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大麵姑 刀子嘴豆腐心

2015-11-13   | 徐淑慧 林秀淑
四十多年的楊月英(左),體力不如年輕人,卻總是「不服輸」。就連臺中港搬大米,都看得到她一馬當先的身影。(圖片由陳麗敏提供)
分不清楚絲瓜與苦瓜哪個要削皮?對家事沒有概念的楊月英,總會讓職工們吃在嘴裡,充滿疑惑。後來才知道,原來楊月英不只分不清瓜類應該如何料理,她也不會煮飯,只是不忍心慈濟臺中分會職工外出用餐不便。於是,每餐都煮出一大鍋麵條的楊月英,「大麵姑」的外號,不脛而走……

11月7日上午,臺中慈濟醫院的助念堂裡傳來佛號聲,除了會員與慈濟志工陪伴著楊月英,還有專程前來送行的兒媳一家人。

逐漸退化的身體,讓晚年的楊月英住進了臺中慈院的護理之家,身安了,但心裡更殷切盼望,與前夫所生的兩個兒子,都能夠來探望她。只可惜這樣的願望,直到楊月英往生,舉辦告別式的當天,才等到兒媳與孫子都來到靈前,送她走完人生。

懺悔過去 滄桑中帶著坎坷

1933年生的楊月英,三歲就被養父收養,在吸毒的家庭中,她耳濡目染,從小養成抽菸、喝酒與賭博的惡習;由養父做主的婚姻,婚後育有二子,但因先生販毒、吸毒,加上養父坐牢期間,常要她將毒品藏好帶進監所給他吸食,她不想繼續在黑暗日子裡沈淪,於是獨自離開臺北,到豐原工作。

楊月英離開不堪的家,看似得到解脫,但兒子們怨她沒有盡到母親的責任,不願與她相認的打擊,讓她再度藉著喝酒、賭博麻醉自己,直到認識了證嚴上人的俗家母親王沈月桂,才有機會到靜思精舍走訪,當第二次返回靜思精舍,就從上人手中接過勸募本開始勸募,人生才有了不一樣的轉變。

四十多年前,只要有心為慈濟募款,就相當於受證了,與楊月英交情頗深的慈濟志工張碧珠回憶道,習氣未脫的楊月英,去案家訪視時,屢屢被提醒,卻總是不知道自己出了什麼問題,她習慣把頭髮吹出高角度,短裙加上高跟鞋,就這樣跟著一身素淨衣服的委員們,前往訪視。
在慈濟找到依歸的楊月英,三百多戶會員,遍及豐原、后里、潭子,她總是騎著腳踏車,一戶一戶收。(圖片由陳麗敏提供)


「她一坐下,就用一隻手托著下巴,翹起腳來;我推她一下,原本翹左腳,會改成翹右腳,她不知道我為什麼推她,乾脆不理我。」張碧珠細細憶著當年的景象。

一次一次看過個案後,楊月英雖然是開玩笑的語氣,但其實是懷著懺悔的心,對自己喝酒、賭博的過去懺悔,也因為走過坎坷,見過大風大浪,她總是用開闊的心面對事情,很少掉眼淚,「掉眼淚是思念孩子們。」張碧珠邊說著,盡是不捨。

自我堅持 陪伴關懷最貼心


在沒有「慈濟十戒」規範志工身行的當時,一條一條的規矩,楊月英雖然嘴上抱怨,還是強迫自己,改掉壞習慣,展現慈濟委員的威儀。

在慈濟找到依歸的楊月英,對自己有一套嚴格的標準,尤其是要向會員收的功德款,她一定會在每月10日前繳交,三百多戶會員,遍及豐原、后里、潭子,她總是騎著腳踏車,一戶一戶收,無論在哪裡,她都是騎著腳踏車去,即使磨破了皮,她還是堅持自己的會員要自己收、親自關懷。

