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療 約旦慈善行記

2017-02-25   | 張晶玫
一年就一次耶誕節,一年也就一次的全家大團圓,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和妻子洪琇美師姊卻決定缺席了,遠在美國的女兒一開始不能理解為什麼爸媽選擇在這麼重要的節日去到大漠荒蕪的約旦?越洋電話的那頭問著:「媽,您可不可以請慈濟改時間?改天再去約旦做義診發放?」聽著老大不小的女兒的嬌嗔,洪琇美輕輕地笑了起來,她安慰女兒:「我們一家人要團聚,有的是機會,但是援助敘利亞難民的事已經不能再等了,錯過這次,可能再也沒有機會了。」

2016.12.14~23 超過五百公斤的藥材無量的愛心

敘利亞烽火連綿五年多,數百萬人被迫逃離家園,擠身在環境惡劣的難民營,悲苦層層疊疊,好多隨著家人逃難的孩子生病了,大人們卻只能眼睜睜地束手無策,慈濟約旦分會執行長陳秋華數次回臺灣奔走求援,他在一場又一場的分享中,感嘆哽咽,憂心忡忡,眼裡眉間全是「來不及挽救」的焦急。

不能再等;不能再觀望,慈濟決定繼2014年首次小型義診之後,在2016年12月24日至31日,在約旦北部啟動兩千人次以上的大規模義診及發放活動,包含內科、外科、牙科、腎臟科、心臟科、腸胃科的醫師、藥師、牙科助理及志工們一行三十五人從臺灣出發,攜帶超過五百公斤的藥品及藥材,飛行含轉機十六個小時抵達約旦安曼,將進入馬夫拉克省難民學校、阿紮來卡難民營第六區、約旦河谷及安曼當地,展開義診及發放工作。

林俊龍執行長便是這次的領隊,他已經七十多歲了,和被慈濟志工䁥稱為林媽媽的妻子,12月23日風塵僕僕地從花蓮趕往桃園靜思堂和大家會合。

一箱又一箱的藥品已經整齊地排放在桃園靜思堂大廳,冬日的北風刮進大廳,帶來一陣陣寒意,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無暇顧及被風吹亂的髮絲,蹲在藥品前逐一清點藥品種類和數量,藥品數量實在太多,他手裡拿著計算機一遍又一遍地算著重量,他想減輕志工們拖運藥品的重量,但更想讓難民們能得到最適切的醫療援助,他明知道藥量只需要看診人次的十分之一,卻遲遲忍不下心刪減部分藥材,他喃喃自語著:「那裡風沙大,六百瓶眼藥水全帶去吧?」林俊龍站在他身旁,很能理解地點點頭說:「帶去吧!」
在桃園靜思堂,臺中慈院簡守信院長 (左起)、人醫會王智民藥師以及臺北慈院肝膽腸 胃科陳建華主任,正在仔細核對藥品醫材的數量。(攝影者:周幸弘 日期:2016/12/23)

不同於藥品的難以取捨,團隊成員則是把自身的行李全部打開,能隨身㩗帶的全都拿出來,將行李箱空出來放公用物品,冷風吹拂下,大家卻滿頭大汗,原本整理好的衣物全部打亂,只希望能幫忙多分擔一些重量……封箱,束緊,稱重,排列,所有義診及發放所需的物品在桃園區訓練有素的志工運送下,轉眼全數上了貨車運往機場。

義診發放團隊也在夜色中啟程,情熱意切地奔赴約旦。雖然這些數百公斤的援助對難民鋪天蓋地的災難而言,只是杯水車薪,但大家仍是拚勁地要在漠地上灑下一滴清水;況且,那遙遠的約旦國度,還有著人力單薄的慈濟志工們,正引頸期盼著來自全球的助緣……。

