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探源 莫忘初心
2022-02-21 | 慈濟基金會「又是很冷,大家有沒有穿足衣服啊?這是最近以來,感覺是最最寒冷。這實在是想來冬天是該冷,不過現在已經快要進入春,所以時間過得快,但是氣候有一點異常,好冷!好冷!」
臺灣受到寒流影響,氣溫驟降至攝氏十度上下。證嚴上人在2月21日的志工早會中,提醒寒凍之中大家要做好保暖工作,同時不捨全球許多苦難人遭受更大的自然災害,包括寒害、水患、風災、火災等,藉此提醒眾人要見苦知福,以戒慎虔誠之心;以合和之力,為天下眾生祈福、造福。
「天地的威力之大,非人能抵抗,人力難以抵抗天災,唯有就是戒慎虔誠。眾生的業力,往錯的方向,多數的人方向差之毫釐,總是連天地都會發怒。人,點滴累積時間久了,業力大了,這一種天氣、地氣,與人的惡的不調的氣,這樣三氣合成,實在是力之強大。所以常常說,人啊,在空間裡,一個空間假如合、人都合,這樣空間就叫做祥和,很吉祥。那一種合和,大家的力量合和之力,把它加起來,叫做祥和瑞氣,那就是很美,平安。」
行在平坦師公路 飲水思源守初衷
相對於國際間的紛擾,臺灣卻是平安境地,上人除了不捨眾生受苦難,更是不由自主地說感恩,感恩臺灣這一股合和互協的愛的氛圍。就如同臺中慈濟醫院在簡守信院長的帶領下,於2月19日返回花蓮靜思精舍舉行尋根之旅,回到慈濟的源頭,探尋慈濟醫療的初衷。
「簡院長就把尋根之旅,回來了,找慈濟的根,它的源頭從哪裡起,就是要讓大家能清楚明白。慈濟臺中的慈濟醫院,它的根從哪裡開始,尋根回來,回來精舍,他們從在花蓮我們的慈院集合來起步,看,就是這樣走,從國福里那個往東走,那就是回到精舍之路。這一條精舍之路,以前一群學生都叫他是師公路……」
從花蓮慈濟醫院往靜思精舍,有一條沿著佳山計畫前行的道路,早期慈濟大學的學生稱這條路為「師公路」,因為花蓮慈濟醫院成立之初,上人頻繁地經由這條路往返靜思精舍與花蓮慈濟醫院。
「醫院的剛開始,差不多我天天都會到醫院去,從這樣的走路,可以看見鄉村的風光之美,看到了牛在吃草,草青青,那一種鄉村,看到牛在一片的草地裡在吃草。農夫、小孩子都各有不同,農夫在那裡挖土耕地,孩子在那一片土地上玩耍,這都是鄉村之景,很祥和,那一種耕種農家之悠閒快樂。但是到了在七、八月要收割的時候,那時候會看到太陽這麼的炎熱,農夫在那裡割稻子或是在復耕,知道農夫的耕種實在都是很辛苦,這種人生苦樂,這樣的境界就是有做過的感受的人才能知道。」
慈善志業困中啟 克難生活刻歷史
憶起早期的靜思精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力更生的生活方式,特別是為了支撐慈善志業的發展,上人帶領著常住師父、志工們依靠做手工來維持每日生活,包括製作蠟燭、嬰兒鞋、紙尿布等等。
「我們曾經作農,同時利用農閒的時候,農忙過去了,我們就是去拿小工回來做,來糊紙袋或是做鞋子等等,不管烹飪或是裁縫等等,我們都做過,還曾經做過小孩子的紙尿布,機器高溫我們也在做,不小心被燙到是皮肉都會焦掉,這都是曾經做過,這叫做人生的經營。世間的經營,還談不到士,農、工我們都做過,要說商嗎?慈師父種番薯,好(成熟)了他裝在布袋裡,用腳踏車載到市區裡,給那個時候花蓮觀光開始,很多的餅店都做『花蓮薯』,這我們也都做過。」
