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台灣慈善要聞2010.05.20~05.25

2010-05-29   | 慈濟基金會
【急難關懷】
2010.05.20 彰化埤頭
民宅發生火警 阿嬤受驚嚇 見到志工才安心

無情的一把火將屋內的所有物品燒得面目全非,就連屋頂的樑柱都成了黑木炭。(攝影者:陳夢希)
5月20日凌晨,在埤頭鄉崙子村一處三合院的民宅發生火警,屋內有三人:九十三歲的林阿嬤、大兒子與小兒子,其中小兒子輕微受傷,送往醫院治療,阿嬤雖然手臂遭火苗灼傷,幸而沒有生命危險。穿著藍天白雲的慈濟人,第一時間抵達火災現場,全程陪伴,讓受災戶不安的心情得以紓解。

天亮後,埤頭區志工一行五人,再次接續關懷,膚慰陪伴飽受驚嚇的受災居民。只見林阿嬤坐在屋簷下,無神地望著焦黑的房間,志工羅春鳳靠過去拍拍她的肩膀,膚慰她內心的煩憂,也蹲下來握著阿嬤的雙手說:「還好一家都平安,平安就好! 上人還有全球的慈濟人都祝福你們轉噩運變好運。」志工楊代表致送急難慰問金,傳達關心及祝福。

接過慰問金的剎那,阿嬤百感交集,原以為志工只是來了解火災狀況而已,沒想到這群不相識的人還要來為自己祝福,阿嬤更是激動地哭了起來。而阿嬤的大兒子林先生表示自己無能力整修這燒毀的祖厝,志工也允諾待消防單位鑑定後,會協助清理,恢復正常生活,林先生感恩慈濟人的關懷,也頻頻道謝。

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知道林家出事,也紛紛前來陪伴關懷,隔壁的鄰居陳阿嬤就表示:「常聽說你們慈濟志工能安撫人心,平常我都不覺得,現在看到你們,我整個心情才有安定、放下的感覺。」陳阿嬤仍心有餘悸,但受到志工的溫馨關懷,也連聲感謝。

直到下午四點,消防單位的火災現場鑑定終完成,當區志工共十六人,隨即前往協助清理現場的破瓦殘骸。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清理,現場的一片廢墟全部移到廣場的一角,大家的身雖疲累,但心情是欣慰的。也期許給予受災者心靈上的依靠與膚慰同時,並協助他們早日恢復正常生活。(撰文/陳夢希、胡雪芳)


【大愛園區-人物誌】

2010.05.20 高雄杉林
揮別八八風災陰影 大愛園區見希望

原本家住六龜寶來山區的穆先生,曾在高雄縣山區開過餐廳、經營過停車場,但一場八八水災卻沖走他精心經營的事業與家園。也因為這場水災,讓穆先生認識了慈濟,開始利用閒暇之餘閱讀上人靜思語,也走進慈濟開設的木雕及導覽職訓課程,重新找回自信心。

為了感恩慈濟為他們重建家園,他率先在自家庭院種植綠色植物,「想說先給它綠化一下,至少讓觀光客來這裡時候,看到大愛園區都有種花,才有朝氣啦。」

而高雄靜思堂慈濟四十四週年布展,慈濟至工熱情邀約,穆先生也義無反顧全心投入,對他來說,慈濟人早跟家人沒兩樣,也因為接觸慈濟讓他重生,找到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價值。「很喜樂,真的很開心,總算有個地方讓我真正去做有意義的事情。」

一場水災,雖然奪走家園跟事業,不過因此學到更多體驗跟技藝的穆先生認為,他所獲得的,遠比所失去的還要多。(大愛新聞/許文玲、蕭宏澍)


【愛的循環】
2010.05.23 台中
愛心麵包助弱勢 志工之愛長相伴

曹女士有五名子女,年紀最大的就讀國二、最小的才五歲,先生工作不穩定,家中經濟負擔較重,志工鄭碧枝得知後主動協助。先與熟識的麵包店老闆商量,將店裡賣剩的麵包提供給這個家庭,之後每星期固定兩天送來愛心麵包,這樣的愛心持續了一年半,孩子們只要看到志工鄭碧枝,就會喊她「麵包阿姨」,把她當成自己的親人。

