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台灣慈善要聞2010.06.11~06.17

2010-06-18   | 慈濟基金會
【濟貧教富】
2010.06.12 台中
「我們也能幫助別人」 感恩戶竹筒回娘家

邱洪阿嬤帶來自己慢慢存的竹筒,覺得能幫助別人很高興。(攝影者:柯秋源)
端午時序,今早(6/11)六點多,在游高男師兄提供的自家場所,準備包千粽活動,連續六年來,游師兄夫婦,皆以辦喜事的心情,歡迎大夥來到他家,包粽結善緣。今天所包的粽子,除了分送社區關懷戶、獨居長者之外,適逢明日(農曆初一)的發放,也將一併贈送,讓大家都能感受佳節的歡樂。

從清晨六點多忙至下午四點,大約三千多顆熱騰騰的粽子,大功告成;夜晚七點半,大家兵分多路,趕緊將新出爐的粽子分送至五十多戶感恩戶的手中。

發放日當天,除了固定的理髮、按摩、中醫義診等活動,也邀請了林秀鳳師姊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當然還有前一天才包好的愛心素粽。

獨居的邱洪阿嬤今天「帶竹筒回娘家」,她說:「就每日存個十元、二十元啊…存了二個月。」看到更多的災民比自己困苦,阿嬤珍惜地笑著說:「我們也能幫助別人耶!」邱洪阿嬤也提到,從去年底開始加入社區環保站,雖然後來因腳行動不便,無法親身走到環保站,但仍會收集鄰居拿來回收的寶特瓶,再請師兄幫忙送去環保站進行回收。阿嬤說,感謝師兄、師姊的陪伴,讓她覺得獨居的自己擁有了家人,而她平時也都會收看大愛台呢!(撰文:陳美純、洪嘉柔)


2010.06.11 台中大肚
罹癌人生變黑白 受助回饋苦轉樂

台中縣大肚鄉的慈濟照顧戶劉桂淡罹患肝癌,健康欠佳,無法工作,慈濟志工一路關懷,幫助他度過經濟困境,讓劉桂淡一家人懂得回饋。

拉開上衣,劉先生肚子有一個倒T字型、五十公分長的開刀疤痕,罹患肝癌的他,不只失去部分肝臟,連脾臟和膽囊也遭到癌細胞侵蝕、全部切除。失去健康,又無法工作,一家人陷入困境,不過有了慈濟的經濟補助和心靈呵護,情況大不一樣。劉先生說:「慈濟志工都來鼓勵我們,鼓勵我們走出來,我的身體慢慢康復,比較不會疲倦。」

慈濟大家庭,讓夫妻倆體會到:付出的人最有福,劉先生擔任綠美化義工,社區一百多公尺的街道石頭裝置藝術,全出自於他的巧手,「走出家門做義工,我覺得很快樂,身體也變得比較好。」

反轉手心的還有太太林女士,加入慈濟環保行列的她,最近還接受醫療志工培訓。慈濟志工陳彩蓉分享:「她跟我說過一句話讓我很感動,她說聽到上人開示,她很想以後做一名手心向下的人。」夫妻倆手牽手做志工,他們說,幫助別人其實很簡單,只要有心,不論是誰都能做到。 (大愛新聞/張澤人、李岳為)



【急難關懷】
2010.06.13 台北三重
祝融之災毀民宅 善後百人總動員

台北三重十天前(6/3)發生一起民宅火警,由於受災戶無力清理,慈濟志工除了提供慰問金,今天(6/13)動員超過一百人次協助打掃,這一清就有將近四卡車之多。

扭曲變形的家具,志工用接龍的方式送下樓來,空氣裡彌漫著燒焦的味道,天空下著雨,志工自備了雨衣、雨鞋,還有手套,頭上還戴著斗笠,從早上七點開始,他們就在這裡打掃火災的受災戶。

