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地球未來 慈濟論壇隆重開幕
2020-11-14 | 朱秀蓮2020年第六屆慈濟論壇聚焦於如何減緩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害,致力綠色行動發展為永續經濟議題,以「未來地球與綠色行動」作為主題,在11月14日在於慈濟新店靜思堂展開為期二天的論壇,全程有四場專題演講、五場專題研討以及四場行動峰會,期望藉由產官學界、宗教界、公益團體、環保團體與慈濟志工等關心環保和全球永續的有識之士互動交流,激盪共知共識共行的綠色行動,許地球美好的未來。
雙手做環保 力行三十年
「今年是世界地球日五十周年,卻也是遭逢新冠疫情籠罩的一年……」主辦的慈濟慈善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感謝合辦及協辦單位共襄盛舉,成就論壇精闢的研討。他也提到,這一次的慈濟論壇還有一項特別之處就是做了「碳足跡盤查」,所有與會者的交通、物資使用都在統計之列,期望從討論永續環保的論壇本身做起,可以能減低碳排放,落實節能減碳。
長期關注環境永續發展的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對能受邀合辦論壇也感到很榮幸,「深切體認慈濟對環境的努力,對國家的貢獻,慈濟的貢獻了不起,世界有你們真好。」回顧他出任首位環保署長的1987年,當時民眾普遍缺乏環保知識,不要說沒有焚化爐,連垃圾掩埋場都沒成立,「感動因為有證嚴上人的倡議、慈濟志工的追隨成為環保生力軍,三十年來不停歇地帶動社區環保。」
「三十年不容易!」從上人提示「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開始,慈濟人已經落實環保三十年。同樣出席論壇的行政院環保署蔡鴻德副署長也對慈濟志工在第一線推動環保給予讚許,他也指出,臺灣的回收率達到百分之五十六,居世界第二,僅次於德國,遠遠領先美國。展望2030年、2050年,還要加緊腳步,打造韌性城市,「地球未來靠大家,靠全民的行動,有實際行動才有未來。」
今年4月17日與慈濟基金會簽署「災害防救教育」、「資訊交流」、「援助設備」合作備忘錄的經濟部水利署,也是論壇合辦單位。「我們需要水,水也會帶來災害。」致力於提供好水給民眾使用的賴建信署長,慶幸今年是五十六年來沒有颱風入侵、造成災害的一年,但卻也少了充沛雨量的挹注,以致水情吃緊。賴署長呼應慈濟志工提倡的「一筷省水」,提醒大家節省水資源,讓人人有水可用。他很認同上人的敬天愛地,要和同仁一起向慈濟人學習,用謙卑的行動讓地球更好。
生活中做起 聚沙能成塔
為了呼應論壇主軸,減少碳足跡,1995年出生的陳彥廷今天早上也是先從樹林搭乘火車到板橋,再轉捷運來到會場。陳彥廷是成長於網際網路虛擬與現實世界交錯的Z世代。「每天大量的出貨,其中有許多貨品過度包裝。」在船運公司上班的他,對於生活中的環保相當留心,看到論壇的訊息,也主動報名參加,希望從中吸取更多國際觀點,應用於工作與生活中。
「一個人一天一小時,十個人就是十小時,一年下來就很可觀。」提到印象最深刻,陳彥廷對提到了慈濟環保志工在社區付出的影片。一個人的力量或許很小,但只要結合十個人、百個人或千千萬萬人,即使一個人只付出一小時,長期累積就能產生很大的力量。
從公務機關退休的廖淑彩,從年輕時就很關心環保議題,聽到認識的慈濟志工提及有此論壇,特別排開事務來參與。「這個議題要全民共識。」從專家學者的討論中,她認知氣候變遷已經進入「從門診到急診」的緊急狀態!「只要開始從不嫌晚,小至個人生活起居,大至企業組織部門,再到政府主要政策的規劃提倡,從觀念到行動,就能減緩、減少對地球的破壞。」
廖淑彩語重心長點出他觀察到的「世代衝突」,四、五、六年級生世代享受了寧靜的海洋、美麗的天空,卻為了工業、經濟發展,犧牲了環境,「以後八年級、九年級和百年級出生的人會跟我們抗議,沒有留給他們青山綠水、鳥語花香。」面對已經傷痕累累的地球,當此之務就是得要「補破網」,以確實的行動來緩和氣候變遷的影響。
專家聚一堂 激盪新想像
慈濟論壇的重頭戲──專題演講,在活動開幕這天邀請到簡又新董事長談「全球——永續未來」、顏博文執行長談「氣候變遷與環境變遷」;15日也將分別由前副總統、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陳建仁和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Veerabhadran Ramanathan來分享「新興傳染病與永續發展」、「氣候變遷造成之生存威脅:科學、宗教及政策間之結盟(Existential Threats from Climate Change~An Alliance between Science, Religion and Policy)」。
五場專題研討,主題涵蓋「氣候緊急狀態與永續行動」、「女性參與及其社會影響力」、「循環經濟之理念與實踐」、「防疫與健康生活促進」和「公民行動與全球永續發展」。下午時段舉行的四場行動峰會主題分別為「產業的綠色行動與創新」、「生態的自然發展與人文共創」、「零浪費的生活態度」及「Z世代的社會行動」,從專業又貼近生活的議題,從各個面向深入淺出地提出問題與建言,希望藉此擴大參與層面,將大會理念傳達給更多人知道。
未來地球會如何?掌握在你我手上,我們現在就可以開始身體力行,綠色行動!
(文:朱秀蓮 臺北報導 20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