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梯的階段任務:傳承

2015-07-30   | 賴睿伶 吳碧珠 詩雯
尼泊爾第十梯賑災團的重要目標就是「傳承」,志工們帶著本土志工訪視,向當地管理員了解當地實地災情,希望可以藉此機會栽培出更多慈善志業種子。(照片提供:尼泊爾賑災團)
「與當地志工互動,帶動他們自己來做。」早餐後,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同仁黃晟祐(誠浩)除了說明今日的行程安排,更提醒團員現階段的重要任務就是「傳承」,這是尼泊爾賑災團第十梯次的重要目標。

黃誠浩強調,目前營建部分已由各地來的資深志工陪伴在地志工,「讓他們有自主能力可以蓋一間,我們只在一旁協助指導及幫忙。所以訪視志工由他們自己來承擔,並建立制度訓練寫表格,如何填表格、如何開訪視會議、如何提報及共識會議後該做的會議,和多久要參加一次……等。」

除了營建與訪視,黃誠浩提醒活動組也需要有人規劃陪伴、人醫可以獨立運作、人文真善美拍攝作業也要指導傳承,將路鋪出來,將來無論從臺灣或全球各地來的志工皆有跡可循。

經過黃誠浩的分享,大家各司其所,分為三組─-分訪視、醫療、教育三條路線進行。

資深志工帶動陪伴 本地志工學習訪視

訪視組由慈濟志工梁貴勝領隊,帶領馬來西亞志工李麗華及姚雅美陪伴本地志工桑傑(Sanjay Awal),以及第一次參與翻譯的拉傑斯(Rajesh),前往猴廟、奇翠巴帝、巴塔普(曼索里、立巴利)等帳篷區訪視關懷。桑傑更邀母親珊達麗(Sundari Awal)隨同慈濟人走入災區,學習如何做慈善關懷與家訪。

車子經過顛頗的路來到斯瓦揚布納特寺(猴廟,Swayambhunath),志工進入帳篷區家訪關懷居民目前的生活情況。透過本土志工巴山(Passang Lama)解說,目前該區還住著九十餘戶災民,約六十人已開始工作。巴山提到地震發生後,慈濟曾提供一個月的熱食,之後居民就靠著慈濟給予的物質生活,若物資用完,生活即無著落。除了慈濟,目前沒有其他團體或地方政府提供當區任何援助。

隨後,志工前往奇翠巴蒂(Chuchapati)帳篷區,該區約一千兩百戶、八千多位居民,因為人數眾多,所以志工希望以個案方式處理,只要有個案提報,志工將會做訪視與後續協助評估工作。

放下工作清理家園 求援慈濟抒困境

下午,透過本土志工桑傑(Sanjay Awal)提報,前往巴塔普(Bhaktapur)三個帳篷區關懷。志工首先來到位於尼泊爾巴塔普的旅遊勝地的德卡珀卡里(Tekhapokhari)帳篷區,有七十五戶、三百位居民,地震後慈濟發放一包三十公斤大米及生活包。

居民向志工表示,因地方政府指令必須將已崩塌的住家拆除,以便政府將瓦礫載走,8月1日尚未清除者,必須由居民自付車費。為了省下這一大筆的運輸費,居民只好暫時不工作,在家拆除廢墟。面對生活問題的窘境,當地管理員希望慈濟能再次發放大米及生活包,以抒緩他們的困境。

管理員也提到,當地居民將於9月的第一個星期,舉行一場神牛節(Gai Jatra)的盛大節日,為地震罹難者及祖先祈福,如果堆滿瓦礫的道路不清理,該節日將無法舉行。經志工評估後,為讓居民專心廢墟拆除,建議再次發放三十公斤大米及生活包。
走入嘎如坤達(Garudkundal)帳篷區,慈濟志工向當地災民了解情況,發現當地有幾戶人家需要援助,提供帳篷與床褥。整個帳篷區內,有四戶人家僅以紙皮為牆面,而外在則多鋪蓋一層塑料,非常簡陋且不堅固。(照片提供:尼泊爾賑災團)


下午的第二站,志工來到德卡楚(Tekhacho)帳篷區,負責提供資料的峇萃爾(Badri Awal)因出外工作,由其等候大學成績放榜的女兒米拉(Mira Awal)代為處理。

