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歸來 見證大愛足跡

2012-01-28   | 邱淑絹 蘇錦琍
三餐食材需求量大,如有不足供應之時,師父及志工們著上一身雨衣、一頂斗笠,下田摘取新鮮、有機的紅菜及辣椒。(攝影者:邱淑絹)
「各位常住師父、師姊,請現在有空的人到菜園幫忙摘菜、割菜。」靜思精舍傳來總機師父廣播的聲音,呼喚忙中稍稍得空的人,可以到菜園裏幫忙割菜、摘菜。

過年期間縱然天天細雨紛飛,但前來精舍參訪的人潮絡繹不絕。常住師父為了和來訪大眾結下一分好緣,均供應午齋與藥石,佐以攤位設站活動、人文講座等,期望會眾能有飽足的身心靈,洗滌一天的煩勞。

然而,每天擺桌兼併自助餐方式,少則近兩百桌,多則三百桌,食材需求量大,除了多加採購之外,仍有不足以供的時候,常住師父們就會臨時成軍,到菜園裏摘取日日用心耕種的有機菜蔬,好能及時供應忙碌的大寮所需。

這天,細雨仍然紛飛,只見常住師父們又個個穿上了輕便雨衣,戴上了斗笠,在廣播的呼喚之下,推起了菜籃,不畏天寒地到了田邊摘取紅菜及辣椒。師父說:「這是不算辣的辣椒,但它們和香菇一起炒,會很香的。」

惜緣惜時 「儉」一口也可以助人

新城小築迴廊擠滿了人潮,「笑容滿『麵』這一站,就是要啟發大家利用小動作肯定自己,帶著自信、開創自己的目標而回。」年年都從屏東回到精舍過心年的陳光蓮,一臉燦爛地說著,泥土是昔日童玩,捏土隨方就「圓」,在一捏一搓中,能靜中取動,等到完成作品時,讓大家都能帶著滿臉笑容離開。

全家人新年一起彩繪紙筒,透過親手彩繪竹筒,希望會眾從製作中懂得愛物惜物,資源回收再利用,進而啟發愛心造福人群。(攝影者:人文真善美志工)
「竹筒歲月」話慈善,是利用廢棄的紙筒當存錢筒,讓會眾在紙筒上彩繪,就可以變成一隻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存錢筒。

「〈名畫〉,就是繪上自己所喜愛的圖騰,簽上自己名字的畫。」薛當景表示,親手在紙筒上彩繪,希望會眾從製作中懂得愛物惜物,資源回收再利用,進而啟發愛心造福人群。

來自彰化市,前年一家三代返回靜思精舍過年的薛當景,今年五福臨門,因為一家三代五口人全部都在初一回到精舍過年,阿嬤直說今年算來是第四年回到精舍過年了,回來好熱鬧!「師父真有夠力,歡迎全世界的人都回來吃飯,還要蓋房子、建醫院、什麼都做,我雖然老、沒什麼力,只要『儉』一口,也可以幫助師父。」

「媽媽不識字,連自己名字都寫不出來……」說起母親洪芒阿嬤的素人藝術畫作,身為兒子的他,眼中也難掩感動的光芒,「自從媽媽上完張鈞翔老師的樸實藝術之後,開始『透早做環保,健康沒煩惱;下午畫圖,做人不糊塗』的作息。」阿嬤更期待多邀約人來學畫,因為畫畫不容易失智、老年癡呆,尤其自己現在聽《法譬如水》裡證嚴上人說的故事,畫畫時法就更入心,永遠不會忘記了。

病童跨海求醫 結緣慈濟

八歲的王蔚榕站在上人面前大方的介紹自己,「我是來自廈門的王蔚榕,我是來換肝的。」對於王蔚榕與他的父母而言,在這趟從福建廈門到臺灣求醫的路途中,他們遇到了許多人的幫助與陪伴,讓孩子得以救治。

