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生苦 惜福共善

2022-02-15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開示:「沒有過去五十六年,現在也沒有在國際間,慈濟在做,政府趕快來配合;或者是政府請求慈濟出來,這都是為當地社會付出。所以說感恩的事真多,菩薩們,不管他在哪裡發揮救人、幫助人,我們雖然在臺灣,其實我們慈濟是自己如同身受。慈濟在任何一個國家,就像我們自己在那個地方在救人一樣,所以與有榮焉,但是,不是驕傲,我們要歡喜,歡喜也是法喜,因為這就是佛陀的精神。」
【證嚴上人2月15日志工早會開示】
「時間過得真快,今天已經是過了(舊曆)年的第一個月圓日,就是正月十五日。終於,大家過年、過年,已經新年過去了,現在就是要過日。」
 
今天(2/15)是元宵節,象徵著農曆新年又即將過去,證嚴上人在志工早會上,從時光的流逝中,提醒大眾重視自我價值的探索,投入人群付出,走出有意義的人生。
 
生老病死皆苦諦 欲求不滿添苦受
 
「我們在探討,到底一切一切的來探討它,到了最後都是空。未生之前沒有我,我生來了這個時候痛啊!痛徹骨髓!但是我忘掉了,那個時候刺激著讓我哇哇大叫,人人都是一樣生來就是這樣,赤裸裸的身體拉出來,苦啊!面對第一道粗糙的手,還要在熱水裡,還要經過這樣搓、這樣擦,那個時候痛不痛?凌遲!出生時的時間,苦!然後被包著、呵護著,慢慢的在人世間無形、有形;有形的是孩子出生了,無形的不知什麼時候他長大了,一直到了我們理解人間世事。」
 
佛陀教育大眾,人世間生、老、病、死,一切皆苦。所以,從我們呱呱落地,皮膚接觸到外界各種刺激產生「苦受」開始,到我們長大理解人間世事後,面對人與人之間的紛紛擾擾,又有不同的「苦受」產生,這些通通都是人世間不同的苦。
 
「這人與我無緣,天天都要在一起;那個人我很愛,偏偏都要分離,這種感受也是苦,在過程中什麼時候,如意不如意……有的時候拿到錢多,多賺來在銀行裡,只是看了幾個圈,十元、一百元,一千元,百千萬億,只是在那樣的零、零、零⋯⋯兆,人生能留住嗎?很多的零,名副其實的零,我們還要去零,再過來,再來也是從零慢慢有一,又從一而十,而百、而千,真的有,能得到一、十、百、千,能得到嗎?要很辛苦。所以,這種感受也是苦啊!」
 
見苦知福知感恩 付出利他心富足
 
人生如何離苦得樂?不是要得更多,那是永遠無法知足的;而是要見苦知福,以感恩心付出利益他人,付出愈多,身心愈感富足。
 
「看到莫三比克當地的孩子,這腳手都瘦瘦的,脖子小小,肚子大大,赤裸裸地在那裡,看著這孩子挺著大肚子,不是肥胖,是瘦,但是那一個大肚子裡面不是糧食,是蛔蟲,他們沒得吃,我們慈濟幫助他。有的時候有飯吃,(看他們)白白的飯用髒髒的托盤(盛),飯煮熟了還熱熱的,他們沒有水,沒有洗手,總是這樣抓著就吃了,心裡也是很難受。看到他們沒得吃,很不忍;看他有得吃,這樣的吃相也是心裡很不捨。所以我常常說,每餐在飯桌裡,坐下來端起了碗,拿起了筷,心裡一個念頭——量彼來處,我這一碗飯是怎麼來的?農夫他們很辛苦,從這樣種田的過程過來的。」
 
唐朝李紳的《憫農詩》寫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句話道盡了食物得來不易,值得人們好好珍惜的心情。上人曾經參與農作,也能深刻體會珍惜食物的意義。
 
「我曾經(早年)在慈雲寺裡,也有過二次的經驗。一次是下田挲草,另外一次是收割打穀,真正地體會到農夫的辛苦。所以每餐要吃飯,端起碗來,腦海的記憶裡就是在那個時候,幾十年了,五十、六十年前的事情,還是緊緊地記憶著它。所以一直都很真實,盤上的東西,滴油、滴油也是來得很不簡單;種花的種子,才去製成油,不管花生、黃豆、芝麻等等都是要經過人啊﹗這個大地人工等等都是很辛苦,所以我們要懂得如何珍惜天地萬物。」
 
見苦施慈拔苦難 翻轉人生善循環
 
上人勉勵大眾要回歸本性,體會大自然的法則,感恩大自然供給我們日常生活所需。
 
「我們生就是在這樣大自然的法則,春、夏、秋、冬,我們人生從幼到小,而少年,而老年,都是在時間裡過,分分秒秒過得順利,總是給我們生命經歷的大自然。我們要感受大自然,供應給我們的生活,吃、穿,還要享受著所有的空間等等。」
 
然而,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夠擁有這麼充足的物資,那些有需要的人,更值得我們去關心,給予他們協助,讓他們翻轉人生。
 
就如花蓮縣卓溪鄉有一對林姓夫妻,育有十個兒女,與同父異母兄妹五個家庭,三十口人同住二十坪房屋,平均每家分到約三坪不到,而且室內空間不足,小孩常睡車上,全家衛浴設備及廁所亦僅一間。
 
