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志修心 無處不道

2021-11-23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開示:「你、我、他的心中,人人本有個靈山塔,我們要好好地向著靈山塔下,好好地修行菩薩道,所以無處不在,無處不道場,只要我們要把心志守好,菩薩大道場,即時就是靈山會。」
【證嚴上人11月22日下午臺中第六場歲末祝福開示】
「佛陀二千多年前,他在法華會上說,天降、地上、四方八達,諸菩薩會合在靈鷲山。靈鷲山就是《法華經》的道場,所以,我們現在共聚一堂。大家也有唱頌法華,這都是在我、你、他。你、我、他的心中,人人本有個靈山塔,我們要好好地向著靈山塔下,好好地修行菩薩道,所以無處不在,無處不道場,只要我們要把心志守好,菩薩大道場,即時就是靈山會。」
 
菩薩所在無處不道場,證嚴上人11月22日在臺中靜思堂慈誠委員歲末祝福中,期許大眾把握當下精進,將心志守好;回顧2021年〈慈濟大藏經〉影片,看到元月以來慈濟人走過的點點滴滴,只要人人心中有法,無不都是靈山法會的大道場。
 
業力造作果報現 苦樂參半好修行
 
「從元月,一個月、一個月地看啊!可以看到時間的過程、人間的苦難,還有溫馨的美。苦難中的苦,真的是人世間苦、樂參半,有快樂、有苦難,樂,樂在心靈。心靈面對著外境,看看我們發的是什麼心?有法,接觸到了法,我們的心總是知足常樂。大家都要很知足,所以我們的心才能夠常常很快樂,知足常樂!」
 
快樂,不一定關乎物資的多寡,但卻一定和心靈的富足有關,但一定要心中有法才能知足,而知足的心就是常樂的人生。
 
「知足的心就是常樂,要不然人心、凡夫心,永恆追、追、追,追無窮盡,一直要追,要追什麼呢?欲念!欲念本來就是無盡,沒有盡頭,生生世世就是迷茫在欲念中,所以,長久就是生生世世都是沉淪在苦難中。因為生,生生不息,這個生生不息,我們人間到底到什麼時候才能有休止的時候?因為人生一不小心,那分毫之差,就由不得自己,叫做人生;由不得自己,也許人生一轉,那就在五道中。眾生在眾生道,眾生是幾項眾?一切的動物,有生命的他都叫做『命』,他就是叫做『生』,所以不同形狀的生命會合起來叫做眾生。」
 
人,也是眾生之一,也在因果循環中,累生世以來,我們也不知造作了什麼樣的善、惡業力有多少?上人慈示,他雖不迷信,但很重視因緣,因為因緣由不得不信!
 
「人這一生不知道造什麼業力?到底惡業多?或者是善業多?這個天秤到底是惡的多呢?或者是善的厚呢?所以善的若厚,就是善多,他就上升天上,這種海闊天空,我們的心,心包太虛,就會很開闊,這樣的心,總是很快樂!」
 
歷歷不爽果報障 聞法度脫心靈苦
 
看到非洲的孩子因為貧窮沒得吃,只能去挖螞蟻窩來吃,在人間受著餓鬼道之苦,除了飢寒之外,往往還有無醫、無藥的病痛之苦。
 
「聽到近八十億的人口,將近有九億的窮人,從窮、極窮、嚴重極窮,連貧都有分第幾級、第幾級,這就是人生!這樣的人生,他為什麼不選擇跟你與我一樣的人生?為什麼他會在那樣的苦難地?那樣地窮困、飢餓,這麼苦啊?因為他們就是少了福。」
 
不過,生活在苦難地的窮人,若能夠有一點點福,得到慈濟人物資的援助,接觸到慈濟人,能夠聞法度脫心靈的苦,將會有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他有因緣,慈濟人的因緣,得到臺灣慈濟物資去支援,他了解到慈濟,慈濟給他法。給他資糧,資糧會用盡,吃得完;法,用不盡,因為啟發他的心、愛心,他心中有法,儘管人是貧,但貧中富有。他很窮,可是他也知道要如何去救人,所以,他們總是就地取糧。臺灣援助他們是三不五時,無法長年累月,也無法年年都能給,太遙遠了,就是法給他、給他們法,他們要如何自力更生。」
 
心靈富有菩薩行 無私喜捨濟貧病
 
以莫三比克為例,一位臺商陳春發居士,正巧有因緣在當地買下一大片的土地,回到臺灣後,就將土地捐給慈濟。當地志工除了將它整理成會所之外,其餘大片的土地就耕耘成大愛農場,種植有機蔬果,當地志工也都不富裕,沒有什麼錢能做慈善,就拿這些蔬果就地取材來幫助貧困的家庭和孩童,也能有物資幫助他人。
 
南非也是一樣,臺商潘明水居士帶動一群祖魯族當地的婦女投入慈濟志工的行列,他們自己也沒有因為投入當慈濟志工而富有,但他們卻因為投入關懷其他苦難人而心靈富有,轉化人生。
 
