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耶誕 荷蘭喬瑟學付出
2011-12-20 | 王以潔提早發放 用心布置及準備
12月11日,志工們前往遊民日間中心,為隔天的發放、義剪進行前置工作,這次準備了一百五十份的手套、圍巾、帽子、內衣和一百二十條毛毯,另外還準備了一百多份背包及袋子,方便沒有袋子的遊民裝禮物。
背包上,除印有代表慈濟的圖案之外,志工們準備了靜思語名牌吊卡附在拉鍊上,方便大家寫上自己的名字做辨識之用;由於吊牌上的靜思語是中文的,慈青許立人特地製作相對應的英文靜思語小卡,以便讓當地遊民可以瞭解靜思語的意思。
準備工作一直持續到中心的工作人員要離開了還沒有結束,中心負責人露西修女也沒有催促慈濟志工,只是很自然地請志工要記得鎖門,並且說明如何設定警報器,就放心地把現場交給志工。這樣的信任,根基於雙方長期互動所培養出來的。
四年接觸 開始談竹筒歲月
連續四年的發放,不少來來去去的遊民,也開始認識身穿藍天白雲制服的慈濟志工。而這一次發放,志工嘗試要將「竹筒歲月」的精神介紹出去,讓遊民朋友們開始學習布施,體驗助人的喜悅。
在觀賞介紹慈濟的短片之後,志工向遊民們分享到緬甸風災的災民們,雖然很缺乏物資,每天仍然留一把米存在罐子裡,再捐出去給更需要的人。不少人聽完之後很感動,馬上化為行動捐出身上的錢,有一位雙手不健全的湯米(Tomy)當下就捐出一張20英鎊的紙鈔。
不少人也很願意響應竹筒歲月,每天發好念存錢助人,中心的職工亞麗山卓(Alexandra)及露西修女也很認同慈濟的竹筒歲月,覺得藉由每天累積一點的善念,不但可以利益他人,更能夠獲得助人的喜悅,對弱勢者來說,也可以重建信心。兩人也分別認領了一個竹筒。
投入認識 志工口中的慈濟
每一次的發放,都在志工的分工合作之下才能圓滿。這一次的發放也有慈青吳坤吉利用上午空堂的時間來幫忙;還有慈語師姊關懷過的個案母親及兒子一起加入;許濟睿師兄及李慈純師姊一家更是精進的慈濟家庭,前兩天還提供住家,讓倫敦的慈濟志工辦慈青生活營,並自己承擔機動及生活組的功能;營隊進行到一半,就把香積的重責大任交給女兒承擔,兩人再趕到曼徹斯特參加冬令發放。
住在荷蘭的喬瑟(Jose)因為工作的關係,認識慈濟志工秋娣師姊,常常聽到師姊提起慈濟的好,讓喬瑟覺得很好奇,是什麼樣的團體,讓秋娣這位工作上的女強人這麼讚歎?
「慈善不就是給予金錢就好嗎?」為了解開喬瑟心中的疑惑,秋娣師姊讓喬瑟來到英國參與慈濟冬令發放,進一步認識慈濟。原本喬瑟想到要來一個陌生的國度,與一群陌生的人一起為不認識的人付出,她的內心帶著不安;沒想到來了之後,慈濟人的熱情與溫暖,讓她忘記了面對陌生人的羞澀,感覺好像是跟認識很久的朋友一同工作。
喬瑟越做越有勁,手上一面打包,嘴上一邊唱歌,在她身旁工作的志工都感染到她的好心情。喬瑟說,穿上慈濟的志工背心,讓她覺得很光榮,對於慈濟不一樣的奉獻方式也深深感動,並且在與慈濟人的互動中,開始瞭解,付出不只是給予。
一位遊民先生一邊用餐、一邊對志工說:「你們做得比去年好!」慈濟志工們總算是放下心中一顆大石頭。看到比去年更多的發放人數,志工除了為他們祝福,也要加緊腳步在菩薩道上精進,希望苦難的眾生越來越少,有福付出的菩薩日日增加!【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王以潔 英國曼徹斯特報導 201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