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以慎 仁愛無私

2016-03-01   | 慈濟基金會
上人開示:「慈濟人常常穿梭在這沒有身分、只能寄居的(難民生活)地方,這都是慈濟人愛的能量的付出。我們要好好地用心用愛,為苦難人間付出,愛心人更多,社會就會更平安,人間就會更祥和!」(攝影者:蕭耀華)
【證嚴上人3月1日志工早會開示】
「氣溫還是起起伏伏,有的時候感覺,春陽很可愛,冷冷中有點暖暖的感覺,但是,突然間又變得陰霾,同時風吹來好冷,這兩天都有這樣的感覺……」氣候乍暖還寒,今日(3/1)凌晨四時,氣象局再度發布低溫特報,因受大陸冷氣團南下影響,氣溫將再度降至十度。

證嚴上人在今日的志工早會上,叮囑志工們要關注氣候的變化,除了要照顧好自己的健康,大乾坤的失調也相繼於全球各地透過天災而發出警訊。

臨災防災不輕忽 多分警覺減傷損

「祕魯的聖嬰現象,水大不調,造成山崩、土石流,瞬間就讓三萬多人受到了影響,三千多人流離失所,這都是在瞬間啊!下了雨,山崩、土石流,一連串的……讓這麼多人,無家可歸。」泥石衝入村落,房舍瞬時沒頂,上人透過新聞畫面,不捨數千人成為氣候災民。

而日本氣象廳則發出火山警報,位在宮崎縣與鹿兒島縣之間的硫磺山,恐有噴發的可能,光是在2月28日一早,即發生三十六次地震,警報提醒周邊一公里內的範圍可能會有噴石。

「看到火大不調、地大不調,這座山蠢蠢欲動,可能噴發,這是科學的預測,可以提早警告人人要避開一點。的確要避開,雖然有了科學可以預先知道,但是人還是要避開災難可能發生的地區,人不能常常說『人力定能勝天』,人是無法勝天;可以避開,不可以逞強,要相信科學的預測。」

於此同時,日本北海道則發生大風雪,造成交通事故頻傳。「北海道也是大風雪,影響交通,造成交通事故頻頻發生,這都是因為四大不調……這樣的大風大雪,只能預防,儘量少出門,儘量不要開車,才能避免風雨和雪造成交通事故的損傷,這都是我們人人要提高警覺。」

臨災、防災,戒慎虔誠,上人叮嚀,不可輕忽災害預報訊息,更要做好防災工作,值此四大不調之際,人人要多一分警覺,讓災害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

自助互愛添暖意 難童就教培希望

除了環境氣候的災害,社會人心不調亦要做好防災。在歷史上的今天2005年3月1日,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UNHCR)與慈濟吉隆坡分會(現為雪隆分會)簽訂「諒解備忘錄」,雙方合力推動援助難民的計畫,包含難民社區義診、醫療補助、急難發放及特殊狀況的生活補助。據估計,馬來西亞境內有四萬多名難民,生活、教育等等資源都相當缺乏。

「雖然馬來西亞慈悲,可以讓他們(難民)住下來,可是他們沒有戶籍,哪怕在這裡住多久,還是沒有戶籍,沒有戶籍就沒有工作的權利,孩子也沒有上學的機會,有病,也沒有保險,所以需要慈善機構的協助,來幫忙這一群流離他鄉外國的難民……」

馬來西亞志工定期前往難民收容中心發放物資、舉行義診,即時的送暖,讓無家可歸、無所依靠的難民們,能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而其中難民互助的例子,也見證互助、互愛的能量。

緬甸難民哈欣於1995年逃難到馬來西亞成為搬運工人,當時他僅有二十五歲,但看到許多年幼的緬甸難民四處遊蕩、頑皮粗野,於是有了興學教授《可蘭經》的念頭。

「這個伊斯蘭教的團體也令人感動,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流浪來到這裡,看到難民沒有讀書的權利,他不忍心……」在克難中辦學的哈欣,利用每天搬運工下班後的兩個小時,教授他的第一個學生讀《可蘭經》,漸漸地孩子多了,負擔愈來愈重。

擴展大愛不為己 誠如冬陽暖寒心

2004年雪隆分會開始資助哈欣的難民宗教學校,讓五十多個學生在吃、住與生活物資上得以無虞。而孩子漸漸長大,哈欣的第一個學生安華,成績優秀,哈欣規劃將他送至美國進修……

「雖然這位長老一直要他(安華)到美國去,但是他覺得,還有四、五十個如師弟一樣的年幼學生需要照顧,他甘願放棄美國留學,他要留下來幫助他的長老。他這樣的精神,無不都是愛,是『仁愛』,他能體會他的老師的心意,而且有愛的能量,幫助需要有人幫助,願意放棄自己的利益,留下來。所以宗教的精神力量總是一樣的,很單純的付出無所求,甘願犧牲小我的利益,為大眾的平安而付出,這都是很可貴的!」

上人感動這對師生之情,如父子般又能擴展大愛,而慈濟人始終守護,提供各項援助,讓難民也能有受教育的機會,能有生活的基本需求。上人讚歎,志工們守護健康、守護著這一分愛,不分宗教的付出,這就是愛的能量,互相互助!

回顧歷史,看向未來,上人期許,慈濟人要把握付出的機會,為苦難人提燈照路,只要有愛,就能如冬日暖陽,溫暖寒凍的人心。

「啊!人生苦難偏多,願意發心立願為苦難人付出,不就是春天的太陽嗎?雖然冷颼颼的,只要有太陽出來,趕快去曬一曬,就能感覺到很溫暖,這都是人世間需要有的。慈濟人常常穿梭在這沒有身分、只能寄居的地方,這都是慈濟人愛的能量的付出。我們要好好地用心用愛,為苦難人間付出,愛心人更多,社會就會更平安,人間就會更祥和!」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