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 不忽視環境醫療
2015-12-17 | 謝明芳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林名男心有戚戚焉。
來自近二百個國家的元首及政治界、學術界、醫療界、工業、農業、製造業、演藝娛樂界、媒體與人權組織等相關專家學者約四萬人,出席此次在法國巴黎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COP21),會中進行六百場的周邊會議。
由於臺灣非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的締約國,政府相關單位只能以非營利組織、工業科技與學者身分進入,而受邀參與「健康照護系統與氣候變遷圓桌會議」的亞洲國家,除了印度、中國大陸之外,醫療體系唯獨韓國一家醫院及臺灣慈濟醫療體系。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林名男與社區醫療部同仁顏采如代表慈濟醫療志業,分享在氣候變遷上所做的努力,林名男副院長說:「還好,我們沒有因害怕恐怖攻擊事件而缺席,慈濟所做的事情應該讓世界知道。」
氣候變遷劇 醫療也重視
COP15氣候峰會於2009年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時,即有一群醫療人員困惑,談氣候變遷議題為何少了醫療、健康領域人士參與?除了關心北極熊的滅絕、冰山融化,應該更深刻去連結燃燒石化造成空氣汙染等問題危害人民健康。
因氣候變遷導致人類死亡,在很多國家已排上前五名,而全球室內與室外的空氣汙染導致死亡的人數,多於因愛滋病、結核病與瘧疾加總的死亡人數。今年(2015年)的氣候峰會首次真正重視氣候變遷與健康議題。
林名男副院長和顏采如同仁從12月3日起,一連三天參加「領袖圓桌會議」(Healthcare Climate Leadership Roundtable),以及參與氣候峰會周邊會議之「國際醫療無害組織座談會」等等。
與會過程,林名男副院長代表送給每位參與者大愛感恩科技產品--寶特瓶回收製成的圍巾,大家的反應既歡喜又訝異,在冷冷的巴黎,心暖和了起來。
領導者實作 素食減排碳
「林俊龍執行長還在大林慈院當院長時,不只送全院同仁環保餐具,也送給來面試者一組環保餐具,有人就問:『萬一新人做不到幾個月離職,不就白送的?』林執行長回答:『怎麼會呢?環保餐具到哪裡都能用。』」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帶頭提倡,同仁們也跟著群起響應。
此外,林俊龍執行長以身作則素食,也帶動同仁茹素,「素食與環境的關係」正是林名男副院長此次分享的主題。相關文獻研究顯示,生產一公斤牛肉等肉類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是生產一公斤胡蘿蔔等蔬果類的六、七十倍以上,生產過程還會消耗大量的水、農藥、肥料、能源等。
林名男副院長說明,樹能吸收二氧化碳,若大量砍伐雨林改種黃豆、玉米,排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則增多;將黃豆、玉米餵食豬、牛等動物後,這些動物又會排放甲烷等溫室氣體至大氣,尤其羊群、牛群都是幾萬頭飼養,產生的溫室氣體相當可觀。
緊接,肉類需要冷凍保鮮、長途運輸需要能源、烹煮需要解凍……整個過程所需能源及產生的熱能、碳排放不容小覷。會中也有學者發表近日研究,證實吃紅肉是致癌因子之一。
統計2011年六家慈濟醫院的餐數,林名男副院長指出,共有二百五十四萬三千六百六十九份素食餐,平均可減少二百四十三萬九千三百七十九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其實我們的飲食、生活習慣,對氣候影響非常大。要改變世界,得從改變飲食做起!」
