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環保 進巴黎氣候峰會

2015-12-03   |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
慈濟志工曾慈慧(右二)與彭啟明(右一)參與12月1日的記者會,並且針對在氣候變遷上慈濟所做的努力與足跡分享。(圖片由慈濟基金會宗教處提供)
聯合國第二十一次氣候變遷會議(COP21),自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法國巴黎北方的勒布傑(Le Bourget)舉行,這是史上第一次,所有國家都承諾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預計在2020年生效。

慈濟發聲 展現環保成效

「我們可以為氣候變遷做些什麼,我們可以為地球做些什麼,我們要展現行動力,證嚴法師把它稱為『與地球共生息』......」慈濟美國總會副執行長曾慈慧在聯合國第二十一次氣候變遷會議的記者會上,說出慈濟針對氣候變遷所做的努力與展現的行動力。

慈濟基金會以國際NGO組織名義受邀參與,連續三年參與氣候峰會以來,今年(2015年)首次舉辦對外記者會,吸引了有興趣國際媒體記者前來了解。

記者會上,美國總會副執行長曾慈慧介紹慈濟緣起及創辦人證嚴上人,並說明慈濟長期推動環保的成效及作為;大愛電視臺氣象主播彭啟明,則以氣候變遷,陳述他的研究與觀察;印尼丁博士見證慈濟跨越宗教愛在印尼紅溪河足跡,形容慈濟是無所求付出的慈悲援助。整場記者會,進行約三十分鐘。而大愛臺更是唯一獲得現場採訪許可的臺灣電子媒體。

力拼減碳 與地球共生息

根據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署(UNISDR)發布報告指出,過去二十年來與氣候相關的災難越來越頻繁,奪走超過六十萬人生命,數十億人受影響,造成高達新臺幣六十二兆的損失,這份報告的內容,正好凸顯了這次會議達成新的氣候變遷協議的重要性。

想要力拼減碳,慈濟人不落人後,除了長期推動環保理念,慈濟基金會這一次集結美國、法國、非洲、德國,馬來西亞、臺灣等地的慈濟志工,參與氣候變遷大會,而氣象專家彭啟明針對此行則說:「特別是氣候變遷就是要做環保,怎麼樣把環保的精神,能夠帶進去,讓大家可以知道。」

在氣候變遷會議現場,慈濟基金會設有宣導攤位,也匯聚了來自全球各地的愛心,結合證嚴上人智慧,希望藉助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平臺,呼籲大家用行動來保護地球。
美國慈濟總會副執行長曾慈慧把握三十秒,邀約前副統高爾響應慈濟茹素運動。(圖片由慈濟基金會宗教處提供)


「我們這次做的是啟發愛心行動,最重要的是呼籲全球一起來吃素。」美國慈濟志工曾慈慧說出茹素救地球,希望全世界有更多人一起投入響應。現場她也把握短短三十秒的時間,邀約美國前副總統高爾響應茹素運動。

氣候變遷會議的工作人員米蘭・英格麗(Meline Ingrid)來到慈濟基金會的宣導攤位,非常感動慈濟推廣茹素救地球的努力,她不但馬上簽署茹素登記表,也邀請夥伴加入簽署茹素救地球的活動,她很歡喜跟法國當地慈濟志工交換聯絡方式,希望有機會能跟慈濟志工一起帶動更多人來吃素。
大會宣導環保行動,飲水區及垃圾回收桶都是用再生物資再利用。(圖片由慈濟基金會宗教處提供)

環保再生 化無用為大用

慈濟基金會連續三年受邀參與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在大會現場,各國的NGO代表看見志工的誠意與用心,而長期關注氣候暖化問題、積極推動環保的背後,有一群默默付出的慈濟志工,隨著巴黎氣候變遷會議的舉行,志工準備廣邀更多人一同加入。

現場有志工以英文、法文、德文、中文等語言介紹慈濟,讓現場不同國家的參與者能瞭解慈濟為環保所做的努力,更有許多人因為看到大愛感恩科技與淨斯福慧系列的產品感到新奇,因而駐足停留在攤位。

聯合國工作人員依班薩拉・里亞記(Ibnsalah Lyazid)來到慈濟的攤位上,對淨斯福慧床的巧思感到非常有興趣,他認為福慧床在醫院及偏遠地區可以派上用場,同時他也詢問福慧床的使用年限,因為在某些偏遠地區需要很耐久的器材。
在活動宣導攤位的現場,慈濟志工陪伴其他不同宗教的國際NGO組織,希望藉著交流可以交換彼此的成果與推動。(圖片由慈濟基金會宗教處提供)

推動素食 緩解氣候變遷

除了展示以外,慈濟基金會參與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三年來,首次與其他宗教團體一起舉辦記者會,期待讓全球媒體瞭解慈濟在氣候變遷上,有著與地球共生息的理念,「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如何與她和平共處,我們有所謂的神奇毛毯,用寶特瓶回收再製而成,你可以看到,這是我們為氣候變遷付出的行動力。」慈濟志工曾慈慧說出慈濟致力於環保的成果。

另外,不只是慈濟志工推動勸素活動,在法國當地也有推廣素食的團體,該團體的志工茱利亞・法李羅德(Julia Vrillaud)仔細觀看上人開示,很感動慈濟茹素護生救地球的努力,覺得其他的團體也應效法慈濟,她也希望跟慈濟合作,一起帶動身邊的人更積極地來推動素食,這樣才能較有效率解決地球暖化的問題。

為期十二天的COP21,藉著全球各國家地區的參與,希望可以讓更多人正視氣候變遷與環境問題,更期待有更多人響應環保,真正與地球共生息。

(文:慈濟基金會宗教處 綜合報導 2015/12/02)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