楊月英的用心,讓臺中分會財務組職工們印象深刻。陳麗淨說起楊月英,對她的用心佩服不已,楊月英每次到分會前,會先到市場買好麵條,再沿路走到民權路的分會,讓這些職員,午餐有了著落。

「當時的分會沒有香積志工,要用餐很不方便,師姑怕我們太餓,只要到分會,就會煮麵條給我們吃。」陳麗淨接著說,「她都坐火車從潭子過來,到建國市場買好麵之後,就一個人拎著大包小包來為我們做午餐。後來退休後更是天天報到,幫我們核帳、撕便條。」

往返六公里的距離,楊月英甘之如飴,對家事沒有概念的她,分不清楚絲瓜與苦瓜哪個要削皮,總會讓職工們吃在嘴裡,充滿疑惑。後來才知道,原來楊月英不只分不清瓜類應該如何料理,她也不會煮飯,於是,每餐都煮出一大鍋麵條的楊月英,「大麵姑」的外號,不脛而走。

總衝第一 放下身段學柔順

外表強悍,內心柔軟,是楊月英給人的印象,與齊修義結婚後,一個只會說國語,一個勉強說出臺灣國語,從剛開始的大眼瞪小眼,到後來越來越有默契,夫妻關係漸入佳境;懷念老家的齊修義,每天下午四點,都要對著僅有的兩張父母親照片祭拜,剛開始楊月英總是不當一回事,繼續當她的快樂志工。

齊修義與楊月英(前排左右)膝下並無子嗣。年邁的夫妻,因為慈濟的法親因緣,住進親安居之後,志工用愛接力關懷。(圖片由陳麗敏提供)
天在分會,楊月英趕著要離開,職工們好奇地問她,「妳又不用回家煮飯,那麼急做什麼?」楊月英立刻回應道:「回家當好太太啦。」因為她想到做慈濟要想長久,就要學會「順」,於是她放下身段,想要讓自己善盡人妻責任。

募款四十多年的楊月英,雖然體力不如年輕人,卻總是「不服輸」,舉凡街頭勸募、骨髓幹細胞捐贈宣導、醫院志工,到臺中港搬大米,都看得到她一馬當先的身影。有人問她會不會累?她總是回答:「有力氣就做,做到無法呼吸,佛祖自然會來帶你;若佛祖沒空來,咱慈濟法親也會好好送你。人生沒什麼好怕的,做就對了!」

法親之愛 無血親的一家人

隨著年紀漸長,身體越不聽使喚,晚年的楊月英,開始由志工們輪流陪她收功德款,直到四年前,夫妻兩人開始頻繁地進出醫院。

在臺中慈濟醫院護理之家,齊修義與楊月英膝下並無子嗣,年邁的夫妻,因為慈濟的法親因緣,住進輕安居之後,志工接力關懷與送餐,尤其是陳麗敏與馬俊敏夫妻,更將他們當作家中長輩般的照顧。

在齊修義心中,早就認定要認馬俊敏為乾兒子,而陳麗敏則說:「對佛法瞭解越深,就越不忍心看到兩位老人家年邁體衰,沒有人在身旁照顧。」

11月3日下午,楊月英往生,陳麗敏與馬俊敏更以晚輩的身份,除了扛起辦理後事的責任,更是不斷地聯絡楊月英的兒子,希望居中牽線,讓母子的緣分能夠善了,圓滿楊月英的心願。

11月7日上午,臺中慈濟醫院的助念堂裡傳來佛號聲,除了會員與慈濟志工陪伴著楊月英,還有專程前來送行的兒媳一家人。「當我為你,送行的這一刻,親友的哀傷,詠成驪歌,聲聲呼喚,句句都是祝福 ……」追思會播放著〈往生的祝福〉,笑得燦爛的照片,更讓志工們懷念這位刀子嘴、豆腐心的大麵姑,祝福她隨緣自在,換一個身體回到慈濟的大家庭。【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徐淑慧、林秀淑 臺中報導 2015/11/0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