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農場的魔術師——陳文印

2021-12-01   | 慈濟基金會
2014年,中壢園區大愛農場地瓜收成,慈濟志工陳文印駕著怪手挖土、鬆土後,其他志工就能輕鬆收割地瓜了。(攝影者:丘亭,地點:中壢園區大愛農場,2014/03/16)
「很好種,但很難照顧!」慈濟中壢園區大愛農場種了五百棵印加果樹,每一棵志工陳文印都小心翼翼地呵護著。
 
202年11月12日下午,證嚴上人在歲末祝福行腳,來到桃園靜思堂與慈濟人溫馨座談,志工們透過連線,帶上人中壢園區大愛農場,慈濟志工陳秀淵、潘福壽、陳文印等人,輪番介紹農場內的現況,雲端互動溫馨又輕鬆。11月26日早上,真善美志工再度實際走訪大愛農場。
 
星狀印加果 無量從一生
 
大愛農場裡有五百棵印加果樹,數量之大令真善美志工好奇,「很好種吧!」;「很好種,但很難照顧!」陳文印說:「鑽心蟲和根腐病,是最難克服的病蟲害。」
 
一般種印加果樹都是呈雨傘狀;樹幹直挺,上半部枝葉很茂密。陳文印繼續說明,萬一從樹幹基部被鑽心蟲侵入啃食,儘管樹枝樹葉茂密都沒用,因為底部一旦受損,整棵樹很快就會死亡了。
 
因此,陳文印小心翼翼將藤本印加果樹,從基部就分出好幾枝的枝條,一條一條梳理,讓它向上、向四周攀藤延展。「萬一有一枝被蟲咬了,就剪掉,還有其他枝條能存活。」他說這是從失敗中悟出來的。他甚至將有些分枝出來的枝條基部還纏著膠帶,避免被蟲啃食。
 
印加果收成後要經過太陽曬乾,果仁才能榨油。因鐵片導熱快,於是他便將回收的鐵板做成曬臺,加速印加果的熟成。還特意將曬臺架高,曬好後再用自製的鐵耙順勢一刷下來,印加果都乖乖地落入籮筐內,既節省人力,又符合人體工學,避免腰痠背痛。
 
而印加果樹,一開始其實只有六、七棵小數苗,三年來蘊育成五百棵。「你用心,它就給回報、就給很好的成果。」他表示,真正體會到上人說的「一生無量」。

 
經常和陳文印(左)一起農作的志工江文松(右)分享,「育苗」是陳文印拿手功夫,不管什麼植物,到了他手上總能展現生機。(攝影者:陳秀貴,地點:中壢園區大愛農場,2021/11/26)


化廢為妙用 巧思處處在
 
不只印加果,大愛農場內,處處有陳文印的用心。
 
「高麗菜萬一歪脖子,一邊著地,容易爛掉,所以要把它扶正,就墊這東西。」他將回收來的塊狀海棉墊在歪斜的那一邊,把高麗菜撐高、撐正。
 
經常和陳文印一起農作的志工江文松,悄悄地說:「『育苗』更是陳文印拿手功夫。不管什麼植物,到了他手上總能展現生機。」
 
為了節省成本,陳文印買高麗菜種子自己育苗,「六十元就能買六百顆的種子,再用培養土培育。」陳文印細算一下,比起一株二至三元的菜苗,划算極了。
 
但其實初期種子育苗成功率不到一半,後來逐漸掌握要點,成功率高達九成,兩年後他又想到用「爛泥巴」來育苗,不但效果好,連培養土的錢都省下來了。
  
友善自然農耕 螺稻共生共息
 
「螺稻共生」也是陳文印的傑作。
 
「水稻田很容易有福壽螺,自然農耕不能用藥去殺牠,之前也曾用手撿出福壽螺,但量太多,怎麼撿都撿不乾淨。」他表示稻子在成長時會一直分裂長出新芽,一長出來很快就被福壽螺吃掉了,所以剛開始收成很不好。
 
他觀察到福壽螺專挑嫩芽吃,而且吃嫩芽時一定要喝水,因此插秧一段時間後就將水放掉,水一放掉,草就慢慢長出來,等小草長出來後,稻子變「老欉」,再放水進田裡,福壽螺就吃小草而不吃稻子,而且也不需要去拔草了。
 
等福壽螺將草都吃完了,再次將水放掉,等著下一批的小草長出來後,又再放水入田裡……就如此循環,直到稻子長成,這就是陳文印想出來與大自然共生息的友善方式。
 
「有機稻米的收成,若有一萬兩千臺斤就很不錯,但大愛農場最高紀錄,一次收成一萬五千多臺斤。」講到農田,原本個性內向,不善言詞的陳文印,不自覺語氣興奮高亢。

 
2014年,中壢園區大愛農場春耕景象。(攝影者:丘亭,地點:中壢園區大愛農場,2014/03/16)


「植物就像自己的小孩,看著他們長大,就很開心。」肥料親手弄、水親手澆,看著它長大,所有的農作被買走,所得全數護持基金會,更讓陳文印開心。
 
每天一早,陳文印打開兒子送的擴音器,邊聽上人開示,邊工作,「一生無量」的大愛農場,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文:陳秀貴 桃園報導 2021/11/30)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