來自廈門的王蔚榕(右),五歲起就因為肝纖維化飽受病痛折磨,他的父親走遍北京、上海與廣州等地,幸遇慈濟陪伴走過艱辛的就醫之路。(攝影者:人文真善美志工)
王蔚榕特地演繹〈一性圓明自然〉的手語,上人笑著告訴他,「你要把這樣的經藏帶回廈門,跟大家分享。要保持心裡的清淨與身體的健康。」對於王蔚榕來說,表演手語是他向上人與許多慈濟志工表達感恩的方式,因為在他求醫的艱困路上,福建與臺灣的慈濟人不斷地陪伴與鼓勵。

王蔚榕自五歲起就因為肝纖維化而飽受病痛折磨。他的父親走遍北京、上海與廣州等地,尋找可以醫治的方法。回憶起這段求醫過程,王甘霖非常心疼兒子所受的苦,「這個孩子受的苦太多了,他吃過又苦又澀的中藥,被針扎得很痛;也曾腹部水腫到心痛……」看見王蔚榕受病苦折磨,老師因為常到廈門靜思書軒,發現慈濟人很有愛心,趕緊將其提報予福建省慈濟志工,帶來了溫暖與希望。

王甘霖於去年九月帶妻子與兒子前來臺灣高雄長庚醫院求醫;陳昭榮院長與醫療團隊將王甘霖的部分肝臟移植到王蔚榕身上,讓這個孩子腹中脹水消退。當王甘霖即將被推進手術室,感到恐懼無助時,他當時想到的是高雄慈濟志工團隊,陪伴幫助他們度過在醫院的日子,讓他們感受到臺灣民眾的愛心。

「我看到小孩肚子消了下來,又活潑健康起來,這一趟沒有白來。感謝長庚團隊、上人與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王甘霖帶著微笑看著王蔚榕。

「我想像院長一樣救苦救難。」康復起來的王蔚榕,發願以後要成為一位醫師,幫助其他承受病痛的人。而欣慰於孩子恢復昔日健康,爸爸王甘霖想要告訴其他的父母親,「一個小孩的健康是父母的最大心願,堅持到底終有見到陽光的一天。」

南非貧苦角落 祖魯志工大愛足跡

初一到初五,精舍共安排十六場豐實心靈的人文講座,主題遍及醫療、國際賑災等。(攝影者:人文真善美志工)
在物資豐饒的新春期間,慈濟南非志工潘明水返回花蓮,帶回當地祖魯志工克服各種困難,照顧當地愛滋病患與孤兒的真實故事。透過一張張志工為愛滋病患擦澡的照片,潘明水指出南非志工不畏惡臭辛苦,在南非黑暗角落做慈濟的點滴。

潘明水指著照片中瘦如柴骨的男性愛滋病患,與他身邊一桶黃灰色的操澡水說:「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呼吸終止的一刻,才能脫離病苦。」他告訴眾多於新春期間前來靜思精舍的志工們,南非祖魯族的志工能夠不畏臭穢,彎下身照顧愛滋病人,是因為他們的心很貼近慈濟,並且深記著上人為苦難眾生付出的悲願。

潘明水再指著照片中的一位祖魯志工辛西亞,告訴聽眾這位志工本身也曾經歷過喪夫與貧困的人生考驗。在慈濟物資發放處,她曾以照顧戶的身份取得毛毯等物資,並當場用毛毯包裹她年幼的孩子。當她得知慈濟志工走入貧民區幫助無依無靠的孤兒與病患,她發心投入了志工行列。從此,她不僅照顧自己的三個孩子,也領養了另外七個兒童,還設立餵食站讓許多的孤兒得到溫飽與滿滿的愛。

潘明水述說著一個又一個克服本身困境,照顧病患與孤兒的志工故事時,也回憶起自己許多年前在南非,見到當地民眾生活貧困時所感受到的無力感,「想到上人克服萬難扶貧救苦,我才堅持了下去。」潘明水表示,他非常感恩南非近五千位志工,帶著大愛與勇氣走入貧苦病痛,為南非注入了愛與希望。

(文:邱淑絹、蘇錦琍 花蓮報導2012/01/26)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