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病人擬真情境 陪醫師練功夫

2020-12-05   | 胡淑惠
臺北慈濟醫院鄭敬楓副院長(右),與蔡詩力秘書長(中)、花蓮慈濟醫院醫療人文實踐中心高聖博主任(左)溫馨互動。(攝影者:余錦豪,地點:臺北慈院,日期:2020/11/28)
「哎喲、哎喲!醫生我腹部好痛……痛得受不了!」扮得維妙維肖的「標準化病人」,一下子就讓新手醫生感到慌張、手足無措。從基礎醫學到臨床醫學雖然只有一步之遙,但卻是至關重要,由其在臨床遇到的種種狀況,要如何處變不驚、做出精準的診斷,對於新手醫師來說,都需要更多仿真的訓練。  

所謂的「標準化病人」,是由Standardized Patient直譯而來,在慈濟教育又被稱為「良語良師」,指的是由健康的人或曾生過病但已經康復的人,依照撰寫好的教案劇本,融入教案病人的角色中,讓未來的醫生可以在這樣的練習中,了解自身的優點及缺點,在日後的學習中,不斷地改進,避免在日後面對真實病人時,對病人或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11月28日這一天,臺北慈濟醫院舉辦了「標準化病人經營與發展研討會」,邀集七家醫院分享座談,分享經營標準化病人的心得,也探討這十多年來在標準化病人招募上所面臨的困境。
 
經營不易  首重招募與培訓
 
「因為他是活生生的人,所以知識和技術是人與人之間一個有溫度的關係,透過分享交流,可以讓從事「標準化病人」者自己能夠認知,自己的重要性,對醫學教育的奉獻。」花蓮慈濟醫院醫療人文實踐中心高聖博主任表示,這幾年看到標準化病人在醫學教育上面的貢獻,也能發現他雖然形式不同於一般醫學教學,卻同樣重要。
 
透過標準化病人,可以避免對於真實病人造成傷害,讓醫學生在學習到正式成為臨床醫師這段期間,透過模擬累積面對真實病人時的相關經驗。即使是比較少見的急救,或是癌症告知、宣告死亡等等的情境,也規劃在其中讓年輕的醫師,獲得練習的機會。
 
在過去十多年來,臺灣醫學教育學會與各大醫院為有效提升醫學教育品質,以標準化病人為主體的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考試(OSCE),可以提供醫學生、護生接觸病人前的過渡期學習經驗。不過,要怎麼經營標準化病人的招募和培訓,卻也是大家共同的問題,也是這次研討會的一大重點。
 
每個醫院經營標準化病人的過程與成果,有各種甘苦,但也從中看到每院經營標準化病人的醫師、行政主管的愛與用心。花蓮慈濟醫院醫療人文實踐中心高聖博主任,首先在開場時分享十年前一位六十歲標準化病人抽到演繹子宮外孕到急診,當時院方立即更換角色的往事,說明標準化病人對「擬真」不只要演的到位,擔網者年齡也要符合實際情況,立即引發與會的各院代表及標準化病人「老師」們的共鳴,
 
臺北慈院標準化病人一百一十四位與會,從研討會中體解,標準化病人經營困境,卻也是讓醫學生從中感受到同理與關懷的醫病情。(攝影者:許耀明,地點:臺北慈院,日期:2020/11/28)

 
難得經驗  醫療品質再提升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行政組長施明妍接著從他的經驗開始分享,道出標準化病人未來經營的願景,「未來的展望,SP有密切的互動意見與反應,有很明確管理系統,跟學生強調,把標準化病人當成真實案例。」她從2005年開始就在對外招募甄選,建立標準化病人資料庫。從中發現,二十歲到十四歲族群人要上學、上課,尤其是男性要當兵,因此SP類型偏重在某一年齡層,導致其他年齡層相對減少,而解決方案可以透過演出的人員規劃、安排教練演練課程為主,維持演出品質。
 
然而再用心,仍然得面對不可預知的狀況。淡水馬偕臨床技能中心技術主任王明淑則提及了一個負面的案例:「四十八歲標準化病人扮演子宮外孕,到馬偕醫院婦科看診,卻被學生冷眼相待,標準化病人覺得被霸凌,再也不想演了!」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再發生,不管是接受學習的年輕醫師,或是標準化病人,事前都必須要有充分的學習,了解這項測試的意義和及達成互相尊重的共識。
 
「不是老年人潛力,重要年輕族群發展,標準化病人不是高深的醫療專業;而是他們走過來的曾經。」王明淑也認為,透過充滿經驗的標準化病人,更能讓醫療人員可以獲得難得的經驗。年輕醫師遇上臨床走到病人死亡的一生,容易產生自我的懷疑,甚至會思考:「為什麼他走了!我到底是哪裡沒做好?」病人走了,固然是家人的哀傷,但醫生面對同儕、面對醫學、面對職業,應該如何走過?透過與標準化病人交流的學習,可以讓他們提早面對,對於醫療人員來說,也是一種保護。
 
七家醫院輪番分享,交換了對於標準化病人經營和培訓的心得,以及該如何讓醫學生從中感受到同理與關懷。二十年來標準化病人在臺灣的發展,看起來已經有了不錯的基礎,未來在各家醫院的持續投入之下,標準化病人還會持續茁壯,成為推動醫療品質進步的一大助力。大藏經:【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蔡詩力秘書長、林口長庚醫院張玉喆主任、成功大學附設醫院施明妍行政組長、淡水馬偕臨床技能中心王明淑技術主任,一起參與教學研討。(攝影者:余錦豪,地點:臺北慈院,日期:2020/11/28)

 
(文:胡淑惠 新店報導 2020/11/2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