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講座:捷安特父女 夢想的「騎」點

2010-12-14   | 大愛之友
曾經得過胃癌、高血壓、呼吸中止症的捷安特董事長—劉清標,73歲時發願騎車環島一週,當時雖很多人反對,但因運動,漸而做到節能減碳,身心健康且讓自我身心靈更開朗、並願意學習更多的事。(地點:靜思書軒關渡人文店,日期:2010/7/17)
【靜思書軒心靈講座】劉金標以七十三歲高齡實現騎單車環台的夢想──他奮力地踩上腳踏板,讓夢想飛馳,並帶動自行車運動風潮,把健康、熱情、環保生活傳遞給所有的朋友。他相信,永不放棄的人一旦設定目標就能做到。
劉金標的女兒劉麗珠,全力投入自行車運動,並與父親開啟節能減碳、綠能運輸的新紀元;有了一個夢想之後,又啟發了另一個夢想,是一個夢想的騎士。

劉金標、劉麗珠父女VS殷正洋、李文瑗
Q:傲視全球的捷安特公司,創立三十九年來,可說是蓽路藍縷,卻也打造了台灣的自行車王國。請董事長標哥談談當初為何會自創品牌?

劉金標:因為騎自行車,大家現在都叫我『標哥』,讓我覺得和年輕人的距離縮短了,滿溫馨也滿感謝的。

自行車是一個既小又傳統的行業。在經營過程中,我們有很多階段性與實質性的調整,包括公司的定位及策略,都要與時俱進地調整,創新經營,以因應外面的競爭環境。當我們突破一件艱難的計畫後,往往又發現有更大的舞台,要我們繼續挑戰;這就像爬坡一般,到達高處才能看到更遠的商機。

巨大集團開始是從事粗廉的OEM代工。我們花了很多心血,終於找到好的客戶,並跟隨客戶一起努力成長。經過八年的配合,客戶竟然轉身投資其他公司,讓我領悟到天底下沒有永遠的客戶。我們公司的規模當時也相當大了,一時之間擔心找不到訂單;於是緊急開會,成立危機處理小組。

經過研討後認為,既然公司要永續經營,就必須走自創品牌這一條艱難的路,得全球化經營。決定後,第一個階段,我們在全球先進國家展開布點,包括行銷通路及據點。終於克服了很多困難,也日漸看到了成果。

然而,問題來了: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我們的同業或協力廠商都到中國大陸投資了;我不願意放棄台灣有利的經營條件,因為台灣人才很多。於是,我號召志同道合的協力廠商與競爭對手,彼此結盟約定,努力讓台灣的自行車工業轉型。經過六年的努力,我們運作的效率很好,出口單價不但倍增,量也一直增加。台灣的自行車地位目前可說是領導世界流行,還找不到競爭對手。

後來,產業強大起來後,發現台灣並沒有市場,因當時騎自行車的人非常少;於是,我們透過成立的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以身作則。所以,我以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負責人的身分釋放熱情,親自騎自行車環台,之後還到京滬、荷蘭。我有不服輸的個性,也希望能影響或感動其他人一起來騎自行車。

騎自行車的人以前僅止於愛好自行車的車友而已;現在不是,社會菁英、意見領袖及官員都有;最難能可貴的,是由男生擴及到女生。以前,女生怕太陽晒,女性的自行車市場很難開發;現在不同了,女性騎車的人愈越來越多,並且連男朋友或老公、小孩也跟著騎了,我女兒也是其中一個。

Q:標哥贊助電影《練習曲》,因電影裡的一句話而決定環台。然而,當時標哥七十三歲,身體情況不是很好,萬一有意外怎麼辦?請分享您當時的心路歷程。

劉金標:《練習曲》中有一句話:「想做的事情,今天不做,以後大概就不會做了。」其實,我從事自行車業早就希望有一天能騎自行車環台,只是一直停留在想法,沒有跨出第一步。當我看完《練習曲》後覺得,那句話莫非是在指責我?仔細想想,我已經七十三歲了,如果再不騎,還有什麼時間可以去實現呢?

