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憎會「樂」?

2011-12-06   | 慈濟基金會
(攝影者:黃裕銘)
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有一天來了一位失去兒子的父親。雖然他是一位婆羅門,對宗教也稍有了解,然而面臨與最親愛的家人死別的時刻,同樣也是無法接受。最後他發狂了,到處亂跑,看到人就問:「你有沒有看到我兒子?」好幾天的時間都不曾進食、睡眠,心念完全狂亂了。

他一直來到佛陀的精舍,也同樣詢問佛陀:「瞿曇沙門,你知道我的兒子在哪裡嗎?」佛陀告訴他:「人生恩愛別離,怨憎會苦!」這位父親心已狂亂,聽不進任何言語,轉身又跑了。但是腦海中依稀記得佛陀說的「恩愛別離,怨憎會……樂」,就四處告訴他人:「瞿曇沙門這樣告訴我──恩愛別離,怨憎會,快樂」。

有些人聽他這樣說都覺得很奇怪:佛陀是位有智慧的大覺者,怎麼會說「恩愛別離,怨憎會,快樂」?後來這句話就流傳開來。有一天,波斯匿王與末利夫人在城樓上觀看人民聚集,看到不同以往的景況,原本大家都是安分守己地買賣東西,怎麼這一天卻三三兩兩地交頭接耳,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於是就問身邊的隨從。隨從回答:「大家在議論──有一個人向佛陀請法,佛陀告訴他『恩愛別離,怨憎會樂』。」國王就說:「豈有此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末利夫人是很虔誠的佛教徒,她告訴國王:「佛陀應該不會說這樣的話,如果佛陀真的說了,應該也有他的用意。」

末利夫人趕緊派遣一位大臣,前往佛的精舍去詢問究竟。後來佛陀又詳細地解釋:「人生的恩愛別離,是痛苦的;怨憎會時也很痛苦,這都不會快樂。」佛陀重說一次,讓大臣再回報給末利夫人。真正恩愛的人要別離,當然會很痛苦,沒有快樂;而互相怨憎的人相處在一起,當然也很痛苦,哪有快樂?

從這個事件看來,雖然與佛同世,面對面說的話都會產生偏差,何況在後代?所以說「殊勝因緣值佛世,聞法不行亦枉然」。再來「難得人身今已得,勤養慧命聚資糧」,難得的人身今既得,接著就要殷勤地培養慧命。生命原本就有分段生死,然而慧命卻是永續的,我們要趕快在人生道上積存慧命的資糧。

「佛心己心行正道,生值佛世有何難」,明瞭生值佛世實在不簡單之後,只要我們有心,能體會佛心,自然與佛的境界就會愈來愈接近。

本文摘自:《調伏人生二十難》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