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芬 從廚娘變剪輯師

2013-05-10   | 洪素養
林春芬師姊(右)與楊滿師姊分享電子書的功用。(攝影者:林津里,日期: 2012/03/01)
「來喔!來買菜,看麥呀(臺語:看一下),要買什麼?」

清晨,臺中烏日市場裡喧鬧叫賣聲此起彼落,菜販林海永夫妻兩人熱情招呼著客人買菜,一旁跟前跟後的小女孩林春芬是爸媽的好幫手,自小學三年級起,只要是休假日,總會在市場幫父母做生意,學著和大人一樣招呼客人地說:「阿桑!菜色很多喔!妳今天要買什麼?我幫妳拿!」

林春芬是家中唯一的女兒,從小體弱多病,是診所的常客,因為乖巧懂事,倍受雙親疼愛,更是林爸爸的心肝寶貝。家中常會聽到父女兩人的歌聲,而且,林爸爸總喜歡三不五時地牽著小女兒的小手,一起散步到離家不遠的戲院看電影去。

她是看電影長大的孩子,《梁山伯與祝英台》感人的情節,一直深深烙印在林春芬腦海裡;「電影」陪著她走過無數歲月,她小小心靈中,對電影隱藏著許多的憧憬。

婚後流連鍋鏟間 月刊啟因緣

婚後,生活重心只是在拖把與鍋鏟之間的家庭主婦林春芬,流連廚房佔據了她最多的時間。

她形容自己在廚房煮飯的時候,就像是上戰場一般。一家六人分為三組,老人組、少年組、素食組,只為迎合眾人口味,三餐、點心幾乎親自動手做。

曾是素食自助餐大廚的她,下廚動作利落,刀工了得,當年她常常在隔壁「食堂」裡溜達,杵在那兒,看著老闆娘切小菜煮羹湯,回去後就如法炮製煮給家人吃。

「顧尪、顧子、顧鼎(臺語:顧丈夫、顧孩子、顧廚房)是我的職責。」這是林春芬常對先生說的口頭禪。林春芬的先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一心也想接引她進佛門。先生曾告訴她:「你年輕時候不學佛,老的時候會很可憐。」

以家庭為重的林春芬,很篤定地回答先生:「人的一生可分為好幾個階段,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我很清楚,現階段我以家庭為重,當我年紀大一點的時候,相信我的人生會是很精彩。」守著家,她心裡明白:「一切都會是好因緣。」

後來,在1997年時,她閱讀《慈濟月刊》,受到證嚴上人的慈悲情懷而感動,所以每一期的月刊都會很深入地去了解。她欣喜找到明師,也更篤定未來的方向,爾後就毅然付諸行動地投入志工行列。
烏日社區仁德發展協會愛灑,林春芬師姊(中)指導新進錄影師兄,如何操作錄影機。(攝影者:施淑敏,日期: 2012/03/27)

從廚娘變剪輯志工

臺灣九二一地震,因籌募上人建校經費,林春芬也積極協助義賣,因而認識烏日地區的慈濟志工,開啟了文宣志工之門。

當時的組長盧翠環向春芬說:「妳卡肖年(年輕),妳來做文宣!」她回組長說:「別開玩笑了!文宣是要拿筆的耶!拿鍋鏟我會,叫我拿筆寫文章,太難了吧!」

從學校畢業已近三十年的家庭主婦,要提筆撰文寫稿,加上又不懂電腦,她猶豫害怕、不知所措的心,從此噩夢連連。

後來她在參與活動時,拿到的靜思語小卡片,竟然常常是「人有無限可能,不要小看自己」,她感到很奇怪,心中對自己的無信心和惶恐,也慢慢煙消雲散,心裡想著:「這莫非是上人的鼓勵?」而勇於承擔文宣任務。

剛開始做文宣,文稿總在夜深人靜時下筆,甚至睡到半夜靈感來了,還跳起來寫,她常自我解嘲地說:「做文宣也瘋狂。」當年作文宣也要為組長開會整理記錄,有時組長帶回來的筆記本,密密麻麻有些無厘頭,林春芬得要用猜謎的,最後總算拼拼湊湊地整合了起來,這也是長期和組長培養出來的默契。