12月24日凌晨,臺灣團隊以整齊的隊伍登上了飛機。邱國氣師兄從花蓮靜思精舍以電訊傳來證嚴上人的囑咐――「要利益群生,也要平安歸來。」


【飛行十六小時抵達約旦】

2016.12.24 慈心之家植新芽

機場大廳裡,約旦當地的志工們早已等候多時,他們熱情地揮手,臺灣的團員也像見到老朋友一樣緊緊牽著他們的手,大家彼此擁抱,此刻傳來一陣陣聖誕鈴聲,送來濃濃的團聚的味道。「時間」,在這群人身上顯得寶貴。沒有稍事休息,臺灣團隊和約旦當地志工馬上前往收容單親媽媽和孩子的「慈心之家(Sweileh)」,進行首度的新芽獎學金發放,同時也發送生活物資和文具用品。
耶誕夜,慈 心之家的學童特地準備表 演迎接慈濟義診發放團隊, 接著也進行首次新芽獎學 金發放。(攝影者:詹進德 日期:2016/12/24)



2016.12.25 走出沙漠黃泥義診各科齊備

24日晚上,沙漠氣候的約旦竟下起了大雨,陳秋華師兄擔心於馬夫拉克省札塔里難民營外的帳篷散戶區的發放活動會受到影響,因為那是一大片的沙漠地帶,遇到降雨便會形成泥濘的黃土,無論是搭設帳棚或行走都會十分困難。只是這樣的氣候及環境並不會絲毫影響大家的決心和信心,義診發放團還是準時抵達了帳篷散戶區。

慈濟志工在25日上午,在這個荒涼的帳篷散戶區,總計發放了兩百件外套、七十個書包給孩子,也進行四百五十戶的生活物資發放,其中五十戶更是約旦志工從2002年便開始長期關懷的對象,這其中有敘利亞人也有約旦人。

當志工結束上午的發放工作後,準備趕往馬夫拉克省的難民學校――古蘭經與科學研究中心(Quran&HadithScienceCenter)舉辦義診時,卻發生遊覽車深陷在沙漠黃泥裡的事情。因為土質太鬆軟,車子怎麼樣都無法前進,輪子愈陷愈深,大家找來石塊墊在車輪上也無功而返,「我們來推車吧!」林俊龍執行長說,大家一字排開使盡力氣推車,褲管及鞋子都被泥水噴濺,直到物資運送的卡車趕到,接上繩索,遊覽車才順利脫困。此時難民學校的義診已布置完成,依教室分成小兒及內科、外科、牙科、藥局、掛號區及兩處等候區。
準備前往難民學 校義診時,遊覽車深陷泥濘中, 眾人下來使盡力氣推車。(攝影者:詹進德 日期:2016/12/25)

牙科的陣容最是壯觀,五部診療床齊開,廖敬興、賴秋英、李彝邦、夏毅然四位牙醫師及游春美、蘇珊玉、黃鳳嬌、韓立賢、賴麗枝、郭致呈六位牙科助理,全都穿上藍色的隔離衣,一刻也不停地忙碌著,約旦的交換學生也全程駐守擔任翻譯人員,一看藥局,更是忙碌。

隨著時間過去,人潮漸漸散去,教室內原本就微弱的燈光更顯昏暗,牙科傳出消毒器械的聲音,12月25日這天下午總計義診九十八人次,明天在這裡還有半天義診,估計前來的孩童會比今天多。
下午於馬夫拉克省難民學校義診,花蓮慈 院牙科部口腔病理科李彝邦主任(左)為難民孩童看診。 後為美國人醫會廖敬興牙醫師。(攝影者:詹進德 日期:2016/12/25進德 )



2016.12.26 貧瘠的難民營醫療

在臺灣駐約旦大使楊心怡的陪同下,由林俊龍執行長帶隊,慈濟志工團隊參訪了位於難民營內的「札塔里健康中心(JordanHealthAidSociety)」,希望能實地瞭解自聯合國難民署於2014年11月撤離醫療援助之後,難民營裡的醫療情況。

這所健康中心是難民營中頗具規模的小型醫院,每天約有五百人就醫,由於缺乏醫療資源及醫生,健康中心只能提供簡單的身體檢查及藥品,每遇到比較嚴重的病情或需要進行手術的病人,就必須送往約旦北部大城市如伊爾比或安曼省治療,難民的醫療處境十分不便。

和其他單調的診間不同,營養科的門上貼上了許多卡通的圖案,幾乎讓人誤以為是小兒科,營養科的醫生告訴林俊龍:「營養科裡總是治療小孩子,因為難民營裡的孩子普遍營養不良。」
難民營內的健康中心缺乏醫療資源及 醫生,只能提供簡單的身體檢查及藥品,看營養科 多是孩童,因為營養不良。(攝影者:潘翠微 日期:2016/12/26)