林名男副院長的報告,引起國際多位醫療、健康產業領導人關注,其中,來自美國的Brenna Davis及尼泊爾的Mahesh Nakarmi提及,過去較少注意飲食對節能減碳的影響,會後紛紛向林名男副院長請益、存取檔案參考。
災難復原力 團結力量大
慈濟醫療志業與國際醫療無害組織為長年的合作夥伴,從2010年起與創辦人有多次的合作機會,其創辦人也是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網絡中,有關環境議題小組的成員之一,林俊龍執行長則擔任網絡中「健康促進醫院與環境友善委員會」主席。
此次,國際醫療無害組織希望聚集五大洲、六大洋的醫院,加入全球綠色醫院網絡(Global Green and Healthy Hospital, GGHH)所發起的「2020 Healthcare Climate Challenge」,從減碳(Mitigation)、災難復原力(Resiliency)、領導(Leadership)三大主題,各醫療院所自訂在2020年前要為氣候變遷做到哪些事情,並檢視承諾後的執行狀況。
「減碳」即是如何減少碳足跡,「災難復原力」則是在極端氣候發生--如乾旱、水災、地震、颶風來臨,在停水停電下,醫院還能正常運作;「領導」則是醫院如何擔起領導責任,引導民眾重視環境健康議題,選擇環保材質的醫療設備、檢查儀器、藥品等來影響相關業者。
參與氣候峰會前,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網絡已陸續舉辦會議,林俊龍執行長與各國醫療組織凝聚共識,而慈濟六家醫院則承諾推動素食、健康飲食,從攝取肉類蛋白質換成植物性蛋白質後,所產生的碳足跡減少但攝取的營養素依然足夠,為氣候變遷做些貢獻。
今年在巴黎氣候峰會期間,首次舉辦的Healthcare Climate Championship Award頒獎典禮,慈濟醫療志業獲得大會肯定,大林慈院榮獲領導(Climate Leadership)金獎及災難復原力(Climate Resiliency)銀獎、臺中慈院榮獲災難復原力(Climate Resiliency)金獎、關山慈院則榮獲災難復原力(Climate Resiliency)銀獎。
以執行承諾 取代呼口號
談起溫室氣體貢獻最多的國家,大家都會想到美國和中國大陸,而小小的臺灣卻是排名前三十名的國家之一。雖然如此,臺灣長年致力於節能減碳的努力依然值得肯定,尤其,臺灣落實垃圾不落地,民眾懂得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在其他國家是少見的。
氣候峰會上,林名男副院長、顏采如同仁也見到來自臺灣中央大學的李河清教授,李教授長期投入環境外交、環境安全等新興研究領域,參與氣候變遷整合評估、大陸沙塵暴觀測計畫等等,此回帶了七位不同學術背景、卻對議題高度關注的臺灣菁英學生,投入對氣候變遷的關懷。
氣候變遷影響的是全球,原本已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遷之下,人民貧病加劇,甚至危及島國人民的生存。講求公平正義,此次氣候峰會重點在於各國「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INDC),承諾在幾年後達成怎樣的目標,真正做到節能減碳、減少溫室氣體。
像是瑞典,承諾2030年完全不用石油,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目前國家已達到百分之七十二的成效。另一部分則是富裕國家每年提供資金給發展中國家,支持他們做再生能源的發展。具六萬多名員工、旗下醫療院所遍布二十一州的全美第五大醫療體系Dignity Health,他們承諾將不再投資於有汙染、不環保的公司上。
有為的青年 挺身與承擔
「健康跟氣候變遷是人權的問題,想到蓋一個焚化爐,住在旁邊的那群人,病了到醫院被治好,回到家又生病,又回到醫院,無止盡地循環著……」顏采如不忍再想像。
擔任「健康促進醫院與環境友善委員會」聯絡人的顏采如,具公共衛生及健康心理學專業背景,參與此次氣候峰會感觸良多,也為自己訂下目標--第一,希望增強連結性,讓臺灣及其他國家醫療領域與社區、當地醫療院所連結,一旦有重大事件發生,大家能一起因應承擔。
