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二一地震重創後,「真誠的傾聽,全程的陪伴」是志工協助災區民眾安心的原則。然而災區處處可聞的悲情故事、今非昔比的家園景象,無論是災民或是志工,常常在不經意間被撩撥起、觸動著……如何有效自助助人,聽聽專家如何說……
【如何陪伴】如何陪伴他人走出喪親之痛? |
悲傷輔導需要經驗、敏感與同理心,一般來說,有三類人可從事:專業人員、受過訓練的義工、已復原的家屬。諮商心理師李開敏:「陪伴不是接過對方的痛背在自己身上,而是伸出自己的手,讓喪慟的家屬知道:有人同行。」>>> 詳閱內容 |
【悲傷輔導的引導方法】 |
悲傷輔導需要相當大的專業人力,配合社區特性,並結合地方及志工資源,提供個別、團體或家庭的諮商,以協助社區走向復原;李開敏講師介紹七種引導方法:喚起現實感、易位法、儀式轉移、創作發揮、放鬆練習、轉念法、幽默法。>>> 詳閱內容 |
【災後心理五歷程】 |
心理上休克→反射性立即反應→引發對未來的期待→協助釐清→持續性心理狀態等災後心理五歷程。協助者如果熟悉各種心理歷程,在災區敏銳判斷出對方處在何種狀態,就可以事半功倍協助更多人;如果對方受創過深,長期無法走出來,可轉介專門的輔導單位,尋求專業協助。>>> 詳閱內容 |
【面對哀傷與創傷】 |
一般人在遭到人力不可抗拒的天災人禍後,除了造成身體傷害外,還會產生哀傷及所謂的「急性創傷後壓力反應」,如想法、情感、行為。幫助哀傷中的人需注意:可以說的話、不該說的話、可以幫忙做的事、不該做的事。>>> 詳閱內容 |
【調適壓力】 |
救災人員如何自我調適?心理學家魯中興說,不要單獨工作、多作舒緩、支持、怡情的活動,以減少替代性創傷;也鼓勵工作人員與家庭、朋友及其他救難者建立連結,經由個人成長持續了解自己,找出心靈路徑。心理系吳英彰教授:「情緒的表露並非懦弱,將自己的感覺適時表露出來,不論哭泣、吶喊、傾訴、文字記錄……都可以,先將自己的壓力釋出,才有更大的能量與空間去幫助別人。」>>> 詳閱內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