援助手術救命孩童重拾健康

離開了札塔里健康中心,踩著下過雨後泥濘的泥土地,穿過狹小的巷弄,兩旁是敘利亞難民開設的小商店,低矮的鐵皮屋淩亂地掛著各式商品,商人或站或蹲,好奇地看著這一群身穿藍衣白褲的外國團體,阿拉伯醫療診所(ArabianMedicalRelief)醫院的負責人艾迪(EidAlemoush)看到陳秋華師兄,馬上上前給了一個大大的擁抱,慈濟約旦分會就是透過阿拉伯醫療診所轉介,為札塔里難民營裡一百多位孩童進行手術治療。
在札塔里難民營的阿拉伯醫療診所裡,接受過慈濟援助手術的孩 子跟著父母前來感恩,雖是手寫的紙張,謝意深濃。(攝影者:張晶玫))

鐵皮屋外隱約聽到一陣陣騷動,一個害羞的小男孩被大人帶進來,男孩手上拿著大人寫的一張謝卡,上面用英文寫著「謝謝慈濟」,門外還湧進了更多的小孩和大人,他們手上也都拿著一張謝卡,原來之前曾經接受慈濟援助手術治療的孩子都被家長們帶來了。

陳秋華看到幾個月前罹患「無肛症」的四個幼小孩子也都來了,每一個都活蹦亂跳的,他激動地紅了眼眶,當初這些孩子無法排便,肚子全都脹得圓鼓鼓的,孩子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父母親四處奔走求醫,得到的往往是被醫院拒絕,或是付不出醫藥費,愁容滿面等著孩子的生命一點一滴的消失,因緣際會下,陳秋華因為前來關懷難民營而認識了敘利亞醫師莫罕那,也才開啟了送這些孩童至大醫院開刀治療的契機。

這些家長抱著自己的孩子,他們有的是無肛症,有的是罹患嚴重足以致命的疝氣,或是會造成日後癌症的隱睪症,都因為慈濟的援助手術而及時挽回一命;孩子早已忘記當時的病苦,陳秋華看到這些父母露出久違的笑容。一位單親媽媽抱著曾經罹患無肛症的女兒,拋開穆斯林婦女的傳統回避習慣,她站攝影機鏡頭前,以開朗快樂的語調感謝慈濟對她一家人的幫忙,現在的她,雖然身在難民營,但她覺得很幸福。

敘利亞籍的莫罕那醫師

這些家長看到當初診斷病情的莫罕那醫師,紛紛請他為自己的孩子再做檢查,每一個手術都很成功,每一個孩童都有十分驚人的復原能力;聽聞消息的其他家長也帶著自己患病的孩子前來,憂心忡忡地希望獲得醫治。簡守信院長一臉嚴肅,他和莫罕那醫師一同為孩子做檢查,看到因為腎臟病而肚子水腫的孩子、罹患血管瘤而痛苦的沉默男孩、剛出生沒幾天卻有嚴重疝氣的男嬰,他的眉頭鎖得更緊,一直站起身告訴陳秋華和林執行長說:「這個一定要盡快送醫。」

短短的一、兩鐘頭,莫罕那和簡守信就檢查了約五十位的病童,其中有二十多人都是需要做手術治療的;因為時間的關係,慈濟團隊不得不要離開阿拉伯醫療診所,莫罕那看到還有很多人引頸盼望,心裡覺得十分難過。

來自敘利亞大馬士革的莫罕那是一位內科醫師,他因為經常走出家門幫助受到戰亂而受傷的民眾,被敘利亞政府軍追殺,四年前他帶著家人逃難到約旦,在札塔里難民營裡看到許多貧窮的婦女和孩童生病了卻無法就醫,自己卻沒有能力幫助他們,他陷入茫然無措,直到認識了陳秋華,開始和慈濟約旦分會展開救治難民營孩童的行動,他很感激慈濟義診發放團的志工們願意在這麼冷的時節,來到遙遠的約旦幫助素昧平生的敘利亞難民。
敘利亞籍的莫罕那醫師參加首場 歲末祝福,說明援助醫療個案。(攝影者:詹進德 日期:2016/12/26))