這也是醫院復原力、領導很重要的一環,怎麼讓同仁、民眾、病人面對災難時,不只教其躲避、求救、家中存糧,也強調培育復原力。
第二,重視氣候變遷議題,給予環境提供醫療照護服務,成為醫院重要的方向,「我們把病人照顧好,但病人回到社區因居住環境汙染又入院,也不是辦法,如何讓病人原本居住環境就能健康,不需進到醫院是最終目標。」
促進病人安全來守護生命、提升照護品質來守護健康、為地球降溫來守護愛,顏采如體悟正如證嚴上人所說的「清淨在源頭」。
或許有人認為不用石油等政策是政府職責,很多層面推動非醫院可做,但在會議裡,顏采如聽聞美國Virginia Mason 的永續部主任Brenna Davis結合超過二百五十家當地企業單位,每年營業額加總超過六十八億美金聘僱十五萬餘名同仁,於世界地球日外還訂了一個地球永續日,年年宣揚健康與氣候變遷的關係。
「做的事看起來微小,但效益很大,只要每個人有這些觀念,都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生活,做出正確的決定;譬如,我選擇吃素、我選擇帶環保餐具出門、我選擇多走路……」顏采如期許未來,慈濟醫療志業能推動醫療廢棄物不焚化,除了從源頭減量,後段可選擇替代方式處理,在臺灣會是更大的進步。
幾個月前,顏采如隨國際醫療無害組織亞洲區執行長Merci Ferrer與團隊,走訪了臺灣多家醫院,看見在國健署、環保署等政府單位鼓勵下,各醫院於工務、總務人力等資源投入,有許多創新想法,將節能減碳做得很好。「參訪結束,我都會跟他們說『很謝謝您們,讓我們看到您們的努力。』我們不是來稽查,是來學習和讚歎一群願意為地球做事的人。」
這一年,顏采如有許多與國際交流的機會,把慈濟和臺灣的嘗試與他人分享,也把他人的好東西帶回來,滿懷感恩院內好多環保尖兵,尤其是總務室、工務室等科室及全院同仁們在每個角落默默地耕耘,「大家的用心值得獲得掌聲,地球只有一個,是我們的家,需要大家的努力,都是一點一滴匯聚。」
邀約有志一同為地球盡心力,是顏采如最急切的心願。
影響大乾坤 從小乾坤做起
「坦白說,起初我因為懶,所以直接在醫院餐廳用餐而吃素。」剛來到大林慈院服務,林名男副院長並未全素,回丈人家偶爾還會葷食。
2009年3月14日臺灣素食營養學會成立,林名男副院長自加入後全素至今,過程有機會研讀一些文獻,也做素食營養研究,發現素食對健康、環境的友善,更堅定茹素的信念,家人也一同茹素。
自2010年協助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網絡成立「健康促進醫院與環境友善委員會」起,林名男副院長陸續至海內外,參與有關醫療與環境健康的計畫、會議,有機會分享時一定提及茹素,茹素不僅是慈濟的特色,對於醫療照護也是有幫助的。
林名男副院長積極推動素食減少碳足跡的理念,獲得醫療院所的認同,但大家也異口同聲「要在醫院推動素食是很困難的」,林名男副院長鼓勵一步一步來,朝一個月一次素、一週一次素等目標逐次邁進,終究可看到成果。
「全球七十億人,只要每人每週一天素,等於有十億人吃素,可減少百分之十四因葷食而產生的碳排放。」加上使用環保餐具、省水省電、減低消費、資源分類、過簡樸生活等,林名男副院長強調,透過每個人的行為改變,改善氣候就有望。
「誠如上人所說『清淨在源頭』,每個人都是活水源頭,不要輕忽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每個人願意在可決定範圍內減碳、節能、減少慾望就是源頭。」容易做到的事且從人人做起,在廣大的氣候變遷議題下,林名男副院長不覺力不從心。
接連幾日從早至晚的會議,林名男副院長見賢思齊,尤其看見同仁顏采如、幾位年輕的美國慈濟志工及馬來西亞大愛臺年輕人參與其中,傳遞理念與國際人士互動,不只是慈濟、也是世界的希望。
「這一趟十幾天,很感恩在巴黎的師兄師姊!為我們接機、送機,照顧起居。」下回再到巴黎,林名男副院長不只想感受巴黎慈濟志工的熱情,期盼與全球見證氣候改善的喜訊。
(文:謝明芳 綜合報導2015/12/16)