「這都是他們心裡,他們的文化慢慢轉成人文,慢慢轉成挑起責任,他們窮,窮在物質,他們富,富在心裡。所以,心富有,他們可以去幫助別人。臺灣去的資糧,他們點滴不會分給自己,不會!有的時候,他們承擔起責任,看到苦難人,我們沒有資糧在那裡,他們會回家。家裡的有什麼可以吃的東西,他都把他清空,拿去給比他更可憐的人用。其中有一位,她回家把他的米甕翻倒,把米都掃一掃,哪怕剩下手中的一點,她也把它抓起來,粒米不存在那個甕裡,通通拿起來做什麼?煮粥給飢餓中貧病人吃,這就是菩薩。」
 
上人慈示,南非志工雖窮,但他們能做到「但為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就是菩薩。而且菩薩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他們雖然物資缺乏,苦難無邊,他們也一樣發這樣宏大的誓願,只因為他們富有愛心,他們是「貧中之富」的富者。
 
諸善俱會即道場 善巧方便說妙法
 
看到國外,回顧臺灣,同樣也是菩薩道場處處。22日上人行腳前往龍井共修處,小小二十多坪新建的靜思堂,加上戶外的空間,這個因為地形狹長而被上人稱為「菩薩甕」的道場,經營用心,也令人十分讚歎。
 
「過去師父去的時候,只看到這片土地長、長、長,走進去看,我說你們這裡好像一個菩薩甕,那時候還沒有蓋,就是這樣長、長,很簡單的一個房屋。師父若進去,那裡很旺,人氣很旺,所以師父就跟他們說,你們這裡很像菩薩甕,很密。今天我去,看到那個菩薩甕真的已經成為菩薩道場,但是旁邊有其他的地主,很歡喜慈濟在那裡把這個道場蓋起來,旁邊這個土地,他就說給慈濟去耕種,所以種什麼?種菜。」
 
龍井共修處也是當地「C級長照據點」,慈濟人用自然的方式耕種,保護大地,也讓前來的長者分享種菜的樂趣,中午共餐也能享用到自己親手種的菜,蔬菜收成後也可以分送親友,或分享給弱勢家庭,人人歡喜感恩。
 
另外,當天上人也走過慈濟大甲聯絡處,當地是藺草的故鄉,早年存在許多藺草的手工藝品如草蓆、草帽等等,銷售各地。現在雖然已經沒落,大甲慈濟人就在會所裡開辦課程及教學,製作藺草書籤等手工藝品,成為慈濟大甲聯絡處的特色,也可以拿這些藺草手工藝品與大眾廣結善緣或是義賣募款行善。
 
「慈濟人在哪裡,他們的就會用善巧方便,物資經過他們的巧手,大甲,看到他們那個藺草也可以用手編織,編到了一條條的,那就是書籤;還有帽子,小小的帽,帽子他們也編起來。還有叮噹聲,鐘,叮叮噹噹,真的是感覺到這一群菩薩巧手把這樣的藺草,各種各樣化無用為有用,而且是大用,看來都很歡喜。」
 
無量法義勤實踐 傳承道糧成菩提
 
海內外慈濟人,無處不道場的精進和投入,讓上人信心滿滿,感受到慈濟志業的希望與代代的傳承。
 
「我天天都在感恩過去,分分秒秒給予我力量;給予我生命,這都是我要感恩,因為有了這一生的走過來的生命,才能回頭看慈濟的路就是這樣鋪過來、走過來,前、後、左右看來,前面的這一條路,一定是康莊平坦。那菩提樹、蓮花池一定會是人間淨土,海闊天空,很遼闊,一定都是很乾淨,這就是人間。」
 
上人慈示,「把這樣的無形化有形,無情變有情,這個大空間有了慈濟人,這個大空間就變成了覺有情的道場,我們現在這裡,人人都學菩薩道,發心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叫做有情,還有求覺;『佛道無上誓願成』,因為你有度過眾生,你才能成佛道,要成佛道一定要行菩薩道。所以,菩薩道開頭是從凡夫為起點,還沒有,還不認識慈濟,我、你都是凡夫,開始(投入)慈濟,覺得很有幸!」
 
上人回首過去,五十多年來,一步一腳印走過來,除了落實實踐,投入人間菩薩道之外,也在法義的傳承上,累積許多豐富且珍貴的心靈資糧。
 
「我們演繹的《無量義經》上舞臺了,很感恩,感恩歌詞由王(端正)副總來填,其實我每天要上去講話(晨語)以前,我就要先(整理)手札,你們的演繹就是師父的手札。所以期待大家,師父是經典心得說不完,所以我就用我的心的了解,寫成了這樣一段、一段;那天要說這段經,我就寫這段,所以感恩他們把它編成了詞、曲,成為手語,還有大家朗朗上口有韻律,這有韻律拿來當歌念,比較不會忘記。所以希望大家當歌念,這是幫助我們記憶,但是念到哪一段,一定要啟開自己心的法門,心這個門要打開,真正地法要傳出去。所以,不只是當歌念,要了解裡面的意義,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代代相傳。」
 
「時日已過,命亦隨減」,上人以此勉勵人人,「天天感恩,秒秒把握,總是期待,多一個人多一分力,師父現在要說我很有力,那這個力從哪裡來,知道嗎?大家舉起手來,這,我、我、我,對啦!就是要我、我、我,我願意,我願意身體力行菩薩道。」
 
菩薩道要造福人間,增長智慧,叫做福慧雙修。上人期許弟子們要福慧雙修,要把握分秒,菩薩永遠要大招生,而且每一個道場都要守護好。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