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創立之初,靠著上人帶領五位出家弟子、與三十位家庭主婦點點滴滴積攢,除了維持自己平日的生活,還要擔負起每月發放的物資,以及參與藥師法會的餐食。現在想起這些歷史的軌跡,總帶給上人很深刻的感觸。
「總是曾經這樣的過來,好像現在在編過去的歷史,要尋找過去,總是感受很多。每一週現在我們的文史處去找過去的歷史,每一回他們都會來報告一下,他們看到了過去精舍是怎麼過來,當他們在敘說過去,找過去的歷史,總是腦海中一直在浮現。剛剛看到用茶壺倒水在杯子裡,那不是水,那是蠟,煮滾融化,撿養樂多的罐子當模子,蠟放在這裡等它乾了,又要剪開,就成一顆顆的蠟燭,這也是我們曾經生活過的克難的來源。」
逝者如斯歷在目 時間累積今成就
提及功德會創立之初,上人甚為感恩這群與他篳路藍縷共同走來的二眾弟子,特別是走過主堂前面看到門上的雕花,思及去年(2021年)圓寂的德慈師父,更是讓上人甚有所感。
「昨天(2/21)我到前面開會,從客廳走進來又看到了純賢(師父),他就是慈師父的(弟子),他的師父,我的弟子,他們都在陶慈坊在做,他就從那裡拿幾樣的燈,還有杯子,小壺陶瓷拿來給我看,他就說:『這是我的師父那個時候畫的,他的圖,我現在拿來把它燒成杯,把這個圖要貼有那裡。』或者是燈,師父畫的圖,他現在要把它做成了燈。總是曾經有過,在畫面上的這麼多位,現在總是裡面有一位德融(師父),大家不知道看得出來嗎?還有一個就是我,其他應該現在都沒有……」
一張張黑白的照片,照片裡的人物,經過將近六十年的歲月長河,多數隨著人生的自然法則,仍在人世的僅剩兩、三位。看著一位位人物走入歷史,讓上人感慨時間的易逝與無情。
「這時間總是成就一切,也是帶走一切,但是世間悲苦很多,對每一個人都是情,總是愛啊,有師徒之情,也有俗親的愛,儘管是出家,難免曾經有過的有情、有愛,當斷的時候,那都是一回憶。看看什麼事都做過,都是很草根的,都是用人工的,爆米花,那每一天就是會聽:『砰!砰!』每一個聲音都是很大。有的時候在裡面,那個時候(慈濟)月刊差不多要自己來寫,靜靜地想要寫,常被嚇到,就知道又是一爐爆米花出來了,那一種時間的過去……」
四大志業應時生 回首來路心感恩
浩浩盪盪走過半世紀,慈濟從當初的三十位家庭婦女,到現在已經在全球六十六個國家地區有慈濟志工,在五大洲、一百二十七個國家地區展現長情大愛,濟助貧病眾生。
「過去想要回顧的,實在是記憶很深,現在所看到像這樣的朝山,走路回來,過去時常都會有慈濟人是真的朝山,從大馬路彎角過來,就開始朝山,他們步步禮拜,三步一拜,有的時候淋著雨,或者是流著汗,時常看到他們朝山差不多要進來了,師父都會在門口,小靜思的門口,看著他們回來了,到了,有的身已經打濕,看了很不捨,但是很感動,那一種的虔誠,浩盪長的隊伍,也許人人都是那樣的虔誠,讓慈濟在全球現在有這麼多的慈濟人走入人群,去為人間行菩薩道,也許當初那一念虔誠的心,就如這樣虔誠的長情大愛,是否能永恆、永恆的呢?」
時間流轉至今,慈濟志工初發的那一念虔誠,仍是堅定不移。三日前,臺中慈濟醫院在簡守信院長帶隊下,於花蓮展開尋根之旅,並於清晨太陽未露之前,從花蓮慈濟醫院徒步走回靜思精舍,感受花蓮慈院創立之初,上人行走在這條路上的心境。