「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氣候變遷、環境問題,我們大家一定要趕快預防,不要等到問題無法收拾,才想要去做。」世界衛生組織公共衛生與環境處處長妮娜(Dr. Maria Neira)在巴黎氣候峰會的一席話,讓來自近二百個國家的元首及政治界、學術界、醫療界、工業、農業、製造業、演藝娛樂界、媒體與人權組織等相關專家學者約四萬人,出席此次在法國巴黎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COP21),會中進行六百場的周邊會議。
由於臺灣非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的締約國,政府相關單位只能以非營利組織、工業科技與學者身分進入,而受邀參與「健康照護系統與氣候變遷圓桌會議」的亞洲國家,除了印度、中國大陸之外,醫療體系唯獨韓國一家醫院及臺灣慈濟醫療體系。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林名男與社區醫療部同仁顏采如代表慈濟醫療志業,分享在氣候變遷上所做的努力,林名男副院長說:「還好,我們沒有因害怕恐怖攻擊事件而缺席,慈濟所做的事情應該讓世界知道。」
氣候變遷劇 醫療也重視
COP15氣候峰會於2009年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時,即有一群醫療人員困惑,談氣候變遷議題為何少了醫療、健康領域人士參與?除了關心北極熊的滅絕、冰山融化,應該更深刻去連結燃燒石化造成空氣汙染等問題危害人民健康。
因氣候變遷導致人類死亡,在很多國家已排上前五名,而全球室內與室外的空氣汙染導致死亡的人數,多於因愛滋病、結核病與瘧疾加總的死亡人數。今年(2015年)的氣候峰會首次真正重視氣候變遷與健康議題。
林名男副院長和顏采如同仁從12月3日起,一連三天參加「領袖圓桌會議」(Healthcare Climate Leadership Roundtable),以及參與氣候峰會周邊會議之「國際醫療無害組織座談會」等等。
與會過程,林名男副院長代表送給每位參與者大愛感恩科技產品--寶特瓶回收製成的圍巾,大家的反應既歡喜又訝異,在冷冷的巴黎,心暖和了起來。
領導者實作 素食減排碳
「林俊龍執行長還在大林慈院當院長時,不只送全院同仁環保餐具,也送給來面試者一組環保餐具,有人就問:『萬一新人做不到幾個月離職,不就白送的?』林執行長回答:『怎麼會呢?環保餐具到哪裡都能用。』」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帶頭提倡,同仁們也跟著群起響應。
此外,林俊龍執行長以身作則素食,也帶動同仁茹素,「素食與環境的關係」正是林名男副院長此次分享的主題。相關文獻研究顯示,生產一公斤牛肉等肉類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是生產一公斤胡蘿蔔等蔬果類的六、七十倍以上,生產過程還會消耗大量的水、農藥、肥料、能源等。
林名男副院長說明,樹能吸收二氧化碳,若大量砍伐雨林改種黃豆、玉米,排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則增多;將黃豆、玉米餵食豬、牛等動物後,這些動物又會排放甲烷等溫室氣體至大氣,尤其羊群、牛群都是幾萬頭飼養,產生的溫室氣體相當可觀。
緊接,肉類需要冷凍保鮮、長途運輸需要能源、烹煮需要解凍……整個過程所需能源及產生的熱能、碳排放不容小覷。會中也有學者發表近日研究,證實吃紅肉是致癌因子之一。
統計2011年六家慈濟醫院的餐數,林名男副院長指出,共有二百五十四萬三千六百六十九份素食餐,平均可減少二百四十三萬九千三百七十九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其實我們的飲食、生活習慣,對氣候影響非常大。要改變世界,得從改變飲食做起!」
林名男副院長的報告,引起國際多位醫療、健康產業領導人關注,其中,來自美國的Brenna Davis及尼泊爾的Mahesh Nakarmi提及,過去較少注意飲食對節能減碳的影響,會後紛紛向林名男副院長請益、存取檔案參考。