從文宣到後來的「文化三合一」、「人文真善美」時代,對烏日社區來說,是沒人、沒器材,困難重重,適巧劉淑瓊加入團隊,提供了一部家庭用的迷你錄影機,烏日的人文真善美三合一就是從那時候起步。

「我們先求有,才有辦法去求好。」當時臺中分會開始辦錄影、剪輯教育課程,林春芬聽到這樣的鼓勵。

林春芬也很擔心自己什麼都不會,沒想到在課堂上,看到很多都是上了年紀的師兄、師姊,不畏歲數已高,願意克服視力、記性問題而埋頭學習。讓她感嘆不已,激勵自己要加倍努力精進。

有承擔就得有擔當。不會電腦怎麼辦?

對電腦一竅不通的林春芬,面對剪輯軟體英文版的專業術語,跟不上講師課堂上的進度,一邊抄筆記又要牢記運用,又因為不懂電腦硬體設備與剪輯原理,往往會把已經做好的畫面留著,把母帶給刪掉,或者突然電腦莫名其妙當機了,她形容哪簡直是「常常把人搞得人仰馬翻,精神緊繃」的艱難時刻。

回憶當初的困境,她苦笑著調侃自己說:「花很多時間,做很少事的人就是我!」

勤學 為求完美

2003年SARS來襲,文字、照相、錄影三合一團隊跟著組隊進入校園去宣導SARS防範,由於行程密集,短短的一個早上,可能都會有兩場的活動,往往一結束就得各自分工努力,中午為了趕大愛臺截稿的時間,在前往臺中分會文史組送件時,劉淑瓊開車,林春芬就在車上挑相片寫圖說,即時將影帶送至大愛臺。隨後林慧華的文稿則傳真而到。林春芬露出很欣慰的笑容說:「我們當初是先求有,才有辦法去求好,不過那段時間是我們人文真善美最燦爛的時候。」

林春芬與文采豐富、運筆如水的林慧華,並肩作戰,培養十足默契。二人相知相惜,林慧華也常常誇讚林春芬領悟力很高,學什麼像什麼。在她的字典裡沒有「難」這個字,每遇到困難,一定打破砂鍋,也要把它弄清楚。

有一次林慧華坐在林春芬旁,為了剪一段回顧帶一起討論畫面,看到春芬對著畫面不斷來回檢視,即使是細微到讓人看不出有什麼不妥,也會被她眼尖、敏感地挑出,剪輯的畫面都是「過格關」,而不是「過秒關」,專精的態度令她非常佩服。

雖然有時候剪不出片子也會擔心,但林春芬每每想到上人有時候不舒服,步履蹣跚,還要面對四大志業會務,也要為天下蒼生操勞,她都不敢說累,只能跟緊腳步繼續精進學習。

她很感恩幸好有師兄、師姊不耐其煩的教導,在學習道路上才能不孤單,安然走過那段很艱辛的日子。
林春芬師姊(立)陪伴資料組團隊(左)林津里師姊,到大里共修處學習檔案整理。(攝影者:凌榮哲,日期: 2009/03/12)

料理好家務 讓先生安心

「你做慈濟,做得這麼忙,甘修有行?」有時候,先生看到林春芬為了做慈濟,早出晚歸;做醫療志工、參加營隊還得在外過夜,心裡不禁起了質疑?

「當然是修有行。」林春芬肯定的說道:「佛法是生活化的,動中要修靜,上人常教導我們要『心中有佛,行中有法。』做了,才會有體會,雖然還有成長空間,但我自覺已在進步中。」

打從進入慈濟後,春芬總是期許自己,不可因此而影響家人作息,所以謹守家庭「煮婦」的職責,出門前,定會先料理好先生的三餐讓他安心,自己也做得無掛礙。

也因她有那一分不斷學習的精神,在十三年漫長學習之路的歲月裡,從一個原先將重心放在家裡,手拿著鍋鏟的家庭主婦,歷經慈濟人文洗禮,蛻變成一位真、善、美志工,開啟精采的「影視」人生,現在社區一幕幕動人的影片,是林春芬努力勤學、精心的傑作;將過去艱辛學習的歷程,化成有人文的影像,猶像她小時候最喜愛的電影,憧憬的夢已然成真。

(文:洪素養 臺中報導 2013/05/10)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