伊拉克籍的哈菈醫師

就在林俊龍執行長一行人至札塔里難民營參訪時,慈濟也在馬夫拉克省的難民學校進行義診,其中伊拉克籍的小兒科醫師哈菈已經兩天忍著牙痛看診,後來被志工們強制要求到牙科進行治療,才知道她得了急性牙髓炎,還好來自美國的廖進興醫師是牙髓炎專科,馬上為哈菈進行根管治療,減緩她的劇痛。

哈菈醫師一看完牙齒,就又馬上投入小兒科的義診工作,信奉基督教的她個子小小的,講話十分輕柔,很難讓人相信她在二十四歲的時候就開始因為ISIS攻打她居住的城市摩蘇爾而被迫逃離家鄉,開始在伊拉克邊境一間又一間教堂裡尋求庇護,隨著難民政策不斷改變及管制,許多教堂已經無法再進行庇護,哈菈輾轉在2013年來到約旦邊境的一所教堂,遇到了正在教堂發放食物的陳秋華,也改變了她的命運。

哈菈醫師跟著約旦分會的慈濟志工,為顛沛流離的難民義診,也為貧窮困苦的貝都因人發放物資,她很感激慈濟給了她一個可以發揮所長的機會,讓她重新找回自己的價值,也在關懷他人的行動中,重新找回溫柔的力量,「陳秋華先生言出必行,讓我十分敬佩,慈濟從不歧視我的難民身分,讓我十分感動。」哈菈醫師雙眼閃著淚光說著,她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到臺灣見到證嚴上人,她要親口和上人說一聲感恩,而她心中還有一個更深的願望,就是期盼能夠找到在伊拉克戰火中失散的姊妹。

結束了難民學校兩天的義診,慈濟為難民學校四百五十位學生及兩百位家長,舉辦了一場歲末祝福活動,希望能為在動亂中的孩子們帶來希望和快樂。
伊拉克籍的小兒科醫師哈菈,強忍牙髓炎為病童看診。(攝影者:詹進德)



2016.12.27 首次難民營義診空間好因緣

聽說前夜下了一場小雪,白天的氣溫降得極低,張口講話都會呼出一陣白霧,慈濟義診發放團隊在清晨七點出發前往收容三萬八千人的阿紮來卡(Azraq)難民營。

慈濟義診發放團隊以哈山親王提出的通行證進入阿紮來卡難民營第六區,原本預計在聯合國所屬的辦公處所舉辦義診,因為場地空間不夠大,也考量到辦公處所距離難民居住的地方還有兩公里,於是團隊在聯合國辦公人員的介紹下,轉往第六區的醫院商借場地,但又因為場地太小而作罷,此時聯合國辦公室的主管告知第三區還有一處空間可供使用,最終慈濟首次在難民營的義診活動就在第三區由貨櫃屋組成的「婦女與女子中心」舉辦。

原本慈濟只商借一個貨櫃屋做為牙科的場地,但中心一口氣提供了五個貨櫃做為義診的牙科、內外科、小兒科及藥局、廚房、倉庫,中心的工作人員還熱情地將全新的桌椅拆封,讓慈濟志工得以坐下來吃飯,大家都覺得這個場地是最理想的,寬敞、安靜、乾淨。

看診的人潮漸漸聚集,第一站的檢傷分類掛號處忙碌得不可開交,原本只是婦女和孩童前來看病,後來卻來了愈來愈多的男人,礙於回教徒的習俗及傳統,男人和女人是不可以一起排隊的,必須分成兩條動線,中心的管理員馬赫爾(MaherSmeran)在慈濟志工的邀約下,協助進行男性的掛號工作,義診現場小小的騷動馬上就平息下來,也讓志工再次體認到要更用心地尊重不同的文化。
在約旦哈山親王的支持下,首次進入阿紮來卡難民營進行義診與發放。(攝影者:詹進德 日期:2016/12/27)