災難復原力 團結力量大
慈濟醫療志業與國際醫療無害組織為長年的合作夥伴,從2010年起與創辦人有多次的合作機會,其創辦人也是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網絡中,有關環境議題小組的成員之一,林俊龍執行長則擔任網絡中「健康促進醫院與環境友善委員會」主席。
此次,國際醫療無害組織希望聚集五大洲、六大洋的醫院,加入全球綠色醫院網絡(Global Green and Healthy Hospital, GGHH)所發起的「2020 Healthcare Climate Challenge」,從減碳(Mitigation)、災難復原力(Resiliency)、領導(Leadership)三大主題,各醫療院所自訂在2020年前要為氣候變遷做到哪些事情,並檢視承諾後的執行狀況。
「減碳」即是如何減少碳足跡,「災難復原力」則是在極端氣候發生--如乾旱、水災、地震、颶風來臨,在停水停電下,醫院還能正常運作;「領導」則是醫院如何擔起領導責任,引導民眾重視環境健康議題,選擇環保材質的醫療設備、檢查儀器、藥品等來影響相關業者。
參與氣候峰會前,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網絡已陸續舉辦會議,林俊龍執行長與各國醫療組織凝聚共識,而慈濟六家醫院則承諾推動素食、健康飲食,從攝取肉類蛋白質換成植物性蛋白質後,所產生的碳足跡減少但攝取的營養素依然足夠,為氣候變遷做些貢獻。
今年在巴黎氣候峰會期間,首次舉辦的Healthcare Climate Championship Award頒獎典禮,慈濟醫療志業獲得大會肯定,大林慈院榮獲領導(Climate Leadership)金獎及災難復原力(Climate Resiliency)銀獎、臺中慈院榮獲災難復原力(Climate Resiliency)金獎、關山慈院則榮獲災難復原力(Climate Resiliency)銀獎。
以執行承諾 取代呼口號
談起溫室氣體貢獻最多的國家,大家都會想到美國和中國大陸,而小小的臺灣卻是排名前三十名的國家之一。雖然如此,臺灣長年致力於節能減碳的努力依然值得肯定,尤其,臺灣落實垃圾不落地,民眾懂得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在其他國家是少見的。
氣候峰會上,林名男副院長、顏采如同仁也見到來自臺灣中央大學的李河清教授,李教授長期投入環境外交、環境安全等新興研究領域,參與氣候變遷整合評估、大陸沙塵暴觀測計畫等等,此回帶了七位不同學術背景、卻對議題高度關注的臺灣菁英學生,投入對氣候變遷的關懷。
氣候變遷影響的是全球,原本已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遷之下,人民貧病加劇,甚至危及島國人民的生存。講求公平正義,此次氣候峰會重點在於各國「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INDC),承諾在幾年後達成怎樣的目標,真正做到節能減碳、減少溫室氣體。
像是瑞典,承諾2030年完全不用石油,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目前國家已達到百分之七十二的成效。另一部分則是富裕國家每年提供資金給發展中國家,支持他們做再生能源的發展。具六萬多名員工、旗下醫療院所遍布二十一州的全美第五大醫療體系Dignity Health,他們承諾將不再投資於有汙染、不環保的公司上。
有為的青年 挺身與承擔
「健康跟氣候變遷是人權的問題,想到蓋一個焚化爐,住在旁邊的那群人,病了到醫院被治好,回到家又生病,又回到醫院,無止盡地循環著……」顏采如不忍再想像。
擔任「健康促進醫院與環境友善委員會」聯絡人的顏采如,具公共衛生及健康心理學專業背景,參與此次氣候峰會感觸良多,也為自己訂下目標--第一,希望增強連結性,讓臺灣及其他國家醫療領域與社區、當地醫療院所連結,一旦有重大事件發生,大家能一起因應承擔。
