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感無常 失雙親悟人生

2015-12-01   | 楊淑玫
張育慈(左)十分認真陪伴兒子成長,親子之間感情甚為親密。(攝影者:王蕙禎,地點:臺南市東區,日期:2015/10/25)
人生無常,一生能有幾次重來的機會?走過病苦的煎熬,接著承受親往生的悲痛,讓張育慈不得不相信因緣果報的力量,也因為知道人生無常,她堅定地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人生,而且經過兩年的慈濟志工見習、培訓,她也正式受證成為慈濟志工,要繼續用堅強的毅力將慈濟的美善傳出去。

無常到來 樂觀正向營挑戰

2008年間,張育慈因懷孕在家安胎,難掩初嚐為人母的喜悅,在偶然的機會下,收看大愛電視臺的《大愛劇場》,更從此愛上這個頻道,因受劇情感動而萌生想要助人的念頭,而她鼓起勇氣撥電話到臺南靜思堂,向接電話的志工表明自己想要繳功德款的意願。

幾天後,慈濟志工許春英便來向張育慈收功德款,當下的她還沒有想要投入慈濟當志工,只是想捐款行善。

2011年9月,張育慈因肚子脹氣、排便不順等問題,被家人送進急診室,得知罹患大腸癌二期,當下她跟先生一起抱頭痛哭,「兒子還那麼小,怎麼辦?」但隨後冷靜思考,為了孩子,張育慈告訴自己一定要堅強,才能克服病魔。

不過人生真的很無常,無奈命運捉弄人,三個月後,張育慈身體上的癌細胞再度轉移至肝臟,半年內動過三次手術,她勇敢積極做化療,堅苦走過抗癌過程,在先生愛的呵護下,以樂觀、正向的態度面對,但也深深體悟到幻化無常的人生。
親身體會過病苦,所以張育慈在平時利用晨間承擔大愛媽媽,走入學校,陪伴孩子成長。(攝影者:楊淑玫,地點:臺南市東區,日期:2015/11/20)

熬過病苦 迷途中有了方向

人總是經過苦難、病痛,才懂得要自我省思,罹癌後的張育慈,原本一顆心總是牽掛著兩歲的兒子陳奕仲,也常常捫心自問:「如果我死了,無法陪伴孩子長大,我到底該留下什麼給他?」

正當張育慈徬徨無助時,證嚴上人的一句開示,讓她從迷惑中找到了方向:「人生無法掌握生命的長度,卻能自我拓寬生命的寬度與厚度。」當下她決定要成為慈濟志工,趁著身體還能付出時,要把握當下做對的事。

從那之後,張育慈常利用晨間時刻,跟著一群大愛媽媽走進校園說故事,從中她學會講故事、演話劇、比手語,與小朋友打成一片;不僅從中開啟智慧,也找到要留給兒子的答案。

「孩子在學習當中,品德教育最重要!不管孩子未來的發展如何、經濟狀況好壞,只要他心存善念、以正向方式待人處事,將來一定會有善的循環。」為了能延續這顆善種子,張育慈把兒子送進慈濟大愛幼兒園就讀。在她用心陪伴下,孩子學會自我要求,生活禮儀懂得愈來愈多。

悔來不及 從中體悟佛法深

對張育慈來說,見習、培訓成為慈濟志工的過程是讓她成長最多的日子,從剛開始學習調伏心境、克服心魔,她不斷地反省、調整步伐,然而當一切都克服了,卻在2015年下半年雙親相繼往生,讓她深受打擊。

在家人的支持與親友的鼓勵之下,張育慈終於如願受證為慈濟委員,也發願要把握生命付出。(攝影者:李一平,地點:臺南靜思堂,日期:2015/11/30)
遠在屏東的雙親,身體狀況一直很不穩定,4月間,母親因胰臟癌入院,三個月後併發肝癌往生了;而患有糖尿病及心律不整的父親,一時無法承受喪偶之悲痛,8月份中風, 9月就撒手人寰,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噩耗,張育慈心如刀割!

「平時若能接近佛法,面對死亡就不會有所恐懼;當時媽媽只會選擇逃避,以致於在離開時,她仍無法放下一切。」張育慈從媽媽身上悟及佛法的重要,心裡萬分難過不捨,但也更明白生命的無常。

經文詮釋 瞭解物質不強求


此次的歲末祝福,張育慈參與九分鐘的入經藏演繹,透過手語詮釋《無量義經.說法品》而了解經文的真實義,走入慈濟之前,她很重視自己物質的享受,只要心裡想什麼就買什麼,不論價錢就直接滿足心中的欲望……

以前的同事、好友蕭葆真一路見證張育慈的改變:「以前她是很重視物質享受的人,經常逛百貨公司、到餐廳吃大餐,現在她變得勤儉多了,也比較注重養生;對物欲的需求降低了,也不像以前那麼奢侈浪費。」

蕭葆真不僅是張育慈的好友更是生命的貴人,經常在募後幫她做勸募的工作;當父母往生時,給予她心靈上最真誠的撫慰,看到張育慈堅毅地走過生命考驗,並如願成為慈濟委員,蕭葆真也十分歡喜。

盼望的一刻終於來臨,穿上「柔和忍辱衣」的張育慈氣質非凡,正式成為上人的弟子,她心中的喜悅溢於言表,她將這愛的感受化作感恩家人和團隊的護持,願以「如履薄冰、戒慎虔誠」的心來承擔使命,繼續把握生命付出。期許自己不只當一位傳法者,更是一位說法者,將慈濟的美善傳揚出去。【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楊淑玫 臺南報導 2015/11/30)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