永遠自我桃戰自己的極限的標哥說: 『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就不會做了。』
於是,我決定要好好籌備一番,便請幕僚趕快規畫。可是,消息一傳開,公司和家裡沒有人贊成,因為我身體毛病很多:十四年前患了胃癌,胃割除三分之二;還有呼吸中止症、高血壓、血栓靜脈炎、脊椎疼痛等,老人有的毛病我大概都少不了。

他們都說,那是年輕人的玩意,我已是七十三歲的老翁了,萬一跌倒了怎麼辦?萬一……都是負面的意見,讓我也有一些猶豫了。不過,既然我已經決定了,就沒有人能改變我,我非常堅持要環台。

從決定環台的那一天開始,我就調整心態,往正面思考:騎自行車可以邊騎邊玩;肚子餓了,可以到處吃小吃,還可以欣賞風景;到花蓮有原住民文化,也可好好欣賞東部翠綠山巒、蔚藍海岸……愈想愈興奮。出發前一天晚上,我就像小學生要去遠足一般睡不著覺呢!

出發時,有幾位同事和車友陪我騎;騎完後,突然感覺體能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差。從那一刻開始,我的心態完全改變了,心靈變得更開朗、更有自信了,也更願意學習與挑戰新事物。我也看到社會對我這個老翁的鼓勵和掌聲,與社會就開始有了互動,這讓我停不下來了。
我現在的健康比五年前更好了。我每天從家裡騎自行車到公司上班,不敢中斷,因為這是健康的儲蓄;只要繼續騎,健康會一直維持。

Q: Vicky(劉麗珠)本來在美國工作,為何回台灣幫父親呢?請妳談談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的理念是什麼?

劉麗珠:我從小和父親的感情就很好,也因此無法一起共事,因為我無法接受在辦公室裡稱他總經理、董事長,回家後卻變成爸爸。直到2007年,當他發現我在美國從事的都是非營利組織的工作,他便說我應該回來幫他了。

我掙扎了很久,結果是一件事情讓我下了決心──當他對我說他要去環台時,他的眼睛在發亮,我從來沒有看過他的眼睛這麼亮過。於是,我打包行李,快速把房子賣掉,跑回台灣;美國的朋友都說,我像逃難一樣,突然就不見了。

我喜歡非營利組織的工作,喜歡朝著理念努力,去影響別人。我看到爸爸當時是孤軍奮戰,要經營事業,又要用熱情騎自行車去影響別人,這是辛苦且推動效果很慢的。

回來台灣後,我大概花了一年調整、適應,瞭解台灣的狀況;也儘量跟隨他的腳步、他的想法,就像一個齒輪動之後,會去帶動另外一個齒輪,再帶動另外一個齒輪一般。然而,當要帶動更大的齒輪時,該用什麼方式或鍊條帶動呢?除了個人,社會大眾與政府應該做些什麼呢?在這當中,我們基金會扮演的角色,就是推動董事長的想法,扮演溝通、執行的角色。

Q: 請問Vicky,父親環台後有什麼樣的改變?

珠:我們都看到他環台後的改變。像他的祕書就說,奇怪,董事長怎麼走路愈來愈快、講話的聲音愈來愈大,中氣十足,開會時往往是聲音最宏亮的那位。他一天可以連開兩、三個會議,到了傍晚精神還是很好,但其他人都快累昏了。接近董事長的人都看到他的改變;我想,騎車環島是一個關鍵。當你能完成夢想時,很像歷經成年禮般,整個人都蛻變了。

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劉麗珠,曾移民美國的她,因父親的事業回台定居。 而看到父親因自我的改變影響他人,獲得身心靈成長,漸漸改善生活品質。
在環台前,他有坐骨神經痛,痛到我媽媽每天都得幫他按摩。開家庭會議時,他垂著一張臉說:「我一定要去騎!」我媽媽和姑媽都反對。我對我媽說,其實他的身體,他自己最清楚;我爸也說:「我可以撐過去的,我可以騎完全程!」沒辦法,家人就讓他去了,我們只能把後勤的準備工作做好。

他環島時,後面其實有後勤支援,就是要確保他有任何狀況時,隨時有人stand by,有電動車備用。他認為,如果半路停下來,就表示自己的能力就是如此而已,所以一定要堅持下去。不過,代價是回來後痛到他半年不能騎車。但恢復期過後,愈騎愈猛;去荷蘭長征騎車時,大家都在後面追他呢!