走進樓梯間,空氣悶熱,志工們上樓下樓,有的拿著廢棄物下樓清運,有的開始用廢棄的衣物清掃樓梯間的污泥。

除了要清乾淨,志工們在打掃的前四天,就利用晚上一一拜訪同一棟樓的住戶,希望他們能夠體諒打掃時候的短暫髒亂,志工還用香積麵與住戶結緣。

火災發生了十天,由於住戶沒有能力清理燒焦的房子,因此請求慈濟志工的協助,而志工也透過里長的了解和實地訪查之後,先致贈慰問金,並且動員人力清掃受災現場,希望住戶能夠早日回復正常的生活。(大愛新聞/林正雄、陳珮瀅、楊惟淳)


2010.06.14 台北
鶯歌加工廠火警 志工清掃復家園

5月11日發生在鶯歌布料加工廠的火災,造成兩名外勞當場往生,工廠負責人的兒子也不幸在6月10日往生,由於屋主希望將兒子遺體送回家裡舉辦傳統法會,因此向慈濟志工提出請求,協助清理火災現場,13日動員了41位鶯歌區志工前來協助。

火災發生至今,工廠依然斷電,志工花了很大的力氣才將工廠鐵捲門拉開。工廠內彌漫著焦味,空氣悶熱,光線昏暗,工廠內的布料又長又重,志工雙手拖運,以接龍的方式從二樓送下一樓,而且還要將燒毀的機具鍬開,好運送出去。

火警發生後,志工持續關懷屋主一家人,看到志工動員這麼多人,工廠負責人的太太感動落淚。屋主表示:「撐了一個多月來,兒子也沒了,還好師兄姊,這麼大的一群師兄姊,來幫我打掃,整棟的屋毀這麼多,我感謝上人慈悲,也感謝師兄姊,大家慈悲關照。」

經過一整天的整理,工廠內已大致乾淨了,而清運出來的物品,由志工協助載到環保站回收,其餘的則聯絡公所清潔隊前來清理。(真善美志工/簡力偉)


【街友關懷】
2010.06.13 桃園
街友健康關懷 節慶添暖意

志工及醫護人員恭敬奉上每人一份生活包及素粽,提早歡度端午節。(攝影者:謝慶雄)
13日,由桃園縣政府社會處與佛教慈濟基金會主辦,桃園縣人安基金會協辦的街友健康關懷暨愛灑人間活動,於桃園市朝陽公園展開定期義診。以愛接力的精神,醫病、醫人更醫心,在端午節前夕,將愛與溫暖帶給八十位街友們。

上午八點開始街友報到,只見門口排了長長的人龍,街友們拿著健保卡,有秩序的排著隊伍,完全不畏今天的大雨。志工幫忙領取病歷表,先在簡易的檢查櫃枱,接受量血壓、抽血的服務,由專業的醫師根據個人的病情,分別建議到各個不同的診間看診。

今天義診的召集人黃崇智醫師表示,原來規劃每年三大節舉辦街友健康關懷活動,後來覺得三大節還不夠,所以在桃園地區以每個月一次義診活動,做為對街友的關懷;今天適逢端午節前夕,所以擴大舉行義診。

街友們看完診,剪好頭髮,聚集在志工準備好桌椅的大會堂,由手語班師姊們,在台上呈現「人間有愛」手語歌曲,並且由大家點唱歌曲同樂。

桃園縣政府社會處謝宏益先生及桃園縣人安基金會陳宗仁先生,在台上以最誠摯的感謝,感謝慈濟基金會的配合及付出。最後發放八十份生活包,裡面包括牙刷、牙膏、毛巾、素粽等;街友們身體病痛得到醫治,又能感受到慈濟志工關懷的溫暖,讓他們提早過一個溫馨的端午佳節。(撰文:高如燕)


2010.06.14 台北萬華
義診義剪為街友 身心清新過端午

慈濟人醫會107位醫生護士和志工在台北萬華為街友舉辦義診和義剪,希望他們清爽過節,這份關懷持續了十多年,還有街友因為慈濟的關懷重新回到社會、找到工作,也投入志工行列。

首先,協助街友找到需要看診的科別,從牙科、眼科到內科、中醫等7個科別,看出慈濟人的用心,也從互動看出醫師的溫柔。

一幕幕看在前來觀摩研習的研究生眼中,滿是感動。研究生蔡巧妤:「師兄師姊都會主動拉椅子,會帶著我們的遊民伯伯,一個一個點一起跑,去協助他們,我覺得這個愛心是值得肯定、鼓勵的,我覺得很感動。」

