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災國際研習 向慈濟取經
2017-07-22 | 陳仕杰減災國際研習營 移至花蓮參訪慈濟
臺灣為海島型國家,地理位置又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每年常遭受颱風或地震侵襲;有鑒於此,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近年來開始舉辦減災國際研習營,吸引從事災後重建、災害管理之相關產、官、學、研等單位人員報名參加。
2017年天然災害減災國際研習營以「應用科技協助區域性及地方性之災後復原重建:打造永續且韌性之社區」為主題,邀請臺灣與國際專家學者,分享落實防災科研成果於災害重建工作,透過各國專家交流研討,精進臺灣防災科技與災後重建實務的發展水準。
7月21日,學員專程蒞臨花蓮參訪慈濟。大家齊聚於花蓮靜思堂與慈濟大學之間的竹軒綠地,聽取慈濟專業人員解說「慈悲科技」相關硬體設備。其中包含慈悲結合科技、智慧與人文兼具的賑災設備,如行動廚房、簡易屋、太陽能運用及淨水設備等,無不讓學員們驚呼及讚歎。
悲心起研發不斷 賑災急難發揮效用
學員並前往慈濟靜思堂參訪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博覽區」,了解全球慈濟人在證嚴上人引領下,秉持「為佛教、為眾生」,依循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推展,致力於人心之淨化及社會之祥和。慈濟大愛精神跨越宗教、國界、種族,及慈濟人於災難地區「走在最前、做到最後」之賑災精神,都讓學員們感佩不已。
學員走出靜思堂,接著前往靜思精舍協力工廠,深入了解在國內外賑災及急難救助時發揮極大作用的「淨斯香積飯」,並現場實際體驗沖泡及享用。學員實際參訪,了解到「淨斯香積飯」的緣起,乃因慈濟志工在一次的冬令發放時,一位阿嬤領回白米後,卻無力燒柴煮飯,眼看著白米無計可施。證嚴上人一念悲心起,心想若白米可變成沖泡式的乾燥飯,阿嬤就有一碗飯或粥可以享用。後來,上人告訴精舍師父,看看可否研發出一種食物,可以解決以上的問題。
於2006年上人提起這個想法後,引發靜思精舍師父們著手研發。研發團隊發揮克勤克難克儉的修行功夫,從機器硬體設備的設計開發到成品,不斷地實驗卻也不斷地失敗,最後終於研發出冷熱水皆可沖泡,營養健康又美味,省時省力、簡易方便的香積飯。
當重大災難發生時,若碰到水電系統失靈,無法烹煮食物時,「淨斯香積飯」可立即用冷水沖泡,即時讓災民與救災人員獲得溫飽並維持體力。例如在2009年莫拉克風災、2013年海燕風災等,災後各項民生系統癱瘓,物資難以採買的狀況下,「淨斯香積飯」溫暖了鄉親的身心靈。
慈濟發展慈善脈絡的歷程中,秉持佛陀慈悲喜捨精神,在一次次賑災經驗中,以貼近人本思維的考量,研發各項賑災科技產品。學員在參訪過程中,以不同角度觀察、發問,尤其對賑災科技產品表示興趣,同時認同慈濟研發慈悲科技產品之精神理念,並表示不虛此行。
(新聞稿:陳仕杰 慈濟基金會公傳處報導 2017/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