敘利亞難民缺醫慈濟用心陪伴

四十歲的納塞爾(NaserHalil)因為肚子痛、想吐而來看診,他也帶著平常在吃的藥前來詢問,花蓮慈院感染科鄭順賢醫師雖然聽不懂阿拉伯語,但他的肢體動作及表情十分豐富,納塞爾彷彿能夠看得懂,原本神情緊張的他露出了笑容,好像也忘記自己肚子痛的感覺,突然之間鄭醫師像想到什麼似的,站起身子指著納塞爾做出抓癢的動作,納塞爾也毫不諱言地指著自己的屁股,鄭順賢恍然大悟拍拍額頭說:「原來他有蟯蟲,這個地方環境衛生不好,又習慣用手吃飯……」

「妳說妳全身都發炎是什麼意思?」臺北慈院腸胃科陳建華醫師問著一位由丈夫陪同而來的蒙面女子,她聲音細小得幾乎聽不見,幾番詢問及來來回回翻譯,才知道她下腹痛了四天,陳建華警覺起來,他問她的丈夫:「我可以觸診嗎?」做丈夫的明知道妻子十分不舒服,卻仍是拒絕了,陳建華也只能尊重文化的差異,但仍不免覺得遺憾,內心誠摯地希望這位婦女只是小病小痛,痛過就好了。

臺北慈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主任夏毅然醫師總是不慌不忙、精神抖擻,雖然義診的個案對他而言都是小病,但他依然樂此不疲,他清楚地記得當第一天來到約旦進行物資發放時,敘利亞的小女孩親吻了他的臉頰,讓他感動莫名;雖然他是天主教徒,剛進入慈濟醫院工作時也並不認同慈濟的某些作法,但現在的他很感恩慈濟,是慈濟的一視同仁,讓他擁有了意義非凡的國際賑災經驗;是慈濟的靜思語,讓他修正了自己的壞脾氣,他說:「我會好好地感受在約旦的每一個時刻。」
會講阿拉伯語的哈菈醫師過來講解示範,這時病人才真正學會。(攝影者:詹進德)


親手布施體驗深永不放棄難民

每一科的貨櫃屋前都排了長長的隊伍,來自德國的三十三歲年輕人班哲明一直默默地在牙科幫忙,身為工程師的他只看過一次總務志工裝設診療床,接下來他便可以獨力完成組裝,碰上緊張害怕的病人,他會輕輕地握住他們的手,雖然他不會說阿拉伯話,卻盡一切可能地協助每一個人,牙科醫師們都忍不住稱讚他:「主動又聰明;勤奮有愛心!」

班哲明因為認識約旦慈濟志工吳美珠師姊,在2016年8月首次加入慈濟約旦分會的大米發放工作,隨後當他得知吳美珠也會參與這次義診發放,便特地安排休假,帶了六十公斤募來的冬衣,一同加入這次的援助行動;在他眼中的慈濟志工,每個人都很努力地工作,有些地方很髒,有的時候很冷,但他從來沒有看到過一位慈濟志工在休息,每個人都知道當下自己應該做什麼事情。

親身參與了義診及發放工作,也讓他的生命起了無形的變化,他說:「兩、三年前,我只是從電視上看到戰爭的發生,總覺得離我很遙遠,但現在親眼所見、親手所做,我知道我不能再做一個旁觀者。」雖然他不知道敘利亞的戰爭何時能平息;難民何時可以回家,但他說:「繼續幫助,從不停止。」

原本轉晴的好天氣,在義診快要結束時又刮起寒風,烏雲密布,豆大的雨滴便落了下來,牙科還在為最後兩位病人治療,而藥局的兩位藥師也還在忙碌,今天因為小兒科的病人特別多,很多藥丸都要磨成粉末,他們的雙手根本沒停過,短短的三個小時,慈濟在難民營的首次義診治療了一百七十位患者。
來到阿紮來卡難民營,孩童們在學校的鐵絲 網外張望著義診發放團隊,捨不得離開。(攝影者:周幸弘 地點:2016/12/27)

高雄人醫會葉添浩醫師(中)與從波蘭趕過來的兒子葉昱志,相聚在約旦, 體會見苦知福。(攝影者:周幸弘 日期:2016/12/27)



