精進,持續為減碳護地球而努力。

貪戀逸樂消福慧  清淨環保莫遲疑

走到距離桃園靜思堂不遠的地方,熱鬧的大馬路旁隱身在綠樹下的三元環保站,人多回收物也多。穿過綠色隧道的上人走入環保站觀看,首先看到的就是幾台堆放整齊的電動玩具,上人笑著說,這是他第一次親眼看到電動玩具。而在另一邊,設有佛堂,案上供奉的觀音菩薩像也是回收來的,地板則是將回收來的玻璃瓶排列整齊地倒著放,不僅志工們就地拆解,佈置上也別具創意。

上人歡喜地說,「今天來到很不一樣的地方,樹木花草很多很美『吱吱吱…吱吱吱…』你們聽小鳥在叫,好像說『對啊!對啊!』彼此在呼應。」

兩旁的竹林大樹前的綠色隧道,是桃園志工進入三元環保站的小徑。(攝影者:呂桂樹 2010/9/13)
上人開示,「桃園菩薩很用心、很專心,我很感動,還不計較我很久沒有來看。現在水、風、火、地四大不調和整個氣候有很大的關係,所以當務之急就是要做環保。現代社會開發過度,人們太享受、玩過頭,今天我第一次看到電動玩具,之前都是在電視上看到年輕人沉迷,如果物品沒壞,也要趕快拆掉,那對心靈傷害很大。」

上人感恩台灣有六萬名環保志工在五千多個環保站的投入,人人也感恩童居士提供土地讓大家利用。

離開三元環保站時,天色向晚,溫素蕊師姊帶領大家唱《環保歌》,感恩上人的祝福,也向上人發願,人人要認真做環保,愛惜地球,請上人放心。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李美儒 2010/09/1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