Q: 環台之後,標哥又騎到大陸去了,請您分享到大陸騎自行車的心得。

劉金標:自行車既環保又節能減碳,也能讓身體健康、心靈開朗;做這件事很有意義,也就愈騎愈有興趣、愈有心得了。

環台後,閒聊時媒體問我下一次的目標是哪裡?我說,如果有機會,應該會選擇從北京騎到上海吧!沒想到,第二天報紙就登出「劉金標決定從北京騎到上海」。於是,我只好積極啟動了另一個夢。

台灣有二十八位車友情義相挺,陪我一起啟動「京騎滬動」。在出發之前,我先行文給海基會,請海基會行文給中國大陸,希望提供交通安全上的協助;因為我擔心,若騎到一半時被公安取締,那不是很糟糕嗎?

到出發前一刻,我們還非常憂心;其實,我們希望只要有一部公安車幫忙開道就行了。沒想到,從北京開始,他們一路封街、開綠燈,還有警車護送。大家猜測,這種待遇究竟能維持多久呢?出乎意料的是,全程一千一百六十八公里,一路都是綠燈。

從北京開始騎時,當地有五十多位車友陪騎,愈騎愈多人加入;進入上海時,已經多到兩千人了,形成龐大的車隊;若沒有封街,根本進不了上海市。這對一個七十五歲的老翁而言,是很大的鼓勵,我非常感恩。

Q: 標哥讓自行車從交通代步跨進休閒運動領域,創造了自行車市場,並結合環保與健康。請您分享其中的過程。

劉金標:以前,大部分的人對自行車或多或少都有某種深厚的情感,因為它幾乎是和我們一起長大的;我們會騎自行車上學、到親朋好友家,甚至買菜或到銀行。只是,社會經濟發展後,大家講究效率、速度,認為自行車是窮人或落伍的人騎的,騎的人就越來越少了。大家的刻板印象是自行車很笨重,騎起來好像在折騰自己似的;逆風爬坡騎不動,還要忍受炎熱的陽光,很辛苦。

其實,在二十多年前,台灣自行車已經跨入休閒運動的領域了,但都是外銷,台灣很少銷售,因為沒有市場,觀念還未啟發。這幾年來,科技發達,業者利用航太工業的複合材料碳纖維來製造,一部自行車重量可以輕於七點二公斤,又重視設計與美觀,可謂結合了科技與藝術而成的產品。

這種自行車速度非常快──以我為例,在平坦的路面最高可飆到三十五公里的速度,一般的平均速度也有二十五公里。騎車時流的汗,還來不及擦乾就已經被風吹乾了,感覺非常好,這就是運動的樂趣。

我們目前已經慢慢放棄製造交通代步用的自行車了,因為無法與大陸低廉的人工成本競爭,只能朝向更創新及高優質的方向努力。目前在休閒運動自行車方面,台灣在全世界找不到競爭對手,可謂是脫胎換骨的轉型成果。

Q: 荷蘭素有「自行車天堂」美稱,標哥也去了荷蘭騎車,請您分享荷蘭之行的心得。

劉金標:由於地球暖化,全世界對於如何減碳節能都非常關注與努力。其實,自行車在減碳新經濟中占有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只有自行車是對地球最有親和力的交通工具,全世界都公認它不會傷害地球、造成汙染。

我花了五天時間以自行車體驗荷蘭。第二天,有五十多位台商及駐荷蘭代表劉先生,很熱心地陪我騎。那天領騎的人,一直專注於GPS的導航,沒想到訊號錯誤,一時之間迷路了;大家繞來繞去,覺得奇怪,不是只有九十五公里的目標,為什麼會騎那麼久?後來抵達目的地時,一看碼錶,竟然騎了一百二十公里,破了我自己的紀錄,劉代表也從沒有騎過那麼遠。
劉代表和我兩人大笑說,以後要突破個人紀錄,迷路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我想,如果要突破自己的實力,太理性可能會受到既有能力的限制。