2016.12.28沒有看過雞蛋的難民孩子

潔白滾圓的帶殼水煮蛋,是約旦義診發放團隊每天早餐必見的食物,每天要出發之前,團員都會刻意帶上兩顆水煮蛋放在口袋裡,遇到瘦小的孩童,就會拿出來送給他們,但是,沒想到這幾天下來,發現拿孩子竟然將拿到的雞蛋直接丟掉,團員十分不解,甚至覺得有些傷心;經過多方的詢問,才知道這群出生在難民營中的孩子,根本沒看過雞蛋,當然不知道這是可以吃的東西。

義診發放團得知丟棄雞蛋的真實原因後,反而在12月28日和所住宿的飯店購買五百顆蛋,並商請飯店的廚房協助蒸熟,這件事被飯店的老闆知道了,他豪爽地告訴慈濟志工:「這五百顆算我捐的,請你們拿去幫助敘利亞的難民。」於是,在冷冽的清晨裡,這五百顆白淨的雞蛋一盒盒地和慈濟義診發放團,進到了阿紮來卡難民營第三區昨日的義診地點「婦女與女子中心」。

志工將雞蛋放在義診中的小兒科診間,只要有人進來看診,就先送上兩顆水煮蛋,小兒科裡幾乎都是媽媽帶著幼童來看病,媽媽們沒想到一進來就會收到這個小小的驚喜,她轉身把怯生生依偎在身旁的孩子拉過來,親手剝去蛋殼後放在孩子小小的手掌心裡,小女孩小口小口地吃著這個陌生的食物,露出可愛的笑容。
小朋友津津有味地吃著 從來沒看過的水煮蛋。(攝影者:潘翠微 日期:2016/12/28)


連電力也援助


由於志工搭乘的遊覽車還沒開始出發就拋錨了,延遲了近兩個小時才抵達義診地點,門口已黑壓壓地聚集了數百位的難民,由約旦當地敘利亞慈善組織人員協助管理秩序,大家快手快腳地布置整理義診現場,火速展開義診。

臺灣並沒有在援助敘利亞難民中缺席,由於難民營裡電力供應困難,一片漆黑的夜晚成了難民營裡婦女的夢魘,人身安全備受威脅,於是臺灣捐贈了五千多具太陽能燈具,讓婦女可以提著走,這個燈具不但可以照明,還能充電,有的難民就表示,搬家的時候什麼都可以不帶,唯有這個太陽能燈不能不帶,因為手機充電要靠它,連理髮刀都要靠它充電。
慈濟義診發放團特別前往拜會哈山親王(前排左三),感恩他的大力護持。(攝影者:周幸弘 日期:2016/12/28)



2016.12.29醫療援助救危命

從12月24日開始便馬不停蹄地進行六場生活物資發放、五場義診及兩場歲末祝福,期間並在26日參訪世界第二大難民營札塔里的兩所小型醫院;而最令團隊掛心的,還是26日在札塔里難民營的阿拉伯醫療診所,經莫罕那醫師評估需進行手術的二十幾位孩童。其中七位嚴重疝氣、隱睪症的孩子,29日這天,在慈濟協助下來到安曼省的亞奇拉醫院(音譯,AkilahHospital)進行手術。

醫院的工作人員幾乎都見過陳秋華師兄,在醫院的長廊上,年輕的內科醫師諾巴尼(MahmoudAlNobani)主動走上前表示想加入慈濟這個慈善團體,他說:「我已經聽聞慈濟援助了很多病童。」他希望能投入義診工作,盡自己的力量幫助敘利亞的難民,諾巴尼醫師留下了手機號碼,臨走前還不斷地說:「有任何義診活動,一定要記得通知我喔!」
慈濟人醫會與約旦當地的牙醫師共同為貝都因人看診。前排左起:臺北慈院夏毅然醫 師、北區人醫會賴秋英醫師、約旦法拉醫師、卡門醫師;後排左起:約旦人醫會負責人阿米德醫師、 拉希德 (Rashid) 醫師以及花蓮慈院李彝邦醫師。(攝影者:詹進德 日期:2016/12/30)