「這三十多人要擠一個二十坪的空間,也是會漏水,窗戶也破爛,浴室等等,共聚在那樣的小空間裡,他是如何生活?看看人間有慈濟,慈濟人總是對於那一群,與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的人)付出關懷。慈濟人人間菩薩,總是鄰里長自動提供,我們不管是自動發現個案或者是鄰里長的提案,讓我們清楚了解,這就是他們家庭實際的狀況,他這個爸爸打零工,要養這一群,媽媽身體又不好,又加上了小叔、小姑,所以這是一個大家庭。」
 
慈濟人先為這一戶人家,找到了親戚閒置的一間廢棄房屋,並為他們重新整修,規畫廚房、臥室、書房等不同生活空間,讓他們全家搬過去住安心生活,期待能從此翻轉他們的一家十二口的人生。還有一位慈濟照顧過的感恩戶小孩秦坤琳,出社會後他不忘三十多年前慈濟幫忙的恩情,不避諱提及過去受幫忙的過程,更積極投入志工行列回饋,為他人付出。
 
「這是很了不起的人生,應該都可以現身說法,人不可以失志,我們家的過去也是很窮,我們兄弟多,我的父母努力,或者是父母因病很努力但是養不起家,這個家庭有社會愛心人士來幫助過。我現在成功了,我願意回饋人間,這樣的人生才是真成功。」
 
飲水思源存感恩 人間共榮共有福
 
上人慈示,假如事業成功,有錢、有名、有利,就閃避世間苦難,認為跟他沒有關係,只有一心想要賺錢,想要人家炫耀他有錢、有名,沒有想到飲水思源,那麼也就不是真正的富有。
 
「他現在能成為大樹,他可以開花結果,累累的種子很有份量的資源,應該還要再回饋給社會,讓粒粒種子下陸地再深根,讓整個人間總是有那樣的生根,那樣地茂盛,這才是共榮,有福共享,這樣的人間才是富有人間。假如富我獨富,富只有我最富,這樣社會不是叫做富有的社會,還是苦。真正地造福人間,就是要有像是在助人的人,好好地把種子(播下)如何整地,讓這一塊土地乾淨;有種子趕快撒播,讓這一片土地綠意盎然。」
 
就像種田一樣,其實稻種撒下去它會發芽,變成秧苗,結穗後就長成稻穀,稻穀脫殼後稱為米,一項東西名稱多種,而且隨著時間,成長發育到可以供應給人間。人的成長變化和自然界一樣,歷經嬰兒、兒童、青少年、中年、老年,也是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歷程和名稱,但最重要的還是能夠利益他人。
 
「各位菩薩,真正地時間總是這樣過,生命集合,生命到底有多少?聚合有多少?我們都無法自我知道我還有多少生命,但是我們人人要知道分秒、分秒這樣在過。我常常說感恩過去的分秒來成就我們,慈濟五十六年,不都是一天八萬六千四百秒來累積了這五十多年的慈濟路。」
 
同耕福田入人群 生命價值覺有情
 
時間的累積中,有人逐漸成長、變老,甚至離開人生舞臺,但所有慈濟人五十六年來共同創立的慈濟菩薩道,卻已然有成果,且繼續綿延下去。
 
「這個總是自然法則的循環,幫助過了多少人,人與數據沒有辦法去算,但是慈濟發揮救人的工作,因為它已經鋪向全球,慈濟人在任何一個國家,我們都可以去關心,哪一個國家有災難,趕快聯絡,有沒有慈濟人在哪裡去關懷?如何去幫助?這都是我們現在,慈濟把它鋪寬了、鋪廣了;或者是還沒有慈濟人,我們可以透過哪裡有臺商,有什麼關係?或是國家,我們如何透過政府等等,這種要幫助人的,只要用心用腦,我們好好地集中起來,要幫助人的機會就大了。」
 
日前馬來西亞水患,當地慈濟人立即投入付出,配合政府一起賑災和打掃,讓許多災區鄉親的生活迅速恢復,上人讚歎這就是慈濟在造福人間。
 
「各位菩薩,我們的愛的能量不要輕視,把握時間,這都是時間成就,沒有過去五十六年,現在也沒有在國際間,慈濟在做政府趕快來配合,或者是政府請求慈濟出來,這都是為當地社會付出。所以說感恩的事真多,菩薩們不管他在哪裡發揮救人、幫助人,我們雖然在臺灣,其實我們慈濟是自己如同身受。慈濟在任何一個國家,就像我們自己在那個地方在救人一樣,所以與有榮焉,但是,不是驕傲,我們要歡喜,歡喜也是法喜,因為這就是佛陀的精神。」
 
上人勉勵大眾,用這樣造福人間的精神為苦難眾生付出,把握一大事因緣,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會合起來,走入人間菩薩道。
 
「我們鋪的道路都已經鋪得平坦了,名稱鞏固了,所以可以適用在全球。總是呢,我們要時常培養這一分在內心,很細思,而且我們要好好地知道、評估人生命的價值,這都是生命的價值。有價值的人生叫做菩薩,菩薩叫做『覺有情』,大家要更清楚、更用心,時時要多用心,感恩!」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