麵包店老闆娘紀秀幸表示:「志工就說有些家庭真的蠻辛苦的,我想說以我們現有資源,大家多付出小愛來聚集大愛。」賣剩的麵包丟掉浪費,志工鄭碧枝用這些麵包做愛心,拿給需要的家庭。

曹女士表示:「一路走來,志工鄭碧枝真的就是蠻照顧我們的,真的是很感謝她,有的時候,像母親節,她也會帶卡片過來;孩子們生日,她也會帶蛋糕過來。」

而志工鄭碧枝也分享:「孩子說他第一次吃到有味道的麵包,當下我真的是眼眶泛紅,怎麼社會還有這樣的孩子,原來他們都只有吃過土司。」看到孩子們滿足的表情,鄭碧枝心裡歡喜,不管再忙再累或是刮風下雨,鄭碧枝一定把麵包送達,用愛心麵包陪伴孩子成長。(大愛新聞/黃子玲、李岳為)


【孝親感恩】
2010.05.21 嘉義鹿草
孝親感恩月 關懷長者恭沐浴

溫馨的五月是孝親感恩月,嘉義區志工來到了林阿公家中拜訪,在志工攙扶下,林阿公緩緩走進浴室,多年來沒有沐浴過的他,身上已經散發出臭味,為了幫阿公洗去身上的污垢,志工用心搓揉,但每個動作小心翼翼,就怕刮傷阿公的皮膚。

七十歲的林阿公,八年前曾中風,行動不便的他根本無法整理家裡,平常喝的水也因水塔裡全是泥土,衛生方面有著大問題,為了給阿公一個乾淨的家,慈濟志工的雙手沒停過,改變阿公住家環境外,志工也決定改善他與兒子間的關係。

雖然林阿公父子倆同住,但兩人的互動少之又少,為了拉近距離,志工引導兒子為老父親洗腳。志工江玲莉表示:「有些孝順是要我們去教、帶他們去做的。」志工用行動為林阿公重找回家庭溫暖,為他的晚年生活帶來最好的禮物。(大愛新聞/張小娟、黃俊耀)


【安心安身安生】
2010.05.24 屏東霧台
大豪雨挑起不安 志工陪伴送關懷

一場豪大雨,霧台鄉對外道路中斷,許多假日回到山上做禮拜的鄉民因此受困,不過幸好人都平安,而八八過後,就住進榮民之家安置中心的鄉民,看見無情大雨又再度摧殘家鄉都很心疼,不過鄉親很感謝慈濟人定期關懷陪伴,也希望能趕緊有個安穩的家,能夠長久居住。

住進安置中心將近十個月,家沒了、幸好親友住在一起,還有慈濟人定期前往關懷與陪伴。不過想到梅雨季,加上即將到來的颱風期,霧台鄉民最期望的,還是有個安心的家園。

霧台鄉民柯淑芳表示:「路旁的砂土一直掉下來,我們都很緊張,現在很高興要搬進大愛村,看了都很感動。」

志工林淑華也回應:「鄉民對我們志工就是非常信任,知道我們慈濟對他們的關懷是真心的,鄉民的信任就是我們最大的成就,感恩啊!」

目前通往霧台的道路正在搶修中,風雨無情,但慈濟人用愛陪伴鄉親度過苦難,更要學習居安思危與尊重大地。(大愛新聞/黃永鈴、陳立偉)


2010.05.25 台南安南區
八旬嬤顧精障子 志工協助房屋修繕

今年八十歲的郭阿嬤和患有精神障礙的兒子同住,但因為阿嬤年紀大,根本沒有辦法整理環境、東西壞了也沒人修,日積月累之下,屋子漏水、家庭環境一團亂、連房子的樑柱都壞了。

志工前往打掃,除了提供家具,也替母子兩人換了可以遮風擋雨的鐵皮屋頂、還在屋內替阿嬤加裝鐵欄杆,預防跌倒,讓這個家更安全。志工分工合作整理下,讓郭阿嬤和兒子終於能住得舒適安心。(大愛新聞/郭彥德、黃美勤)


