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阮義忠鏡頭下的希望工程

童顏無憂
上下學像遠足
希望加倍
種得最慢長得最好
卡里瑪蹺
讓希望曝光
恨變成愛
幸或者不幸
從倒下去的地方站起來
林蔭下的畢業典禮
把根扎在爽文

 

相關網站連結

卷一慈濟志工關懷行
卷二慈濟志工關懷行
卷三心靈悸動篇
卷四百年記憶篇
‧卷五校園記事篇

慈濟921賑災專案

 

線條
線條
序論 上人開示 校園記事 鏡頭下的希望工程 心靈點滴 回首頁

 

《阮義忠鏡頭下的希望工程》

童顏無憂
◎撰文/楊倩蓉

地震後趕赴災區,
看到曾經拍攝過的村落成為殘垣破瓦、
大地零亂不堪時,
阮義忠一度失望而返,
再也不想拿相機拍台灣了;
直到看見孩子們
在困境中學習的驚人韌性,
阮義忠決定要用鏡頭抓住希望……

這些學童在困境中展現的驚人韌性,讓阮義忠嘖嘖歎服:「孩子就是有辦法把事情當作遊戲看,如果每個人成長到最後仍能保有孩子這樣的特質,世界就不一樣了。」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人文攝影家阮義忠接受慈濟大愛電視台邀約,與工作人員深入中部災區走訪慈濟「希望工程」援建的學校,用鏡頭記錄學童的生活點滴與在困境中的成長。

這是九二一大地震後,阮義忠第二次走訪災區。

災後即趕到中部的阮義忠,看到拍攝過的村落成為殘垣破瓦、大地零亂不堪時,一度失望而返,再也不想拿相機拍台灣了;沒想到一趟希望工程之旅,卻讓他在孩子們身上重新找回了希望。

▍心中山河變了樣

二十五年前開始走遍台灣各鄉鎮,阮義忠記錄台灣社會的點滴變化,努力把即將失落的傳統社會,保存在一張張定格的影像中,獲得廣大的回響……卻不得不承認近年來已不太想拍台灣了。

或許就像阮義忠不喜歡別人稱他為「本土攝影家」,他認為「本土」的意義在台灣已走了樣,「因為太強調本土,大家變得心胸愈來愈窄,只會激起意識型態與族群的對立。」

阮義忠原本預定民國八十八年十月四日舉行「告別二十世紀」攝影展,不料展出前半個月,九二一地震震壞了他部分作品,也將他鏡頭下中部的好山好水震得走了樣。

於是,攝影展成了義賣會。阮義忠將作品義賣所得全數捐給震災中的孤兒後,坐上四輪傳動車來到了災區。山河變色是預料中的事,他期待看到重生與癒合,可是所見盡是一棟棟毀損的建物毫無章法地堆砌在殘寂的街道上,他悲觀地想:重建是很難了。

回台北不久,就接獲大愛台邀請,以文化工作者的觀點為慈濟「希望工程」作紀錄。阮義忠猶疑了,以他那時對台灣環境失望的心境,自覺實在不適合擔任這樣的角色。

聽聞他的心情,大愛台總監姚仁祿說:「不只是台灣,全世界都在瓦解中;若我們能出一些力,讓它崩塌得慢一點也好!」阮義忠感動地說:「好吧。我試試看!去尋找一些希望吧!哪怕是一點點也好。」

▍看見驚人韌性

「一出發就感覺來對了,因為小孩子最容易讓人感到希望。」阮義忠興奮地說。

學校倒了、教室沒了,課還是照上。阮義忠踏進台中縣大里市塗城國小時,學童們正在帳棚裏考試。

「你這次考得怎樣?」阮義忠問圍在他身旁一大群天真活潑的孩子。
「成績不錯!」一位學生大聲說道。
「為什麼?」
「因為同學變少了!」孩子開心地說。

每所受災學校的孩童正以不同方式來承受地震的打擊,他們忙著換新環境,也許是到鄰近學區寄讀,或先在帳棚上課,再搬進簡易教室繼續念書。阮義忠提著相機穿梭在各個學校裏捕捉畫面,他在鏡頭裏看到師生努力在震亂的環境中維持舊秩序。

石岡國小舉行一場親子聯誼會,邀請家長與學生共同走出震災的陰影;新社國小五年乙班的師生,用燈籠妝點簡易教室;五福國小的南胡班,在帆布搭建的校長室,堅持不中斷地練習……

這些學童在困境中展現的驚人韌性,讓阮義忠嘖嘖歎服:「孩子就是有辦法把事情當作遊戲看,如果每個人成長到最後仍能保有孩子這樣的特質,世界就不一樣了。」當然,他也看到令人心酸的一面。

「記得在霧峰國小,因為聖誕節到了,大家都在寫祈福卡,有個小女孩遲遲沒動筆,我問她:『妳有什麼願望呢?』小女孩告訴我:『希望地震趕快過去。』我說:『地震不是過去很久了嗎?』她搖搖頭說:『一直在震啊!』」

阮義忠開始體會到為什麼慈濟的校園重建叫作「希望工程」。「因為不僅要幫助受災孩童度過眼前難關,還要讓他們的未來充滿希望!」

他慶幸自己接下這個當初覺得不適合的任務。

▍按下希望快門

結束了一個多月的拍攝工作,阮義忠工作室的辦公桌上已整理好三大本災區學童生活記實,他忙碌地指著身後一排置物箱說:「這只是一小部分,我拍了好多相片,等到校園重建完成、學生入新校的那天,我還要再去拍!」

對阮義忠來說,拍攝工作雖然告一段落,但這卻只是開始——他希望在按下快門之後,他的感動也能成為其他人的感動,讓更多人暸解希望工程與重建的意義。

阮義忠也開始著手寫下走訪災區學校的感想點滴,寫到因校舍傾毀,只好借用鄰近學校上課的學生,一群人放學後在老師的帶領下,如何披上塑膠雨衣,在寒冷的冬季笑嘻嘻地緩步走下山去……洋洋灑灑五十多頁,準備傳真到報社去發表。

一趟實地拍攝走訪下來,阮義忠才發現:重建學校的經費遠超過慈濟所能負荷;也因走訪過這些學校,他更深刻體會到慈濟援建多所受災學校的堅持。

「我現在唯一能幫忙慈濟的,就是把所見所聞發表出來讓更多人知道。」他說。

桌上一疊整齊的稿紙密密麻麻,滿是手寫的黑色筆跡,看得見阮義忠的感動與用心。

「在埔里的時候,有一位老師親口對我說,他們太感動慈濟在震災中的付出,尤其第二天就喝到熱騰騰的粥,全校老師都主動加入慈濟志工行列。」

阮義忠略顯激動地揮舞著手說:「這些老師的身上已經播下慈濟精神的種子了,他們帶的學生以後當然會不一樣;也許今天、明天看不到希望,但二十年後這些孩童就是社會的中堅分子,當他們對社會有影響力的時候,就是這些種子開花結果的時候了。」

在鏡頭下,阮義忠找到了希望的種子。


▲人文攝影家阮義忠接受慈濟大愛電視台邀約,與工作人員深入中部災區走訪慈濟「希望工程」援建的學校,用鏡頭記錄學童的生活點滴與在困境中的成長。

回頁首

慈濟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