2016.12.30貝都因人的哀愁

貝都因人(Bedouin),一個在沙漠曠野過著游牧生活的阿拉伯民族,養駝、養羊、狩獵,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中古世紀初期,他們佔阿拉伯半島人口的絕大多數;貝都因人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熱情好客、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只是,這個樂天知命的遊牧民族,隨著世界氣候的變化,他們生存的環境年年乾旱,寸草不生,視羊、駝為財產的貝都因人已無法再找到充足的水源和青草遊牧,他們變得愈來愈貧窮,只能蝸居在城市外圍的荒地,被迫成為「貧民」。

約旦慈濟志工長達十七年關懷位於河谷地區死海南端的貝都因人,這一條從安曼到死海南端的路程,約旦慈濟志工走了不下百次;湛藍的死海平靜無波,遠處連綿橫亙的黃土山崖就是以色列的國度,鹽度極高的死海,在陽光的映照下,呈現著像寶石一樣,透明的海水藍、湖水綠,清澈的潮水沖刷著海岸,留下如鐘乳石般的結晶鹽;慈濟義診發放團沿著美麗的海岸線,抵達了黃沙滾滾的貝都因人的聚落。

慈濟借用這個聚落的政府學校,為貝都因貧民舉辦小兒科、內科、外科、中醫科、牙科的義診,也同步進行五百戶生活物資的發放,學校教室雖然空間不大,但十分整潔,一位身着大袍,外加披風,戴著阿拉伯傳統包頭巾的貝都因老人,拄著拐杖安靜地等待發放,他手裡緊緊拿著慈濟的領物券,看到慈濟志工就呵呵地笑開了沒有牙的嘴,志工將他的生活物資放在塑膠提袋裡,看著他的背影慢慢走遠,心裡又是歡喜,也有不捨,一向自給自足的他們,若不是日子太苦,根本不會接受別人給他們物資。

約旦牙醫紛響應

不同於難民營的牙科義診,貝都因貧戶來看牙科的大多數都是小孩子,因此約旦的努爾牙醫師特別在臉書上邀請小兒牙醫參加這次的義活動,法拉(FarahKhraicha)和卡門(KarmenHaffar)兩位小兒牙科醫師得知訊息,而且了解慈濟志工是自己買機票來到約旦舉辦義診,她們兩人就決定更應該要前來參加慈濟為貝都因貧民舉辦的義診活動。

被這次義診團隊戲稱為牙科團長的李彝邦醫師,每天都是活力充沛,他覺得在約旦做義診真的很不容易,尤其是要克服語言的困難,因此他特別感謝這幾天來自大陸的青年翻譯志工,沒有他們,這次的義診就不會如此成功;而且,隨著一場又一場的義診進行,他每天都看到有新的約旦牙醫師投入義診行列,總讓他情感澎湃,他說:「這次約旦的義診,牙科真的遇到好多貴人。」

花蓮慈院李彝邦醫師覺得不論是敘利亞難民或貝都因人,很多牙齒的情況都已拖到十分嚴重,到最後只有拔牙一途,而且有太多人需要接受診治,可是受限於時間及人力,總是不得不設定看診人數,這是他中心最引以遺憾的。不過,想起前幾天在難民營裡,一個小男孩因為接受洗牙及補牙,從原本一口黑牙,到變成一口白牙之後,那充滿自信的大大笑容就讓李彝邦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設立各科小藥局

之前在難民營的義診,藥局都是很吃力,因為拿藥的人太多,今天改變做法,在各科設立小藥局,眼藥膏、藥性貼布等常用的藥品,就會在診間開完處方箋後,由醫生直接給藥,加快了看診的速度,也減輕藥局的負擔。

只是,縱然如此,兩位藥師陳紅燕及王智民還是常常都無法按時去用餐,他們也很感恩師兄、師姊會主動幫他們準備午餐,每天晚上,兩位藥師都還要再次整理明日的用藥,王智民說:「我們就是怕病人等,所以會很急,因為這裡的病人真的很需要這些藥品。」為了這次的義診,處方箋特別設計成表格化,讓醫師勾選方便,藥局為病人包裝也會更快速,王智民說:「能付出自己的時間和專業,解病人的燃眉之急,感覺很歡喜。」