把街友當做貴賓,慎重的接待,其實醫師願意從百忙中抽空,是因為對慈濟認同。蔡盧浚醫師表示:「他們來到這裡,並沒有身體檢查、醫療服務,還包括幫他們洗頭髮,需要的時候提供後面的轉介。」

這是全方位的關懷,在義診會場,街友肯定能感到有一群人不間斷的在佳節捎來溫暖。(大愛新聞/張義川)


【大愛園區】
2010.06.14 屏東高樹
屏東高樹大愛園區 入住迎新成員

高樹大愛園區有新成員報到,高樹鄉親黃劉桂香,一家五口今天(6/14)入住永久屋。八八風災當時,老房子被大水沖毀,原本打算舊地重建,不過慈濟幫他們圓了這個心願,黃劉桂香也決定申請永久屋,經過半個月時間正式通過資格,今天慈濟人為黃劉桂香一家人舉辦入住儀式,祝福他們從此生活安穩。

彼此手牽手歡喜歌唱,字字句句歌詞,也是慈濟人最真誠的祝福,期許黃劉桂香一家人入住高樹大愛園區,未來的日子安居樂業。

慈濟屏東分會的法明師父帶來證嚴上人的祝福,迎接高樹大愛園區的新伙伴,左鄰右舍也齊聚一堂,煮湯圓歡喜慶祝,新家園、新希望,永久屋充滿搬新家入住的熱鬧氣氛。

高樹大愛園區鄉親 黃劉桂香:「那天下雨,我擔心水又衝下來,心裡很緊張,幸好政府很有心,大家都很熱心,蓋房子給我們住,很好了。」

法明法師:「跟慈濟人互動之下,能夠受到慈濟人人文關懷,讓家家戶戶具備有人文精神,大家敦親睦鄰相親相愛,打造具有國際典範的模範村。」(大愛新聞/蔡欣怡、王昭中)


2010.06.16 台南玉井
水患過後安鄉親 志工相伴不離棄

八八風災後,慈濟志工陳滿妹第一時間動員關懷訪視受災鄉親,深入台南縣各災區,從第一階段的關懷,到如今許多鄉親要進住台南玉井大愛園區,陪著他們一路走來感同身受,更期待園區早日完工,在颱風季前能讓鄉親們安心入住。

她是陳滿妹,協助來當志工的鄉親到園區幫忙,顧慮安全替他們扣好帽子,互動中,感覺就像一家人。鄉親江黃秀美:「她算我在身體不好的狀況下,她說的我聽的進去,我是想說我也可以盡一點力量,我有這樣的想法。」鄉親江春萬:「她都會來跟我們作伴同樂,讓我們度過黑暗期。」

從發送慰問金、熱食到現在,鄉親即將要入住玉井大愛園區,陳滿妹和鄉親們都期待能早一天入住,早一天安心。(陳仙輝 台南報導)


2010.06.17 屏東
基督教徒創作歌曲 獻給慈濟志工

八八風災前,在屏東霧台古川部落擔任寄養家庭志工的包明堂跟巴連玉夫婦,怎麼也難以相信,一場災變,讓夫妻兩人一無所有,變成被幫助的人,還好風災過後一路上有慈濟人陪伴,包明堂說,他從慈濟人身上體會到,只要無私付出,就能跨越種族跟信仰的差異。

信奉基督教的他,特地創作歌曲,送給佛教團體的慈濟志工,感謝慈濟人用愛為他們打造全新的家園。包明堂分享:「從自己的行動開始,你要怎樣呢,要啟動一種感謝感恩,你要懂得去回報別人,這才是重點。」

包明堂跟所有古川部落鄉親,選擇用響亮的歌聲,大聲唱出對慈濟的感謝,鄉親將帶著這份滿滿的愛,要在大愛園區重建家園。(徐錦瓊 韓明智 戴敦仁 屏東報導)

(資料彙整: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