「雖然不是朝山,要這樣一大早從醫院走回來,大家真的一股毅力,而且從早晨還黑暗的,他走到已經太陽升起來,那一種晨曦的景,應該會跟我以前走過那一條路,一大早走,可以看見了那一片風光。因為他們走的那一條路,應該是我過去走的時候都沒有人的山腳路,而且軍營那個時候還沒有那麼大,現在都會走過軍營,走過了那一橋的底下過,過去是比較原始。」
走在師公路上,上人總是不自主地回想起花蓮建院的點滴,從找尋土地的一波三折,到結集眾人愛心讓醫院矗立而成,緩解了花東地區醫療不足的困境。
「林洋港先生也來過、也看過,經過幾次波折,李登輝先生來主持動土,動土了以後又佳山規畫,又還要趕快、很努力……真的很辛苦,一直到我們現在的醫院,這一塊土地是好在。現在有時候走過那裡,會感覺過去的辛苦換來的福,所以層層疊疊,最後在現在我們的醫院。」
慈濟醫療志業創立之後,為培養優秀且具有人文的同仁,上人進一步完規畫成教育志業,進而以人文志業來串貫四大志業。慈濟的發祥地──花蓮靜思精舍,就是慈濟四大志業的源起所在。
為護生命披戰甲 醫療人生價值豐
慈濟從慈善志業開始,在訪視的過程中發現貧因為病而,上人於是有了興建醫院的大願,透過醫療系統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特別是在Covid-19疫情期間,更是發揮這一分責任與使命。
「這一波的疫情,在去年(2021年)的4、5月間,一直、一直每天的視訊,我都會說請各位醫護同仁,我們的醫療體系,人人要穿起了戰甲,就如站在城門要守護著這個城,要穿起戰甲來,這一波的疫情,我們要迎面擋,所以自己要穿戰甲,保護大家,自己要先保護好,才能守護全民的平安。」
為了守護大眾的生命,醫護同仁無畏懼地穿上嚴密的防疫裝備,走上防疫第一線。每每看他們完成一天的任務之後,脫下防疫裝備,他們的衣服盡是被汗水濕透的痕跡,令上人不捨與疼惜。
「醫療的確用生命走入生命,去搶救生命,所以我們要對醫療體系要真的很感恩,人要健康才是福,要健康平安,人間才能好過日子。所以四大志業之一,這醫療志業是大家都要很尊重。當然醫療教育,一切的希望都在教育,我們對於老師那種疼惜孩子,常常聽到他們回來分享,我都會說價值,老師、教授們能來到花蓮,把孩子們當自己的孩子一樣,這樣疼惜,這樣教育,為師如父母,因為這樣的愛、互動,是名副其實的四大人文。」
發揮良能播善種 輾轉復生無量數
四大志業都要透過人文,展現人世間的真、善、美。上人特別提及「人文真善美志工」,透過他們的筆觸、鏡頭,將慈濟的歷史忠實地紀錄與呈現,用故事來敘說每一個生命的價值,帶動更多人一起發揮價值的影響力,促進社會祥和。
「看看那一位就是身體很不好,四肢不方便,看他為了師父要做環保,他可以滿載環保的東西,他的身實在是很不方便,腳或手都不方便,但是他還是投入 利用生命。所以師父說盤點生命的價值,師父就跟他們說,你的生命很有價值,你不是沒有用,你很有用,守護大地,我們疼惜資源,這就是菩薩。」
上人感恩資深慈濟志工,天天做慈濟,逢人說慈濟,才能造就慈濟現在成為全球性的慈善組織。上人期許每一位慈濟志工,把自己視為一粒種子,在良善的環境中深根、長成,開枝散葉。
「種子還再成熟,總是一粒種子能生無量,每一位盤點自己生命,就如那一粒種子,要把握時間,時間來成就這一種子。師父常說,能用心付出,其實分分己獲,的確是功德無量。很多、很多說不完,感恩所有菩薩們,愛的能量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