這也是醫院復原力、領導很重要的一環,怎麼讓同仁、民眾、病人面對災難時,不只教其躲避、求救、家中存糧,也強調培育復原力。
第二,重視氣候變遷議題,給予環境提供醫療照護服務,成為醫院重要的方向,「我們把病人照顧好,但病人回到社區因居住環境汙染又入院,也不是辦法,如何讓病人原本居住環境就能健康,不需進到醫院是最終目標。」
促進病人安全來守護生命、提升照護品質來守護健康、為地球降溫來守護愛,顏采如體悟正如證嚴上人所說的「清淨在源頭」。
或許有人認為不用石油等政策是政府職責,很多層面推動非醫院可做,但在會議裡,顏采如聽聞美國Virginia Mason 的永續部主任Brenna Davis結合超過二百五十家當地企業單位,每年營業額加總超過六十八億美金聘僱十五萬餘名同仁,於世界地球日外還訂了一個地球永續日,年年宣揚健康與氣候變遷的關係。
「做的事看起來微小,但效益很大,只要每個人有這些觀念,都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生活,做出正確的決定;譬如,我選擇吃素、我選擇帶環保餐具出門、我選擇多走路……」顏采如期許未來,慈濟醫療志業能推動醫療廢棄物不焚化,除了從源頭減量,後段可選擇替代方式處理,在臺灣會是更大的進步。
幾個月前,顏采如隨國際醫療無害組織亞洲區執行長Merci Ferrer與團隊,走訪了臺灣多家醫院,看見在國健署、環保署等政府單位鼓勵下,各醫院於工務、總務人力等資源投入,有許多創新想法,將節能減碳做得很好。「參訪結束,我都會跟他們說『很謝謝您們,讓我們看到您們的努力。』我們不是來稽查,是來學習和讚歎一群願意為地球做事的人。」
這一年,顏采如有許多與國際交流的機會,把慈濟和臺灣的嘗試與他人分享,也把他人的好東西帶回來,滿懷感恩院內好多環保尖兵,尤其是總務室、工務室等科室及全院同仁們在每個角落默默地耕耘,「大家的用心值得獲得掌聲,地球只有一個,是我們的家,需要大家的努力,都是一點一滴匯聚。」
邀約有志一同為地球盡心力,是顏采如最急切的心願。
影響大乾坤 從小乾坤做起
「坦白說,起初我因為懶,所以直接在醫院餐廳用餐而吃素。」剛來到大林慈院服務,林名男副院長並未全素,回丈人家偶爾還會葷食。
2009年3月14日臺灣素食營養學會成立,林名男副院長自加入後全素至今,過程有機會研讀一些文獻,也做素食營養研究,發現素食對健康、環境的友善,更堅定茹素的信念,家人也一同茹素。
自2010年協助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網絡成立「健康促進醫院與環境友善委員會」起,林名男副院長陸續至海內外,參與有關醫療與環境健康的計畫、會議,有機會分享時一定提及茹素,茹素不僅是慈濟的特色,對於醫療照護也是有幫助的。
林名男副院長積極推動素食減少碳足跡的理念,獲得醫療院所的認同,但大家也異口同聲「要在醫院推動素食是很困難的」,林名男副院長鼓勵一步一步來,朝一個月一次素、一週一次素等目標逐次邁進,終究可看到成果。
「全球七十億人,只要每人每週一天素,等於有十億人吃素,可減少百分之十四因葷食而產生的碳排放。」加上使用環保餐具、省水省電、減低消費、資源分類、過簡樸生活等,林名男副院長強調,透過每個人的行為改變,改善氣候就有望。
「誠如上人所說『清淨在源頭』,每個人都是活水源頭,不要輕忽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每個人願意在可決定範圍內減碳、節能、減少慾望就是源頭。」容易做到的事且從人人做起,在廣大的氣候變遷議題下,林名男副院長不覺力不從心。
接連幾日從早至晚的會議,林名男副院長見賢思齊,尤其看見同仁顏采如、幾位年輕的美國慈濟志工及馬來西亞大愛臺年輕人參與其中,傳遞理念與國際人士互動,不只是慈濟、也是世界的希望。
「這一趟十幾天,很感恩在巴黎的師兄師姊!為我們接機、送機,照顧起居。」下回再到巴黎,林名男副院長不只想感受巴黎慈濟志工的熱情,期盼與全球見證氣候改善的喜訊。
(文:謝明芳 綜合報導20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