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吸之間 為自己爭氣

2012-06-08   | 徐錫滿
潘健成(右)與黃軒(左)遠離故鄉來到臺灣,能有今日的成就,全是因為他們懂得藉著不斷的感動與啟發體會生命本質,讓自己的人生活出價值與色彩。(攝影者:徐錫滿,地點:大愛臺,日期:2012/03/24)
「創業的真正原因就是不小心。」同樣來自馬來西亞、同樣在臺灣求學、同樣在臺灣這塊土地上深耕、同樣也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上發光發熱,潘健成與黃軒兩人如今同臺對談,讓醫學與IC設計擦出智慧的火花。

臺灣是第二故鄉 努力工作為自己爭氣

1993年9月7日,因經濟壓力的關係,潘健成來到臺灣就讀的第一天,就請學長幫忙找工讀機會,而同樣來自馬來西亞的黃軒醫師,家中也因經濟不太好的關係,放棄留學歐美選擇來到臺灣就學和工作。「算一算,臺灣是我第一個故鄉!我來臺灣已經二十四年,而這二十四年來,我只回馬來西亞十次。」黃軒醫師說。

回憶來到臺灣的這段時光,黃軒表示,當時還是學生的他,一聽到母親往生的消息後,連忙趕回馬來西亞,但回到家中母親卻已經出殯,而當他開始醫生的工作後,在父親辭世時,他還是來不及趕回家見父親最後一面。他說:「身為醫生的我,陪過好多的父母親走過生命的最後一程,但卻陪不了自己父母親的最後一刻。」由於父母親已逝,黃軒認為,人只有在失去的時候才會覺得惋惜。

黃軒從醫以來,除了為病患解決病苦外,同時也是在為自己爭口氣。這一路上,他感謝每個人,不論是護理人員還是醫院中的掃地媽媽,因為有他們的付出,才能讓他衣食無缺,更得到無比的幸福。

創業過程艱辛 堅持闖出一片天

談到幸福,不免提及事業上的成就。「在學校演講時,很多學生都認為我很成功,但是我告訴各位,我不覺得我很成功。」潘健成表示,群聯電子今
「能在醫療專業領域上得到突破與肯定,這些都是經過不停的歷練、準備、學習和挫折得來的。」黃軒說。(攝影者:徐錫滿,地點:大愛臺,日期:2012/03/24)
日做得好,是因為之前的事做對、做好,如果現在就開始荒廢、開始好逸惡勞,過了一段時間後,成功將離我們而去,一切事物其實要等到蓋棺論定後,才能真正判斷是否成功。

黃軒頗為好奇,潘健成何以在二十六歲就能夠創業?潘健成回應:「創業的真正原因就是不小心。」十多年前,很多外資在馬來西亞投資輕工業,所以潘健成大學畢業後,本想回到馬來西亞當工程師,有三、四萬元薪水。當學生時,潘健成連生活、吃飯都很拮据,根本沒錢去補習考研究所,但是沒想到學制改變後,成績優異的學生可以直升研究所,加上在讀研究所時,研究的內容又與產業相關,所以潘健成畢業後,就很快地順利創業。

「也有人問我,如果哪一天我不幹會不會再創業?」潘健成認為,很多年輕人覺得創業是個很好玩的過程,但是,創業就像在高速公路開快車一樣,周遭的人會覺得這是種負擔。他表示,創業實在太累,除非不得已,不然不必這麼辛苦,更何況,創業對團隊來說就只是個承諾。

潘健成回想起2000年時,工作不到一年就決定創業,當時他的學長和學弟沒有一個人願意加入,而且很多前輩也不支持,事後才知道,原來他們打賭群聯電子在三個月後就會倒閉。結果,群聯電子不但沒有倒下,反而為潘健成爭了口氣,如今潘健成的創立群聯電子公司,一年內可以創造下318億元的營業額,從此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多累積實務經驗 對的環境發光發熱

潘健成告訴大家,他是被逼著創業,並非剛畢業去創業就會成功,其次也是因為他在學校時已經累積足夠的相關經驗,不然不可能順利創業。此後,黃軒也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例子。黃軒表示,在132位實習生中,大家都選擇到長庚、臺大、榮總等大醫院實習,只有他選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因為他覺得在還沒有當醫師之前,自己必須要有更多的實務經驗,所以黃軒沒有和其他同學在同一間醫院實習,以便得到更多實際操作的臨床經驗。

只有自己做好準備,才有資格提創業或走下一步,黃軒用這樣的態度來精進自己,「能在醫療專業領域上得到突破與肯定,這些都是經過不停的歷練、準備、學習和挫折得來的。」黃軒說。
潘健成告訴大家,他是被逼著創業,並非剛畢業去創業就會成功,其次也是因為他在學校時已經累積足夠的相關經驗,不然不可能順利創業。(攝影者:徐錫滿,地點:大愛臺,日期:2012/03/24)


過去馬來西亞並不承認臺灣的醫師執照,現在反而臺灣的醫生在馬來西亞變得炙手可熱,有朋友對黃軒說:「你回馬來西亞當醫生,薪水比在臺灣多兩、三倍呢!」但黃軒卻認為,等自己學好之後,就會回到馬來西亞鄉間行醫,而潘健成也表示,人才必須要在對的環境下,才會有作用、才能發光發熱!

潘健成提到,過去常聽老一輩的人說,這社會真是一代不如一代,這樣的問題主要是上一代沒有給年輕人嘗試的機會,他指出,就如桌上有一杯熱水,與其警告孩子不要觸碰,不如讓他有機會觸摸,讓他真正瞭解熱水可能造成的傷害。

用心在呼吸間 體會生命精髓

黃軒及潘健成皆對自己的工作與生命充滿熱誠,而一個人如何能在生命和工作中保有熱誠及感動。

對此,黃軒向大家分享一段佛陀與弟子間的對談,佛陀問弟子:「生命有多長?」有些弟子回答:「在數年之間」;有人回答:「在晝夜之間、一頓飯之間」最後有弟子回答:「在呼吸之間」,佛陀含笑地說:「只有認識到生命『在呼吸之間』才能真正體會生命的精髓。」

潘健成與黃軒遠離故鄉來到臺灣,能有今日的成就,全是因為他們懂得在生活中用心、在每一天用心、在每件事用心更在呼與吸之間用心,也藉著不斷的感動與啟發體會生命本質,讓自己的人生活出價值與色彩。

(文:徐錫滿 本文摘自:《大愛之友》77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