到荷蘭騎自行車的感受是,空氣非常好,有完整的自行車路網,讓大家能安心騎車。早在十多年前,我就開始推動台灣成為「自行車島」,只是政府政策還未跟上來,業者又沒有執行的權力;但是,自行車島現在已經變成國家重要建設了。在我有生之年,依然會繼續努力、堅持理念。

Q: 荷蘭之行也有官員同去考察,請Vicky談談其中的過程。

劉麗珠:雖然台灣自行車的品質是最好的;但是,在自行車道的硬體設施方面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例如,該在哪裡騎才安全?會不會和其他車種碰撞?

藉由荷蘭行的機會,我們募集資源與資金,邀請包括交通部、鐵路局、公路局、陸政司、地方交通局等總共十二個人一道去荷蘭考察,實地體驗荷蘭的自行車交通系統,以瞭解如何規畫才能讓自行車通行無阻。

在荷蘭,他們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全國自行車的擁有率是每個人平均擁有一點一五輛。對於自行車的載重也不限制;他們認為,踩不動大家就不會載了,只要規定載重的寬度不要超過七十五公分、高度不要超過眼睛,就沒有安全問題了。

事實上,除了民間提供好的軟體外,也要與政府合作硬體設施;希望政府能規畫及建設良好的自行車環境。

Q: 請Vicky談談,爸爸的行事作風及生活態度,對妳有什麼樣的啟發和影響?

劉麗珠:我和爸爸不僅感情好,默契也很好。有時開會時,當我想到什麼,只要瞪他一眼,他便意會地笑一笑表示贊同;我也會聽聽他們開會的內容,想想基金會應該如何做才能達成目標。

其實,從小到大,爸爸換過很多工作,我從來就搞不清楚。大學時,我曾到自行車工廠實習,發現我實在沒有辦法把爸爸當作老闆,還是當爸爸就好。

我想,爸爸影響我最深的就是「注意細節」;他注意細節,做的事情總可以很順利地走下去,不會出狀況。這種注意細節的個性似乎深入我的DNA裡,我們也樂在其中。

我先生往往會說我過度注意細節了,應該讓自己先離開那個情境,再全盤思考大方向;問題是,如果不注意細節,事情往往就無法做好。另外,對於公益事業的投入與熱情、以及一旦決定了就不改變的個性,似乎也都繼承到了。

Q: 請標哥談談如何把自己的熱情,從自己一個點的改變,擴散到整個周遭環境?

劉金標:簡單地說,一個是熱情,另一個則是使命。熱情的力量很大,透過熱情會傳給別人;使命則是我們自己決定的,兩者結合就比較容易找到方向,知道該怎麼做,包括公司的經營及環台。

實際上,我很慶幸公司的經營團隊把事情處理得很好,讓公司得以繼續成長;雖然他們都很年輕,卻有著熱情與使命。所以,若問巨大集團捷安特的致勝強項是什麼,那就是實際體驗騎車、非常瞭解車子的好壞;這也讓我更有餘力地做公益、騎自行車。

現在看到很多人受了影響,開始騎自行車,乃至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少車友可能以前只坐在沙發看電視、晚上到club喝酒、或是打高爾夫球,現在都開始騎自行車,和我一樣上癮了。要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習慣談何容易,他們居然改變了,我對此非常感恩。

以前,我們研發部門開發了新車子,我通常都會試騎看看,然後給研發人員建議。我當時似乎是扮演偉大老師的樣子,騎了一兩圈甚至一兩天後,就告訴他們這裡不好、那個要改。現在歷經過種種的騎車經驗,恍然發現,我以前像在騙吃騙喝般,太果斷了;其實,現在才真正懂車子呀!

我們公司裡現在有自組車友隊,每個星期都有大活動,到處騎、到處玩。我扮演傳教士的角色,將精神傳給他們;他們也扮演起傳教士的角色,再傳給其他車友。希望這樣的力量能一直擴散、延伸出去……

(紀錄整理:大愛之友編輯部 影帶聽打:簡毓嫻 攝影:林以恕)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