此帳篷區共有三十一個圓頂簡易屋,其中一間大圓頂簡易屋住了十三戶共有五十位居民。居民曾獲得Manabiya Aartha Nepal這個團體發放一包三十公斤的大米、生活包及毛毯,這裡與德卡珀卡里(Tekhapokhari)帳篷區情況相似,必須於8月1日前將住家廢墟拆除,以便讓地方政府將瓦礫載走,因此也希望慈濟能發放大米三十公斤及生活包。

家訪過程中,其中一戶家庭因廢墟已拆除,所以開始在家裡進行小型工業,供應建築物的雕刻裝飾物,每件成品可售四百(約臺幣兩百元)至五百(約臺幣兩百五十元)盧比,每月約可賺取一萬五千(臺幣七千三百八十七元)至兩萬(臺幣九千八百五十元)盧比不等的收入。看到災區居民漸漸走出困境,能重回日常作息,志工們都非常的歡喜與欣慰。

訪視組最後到尼爾(Nirdesh Shakya)醫師提報的嘎如坤達(Garudkundal)帳篷區,該區有三十八頂帳篷,住著三十九戶、二百三十九位居民。居民反應帳篷區裡曾有毒蛇出沒,雖未有人受傷,但許多人都飽受驚嚇,希望慈濟能提供福慧床,改善帳篷區的生活。

整日的訪視行程,看到來自馬來西亞承擔訪視工作十餘年的慈濟志工李麗華,不但慈善工作經驗豐富,並真誠耐心的協助本土志工從實務中學習與體會。以身作則、以身帶動,這就是最好「傳承」。

教育人文導入 志工教師邀約

「教育是社會的希望」,尼泊爾中長期計畫中除了為學校援建簡易教室、永久教室外,教育人文的傳承也不可缺少。第十梯次團員中,雙胞胎老師朱妍綸、朱妍綾皆在教育界服務逾三十年,也是慈濟高雄教師聯誼會第一梯的培訓老師,除了教學經驗豐富,慈濟教育人文底蘊更是深厚。
教育組一行四人,驅車一一拜訪各校,首先抵達夏拉史瓦堤學校(Shree Saraswoti Lower Secondary School)進行關懷,一群孩子看到慈濟志工朱妍綸師姊很開心圍繞過來。(照片提供:尼泊爾賑災團)


教育組一行四人驅車一一拜訪各校,在車上,承擔教育志業推動的志工張佑平提到,此次拜訪的目地,希望透過介紹慈濟教師聯誼會和靜思語教學,邀約老師們投入志工行列,同時評估將慈濟教育人文教材翻譯成尼泊爾文的可能性。

朱妍綸老師、朱妍綾老師和張佑平期望能夠達到證嚴上人所說,透過教育讓貧民生活改善,以知識的力量改變階級的差別。特別是在人文教育這一環,張佑平分享,當地政府雖然每週有三堂品德教育課程,但著重課堂分享;如何化為行動,是慈濟教師聯誼會推動最好的切入點。

學習慈濟大愛 看見建院初衷


醫療這條路線,志工帶了二十五張福慧床,要和與慈濟有長久友誼的馬達普醫院(Madhyapur Hospital)結緣。院長Ram Krishna Shrestha表示,「非常、非常、非常感恩慈濟,慈濟人的愛已經在馬達普扎根。」

「這將造福很多家屬。」接過福慧床,參與人醫義診多次的Ram Krishna Shrestha院長,輕鬆地使用福慧床,並感性地說,「慈濟造福的不只是醫院,還有地方鄉親。九月,我們將有七位醫師前往臺灣參加慈濟人醫會活動!」
志工帶了二十五張福慧床,要和慈濟有長久友誼的馬達普醫院(Madhyapur Hospital)結緣。接過福慧床,參與人醫會義診多次的Ram Krishna Shrestha院長說:「這將造福很多家屬。」(照片提供:尼泊爾賑災團)


醫院創辦人,也是院長的爸爸Gyan Krishna Shrestha醫師,提到慈濟時一度眼眶泛紅,「我們醫院要向慈濟學習,醫院不是為營利的醫院,而是救人的醫院,因為慈濟,我看到我建立醫院的初衷。」Gyan Krishna Shrestha醫師在場向志工說了一次又一次的感謝、感謝……他表示,現在的馬達普醫院,若知道患者貧困無力支付醫藥費,便會主動予以減免以減輕患者負擔。

互道再見時,Ram Krishna Shrestha院長笑說,除了在醫院,每週會有一天跟著尼爾(Nirdesh Shakya)醫師參加義診,「我們會常常見面!」在尼泊爾,慈濟志工看到了愛。

(文:賴睿伶、吳碧珠、詩雯 尼泊爾報導)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