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為本 入社區關懷送暖

2015-03-24   | 周康玉 徐英豪 楊麗如 唐崇文
慈濟以慈善為本,讓救助的照顧戶不僅獲得實質經濟援助外,有些個案更因志工長期關懷,把志工當成朋友般的傾訴。(畫面擷取自大愛新聞)
慈濟以慈善為本,數十年來慈濟志工都會到社區中,探訪需要被關懷的住戶家中進行訪視,讓許多需要救助的照顧戶,不僅獲得實質經濟上的援助外,有些個案更因為志工長期的關懷,把志工們當成朋友般的傾訴。

志工訪視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從各個不同機構獲得個案消息,所申請的急難救助金,可以立即幫助個案的緊急需求;進一步則是居家關懷,視案主需要,不定期到個案家做關懷或清潔打掃;另外是有更需要長期的救助,經過訪視評估後,成為慈濟長期照顧戶。

長期訪視啟心扉 傾聽需求伴左右

面對志工輕聲關懷,照顧戶王伯伯難過的說不出話,因為他可能罹患腫瘤,卻連基本的健康檢查費用都繳不出來。志工廖秀珠說:「當我們接到這樣一個個案,我們當下就趕到他的家裡去,他就是講了很多沮喪的話。」

因為住的頂樓加蓋特別窄小,電鍋廚具一擺就成了廚房,王伯伯因為自尊心強,一開始拒絕志工的幫忙。志工問他:「醫生怎麼跟你說?」王伯伯也回答說:「醫生沒啦,沒說。」

互動當中,志工廖秀珠對王伯伯說:「我們把你當成我們的長輩……」王伯伯感動之餘,留著淚說著感恩。慈濟志工廖秀珠說:「感恩啦,不要再哭了、不要再哭,你再哭,我們很難過。」離去前,志工對著王伯伯說:「要保重哦!」王伯伯也感恩回應志工的關心,送到家門口。

隨著藍天白雲的步伐,志工又來到另一間訪視戶家中。男主人獨自扶養一兒一女,但是很不幸的他因為三度中風,行動不太方便,但志工的到來,讓他歡喜地站在門口迎接志工,並說著:「歡迎你們。」

男主人擺出歡迎手勢,請志工入坐,彼此閒聊話家常。由於是長期照顧戶,八年多來志工持續訪視,有時他話說不清,但仍努力地透過一筆一畫寫出他的心情,志工們就成為聽他傾訴的好朋友。
慈濟志工接獲通報,及時援助照顧戶的家庭,也發現他們的居住環境堆滿雜物,志工擔心這樣的居家品質,決定合力協助清掃。(畫面擷取自大愛新聞)

一路以來,彼此從關懷到變成朋友,長期在訪視崗位上的志工廖秀珠體會到,「不同型態的家庭裡面,我如何要去面對他,我覺得我們很重要的是心靈要有上人的法,且要扎實,尤其我們自己的心,是時時刻刻的要學習著放下。」

走入每個不同家庭的背景,但那顆慈悲心,志工透過每句簡單問候,綻放光芒。

環境凌亂髒不堪 志工合力助清掃

人生,沒有恆常的富有。另一位住在桃園的慈濟照顧戶唐先生,因為媒妁之言娶了建設公司的千金,在家族事業擔任重要職位,但他卻在十四年前因為家族事業重大波折,必須賣房賣地,靠租房子生活。

這段期間,太太因車禍導致行動不便,唐先生又因細胞癌歷經五次開刀,加上長時間洗腎,龐大的醫藥費,只依靠去年(2014年)剛退伍的兒子從事物流工作地辛苦支撐著。

慈濟志工接獲通報,及時援助唐先生的家庭,也發現他們的居住環境堆滿雜物,高到快要頂到天花板,志工擔心這樣的居家品質並不適合唐先生跟太太養病,決定合力協助清掃。

慈濟志工施秋貴說:「他是覺得說以前很好過,太太家裡以前也是很有錢,是建設公司的大小姐,但後來碰到一些事情家裡變得比較中落。」

「他沒有去警覺到原來人生會這樣子,所以他沒有任何的準備。我們後來也在關懷過程中,覺得說他以前環境這麼好,為什麼會沒有任何的房子,所以我們才會說,其實他給我們學習是最多的。」志工黃美雪說著。

近五個多月來,志工常來關心鼓勵,得到唐先生一家的信任。當志工打掃好,準備離開時,唐先生拿著竹筒追出門要拿給志工,那是一個多月前在慈濟活動上拿到的,如今存滿了錢幣,也要回饋社會。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周康玉、徐英豪、楊麗如、唐崇文 臺北、桃園綜合報導 2015/03/2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