2010.05.25 花蓮吉安
慈濟志工長相伴 父子情深互扶持

蘇爸爸早年喪妻,獨力拉拔三名子女成長,然而人生無常,長子19歲那年因為車禍往生,十年後次子阿昌也因車禍成為植物人,一連串的人生打擊、也花光了一輩子的積蓄,蘇爸爸以為兒子阿昌再也沒有復原的希望,讓蘇爸爸幾乎失去了生存的動力。

好在細心的志工發現,阿昌的四肢並沒有萎縮的現象,便鼓勵蘇爸爸不要放棄,並且協助到慈濟醫院持續做復健。愛的力量讓生命出現了奇蹟,在父親連續四年的照顧下,如今的阿昌不僅恢復了意識,還能靠著助行器自己學習走路,雖然還不會言語,卻努力的一步接著一步,用實際行動回應大家的鼓勵。

蘇爸爸表示:「師兄師姐們對我們很照顧,我很感恩,如果沒有慈濟的幫忙,我們的日子會很難過。」

雖然也有其他慈善單位願意提供照顧,心臟開過刀的蘇爸爸,也知道自己身體不能太勞累,但是依然堅持親自照顧自己的兒子。如今,這一份無怨無悔的父愛,終於讓生命發生了不可思議的力量。(大愛新聞/戴學蓮、翁國嘉)


【機構關懷】
2010.05.23 彰化
滂沱大雨中撐傘 助身障生下火車

慈濟志工身上的輕便雨衣遮住風雨,並打著傘,保護同學們不被雨淋濕。(攝影者:王錦源)
自2004年5月以來,不分天晴或颳風下雨,彰化四個和氣區志工,每逢週五、週日傍晚時分,必定輪流到彰化火車站,協助國立和美實驗學校(簡稱和美仁愛學校)身心障礙的學生返家、返校時,上下火車的勤務時間。而五月二十三日下午四點,二十六位埤頭鄉及二林鎮志工也來到彰化火車站,協助就讀和美仁愛學校不良於行的學生或抬或扶的下火車。

同學們對慈濟人已經非常熟悉,見到志工,臉上所流露出的那份欣喜,也讓慈濟志工倍感開心,志工們視同學們為自己的孩子,用心陪伴關懷,孩子們也予以熱情的回應。候車室中,在歡笑聲和雨聲的交雜下,彼此閒話家常,歡笑聲此起彼落,不時可見溫馨的擁抱畫面。

和美仁愛學校的賴惠英老師表示:「國立和美實驗學校雖已成為一所綜合高中,但目前仍有屬於多重障礙的學子,由於行動較不方便,搭乘火車要進站、過月台,是一大考驗。有慈濟人耐心、細心的付出,使學生能夠安全無慮,平安放心出入月台,得到最好照顧。」

火車站的站務員楊清祈先生也分享:「慈濟志工遇有苦難,身體力行,假日付出不打烊,更是風雨無阻,也幸有你們的愛心參與和長期付出,使學生能夠安全無慮,平安放心出入月台,實是難能可貴的。今日雨天,還為孩子備雨傘、雨衣,用心、愛與感恩和大家互動,更是將慈濟的愛徹底落實在社區。」

住台南的施媽媽,去年讓女兒來就讀和美仁愛學校,就一直很關注慈濟,經過半年多與慈濟的接觸,感觸很深的她分享:「慈濟人與孩子的接觸,是很虔誠地俯身,靠近孩子的耳邊,輕輕的一聲問候,就拉近了彼此心靈上的距離。」她並表示:「對彰化地區慈濟人長久以來對孩子的關懷,很感動、也很感恩,不管颳風下雨,他們每週都來,做了很多的協助關懷,又是分文不取,慈濟人帶來了溫暖,也啟發了大家心底的愛。」

慈濟志工用心陪伴,讓一張張純真的面容綻開了歡笑。今天協助進出行動的任務順暢,從下午五點的第一車次至晚上六點五十七分,大家往來第一月台南下、第三月台北上共八個車次,協助三十七位學生。整個過程充滿歡樂與感人的氛圍,溫暖了每位同學的心,也讓學生安心上下月台過平交道、再扶上學校交通車,使學生能夠安全無慮,得到最好照顧。(撰文/胡雪芳)

(資料彙整: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