2016.12.31住家成義診處醫者隨病授藥

12月31日這天的午後,慈濟約旦義診發放團就要啟程返回臺灣了,但是團隊還是決定依然如同過去的這七天,清晨即出發趕往約旦分會執行長陳秋華的家,把握離去前的最後三個小時,再為安曼地區的感恩戶進行最後一場義診。「我覺得我實在太殘忍了,都沒能讓大家好好休息。」陳秋華滿心愧疚,但是大家只是拍拍他的肩膀,給了他一個鼓勵的微笑,隨即動手開始將陳秋華的家布置成義診處,陳秋華滿腹的話語哽在喉間,他卻只能強迫自己轉身,默默地擦去眼角的淚水。
在離開約旦前,團隊把握時間進行最後一場義診,陳秋華家中的小客廳,已經聚集了十幾位等待看診的感恩戶。(攝影者:詹進德 日期:2016/12/31)

幾位醫師合力將客廳的大桌子移開,沙發全部往牆邊靠,剛空出了客廳的大空間,牙科的四張診療床隨即進駐,由總務及管線的志工以最快的速度進行組裝,此時簡守信院長和葉添浩醫師將廚房的大桌子搬來,做為牙科繁多器械及藥品的工作桌,當牙醫師及牙科助理穿上水藍色的隔離衣,屬於牙科特有的器具聲音馬上「嘶——嘶——」響起,牙科開始工作了;看了一兩個病人後,夏毅然醫師發現這些貧戶嘴唇發白,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們都沒有吃早餐,夏醫師馬上請志工泡了糖水給病人喝,有時還會強迫病人吃完一根香蕉才可以看診。

其他的醫師也沒閒著,腸胃內科蔡筱筠醫師搬了張小巧的桌子放在臥室前的走道上,做為義診掛號處,她和約旦本地志工慈力師姊默契十足地搭配,這幾天的義診工作,蔡筱筠醫師總是負責掛號,雖然和她的本科專業不太相同,但她總是能在第一關的「前線」把守義診進度,讓「後方」的醫師們能順利看診,當看病的人潮過多,她便會隨時補位,爽朗的笑聲,俐落的聲調,給大家很大的安全感。

開放的廚房成了藥局;安靜的臥房成了小兒科義診處;另一間臥室則成了內科和外科的「合併」義診處,而鋪有地毯的溫暖小客廳則早已聚集了十幾位等待看診的感恩戶,他們是敘利亞人,逃難到約旦來已經三年多了,流離異鄉的困苦日子,約旦的慈濟志工找到他們,將他們擁入懷裡,給溫飽;施醫藥,縱使仍然哀傷無盡,但總有關懷的力量讓他們能夠面對明天。

陳秋華原本認為能提供難民最欠缺的牙科義診,他已經感到心滿意足,但沒想到醫師們二話不說,全部投入看診,專精外科的簡守信協助小兒科;整型外科葉添浩協助內科,其他的人隨時接受感恩戶的諮詢,林俊龍執行長看到這樣的情景,忍不住有感而發地說:「大醫王,隨病授藥啊!」……此時小客廳傳來輕輕地唱歌聲,活潑的黃福全師兄帶著感恩戶的孩童們唱歌比手語,孩子們稚嫩可愛的手語動作,讓原本顯得過於沉默的母親們露出了淺淺的笑容。

法緣相續菩薩道上不寂寞

「我不寂寞,有這麼多法親陪我,我真的不寂寞!」陳秋華看到整層樓都是醫護人員忙碌的身影,看到他們臉龐散發的溫柔,他放下原本愧疚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感動,這幾年,他一肩挑起慈濟約旦分會的責任,許多人都覺得他太辛苦,他卻認為那不是「苦」,而是「難行能行」。當2014年11月聯合國難民署取消了難民的醫療援助;當所有的慈善組織因為戰事耗時而紛紛撤出時,慈濟卻選擇在這個時候,在約旦為敘利亞難民啟動大規模的義診及發放,「我們要把對難民的這分愛,持續不斷地接力下去。」陳秋華默默地在心中發願。

突然間,葉添浩醫師匆忙地快步走進小兒科的診間,出生才四十天的小女嬰馬漾(MarYan)躺在桌子上,嚶嚶地哭著,微弱的哭聲讓每個人聽得揪心,當葉醫師打開小女嬰裹著的包巾和小衣服,赫然看到一個巨大紅腫的廔管,馬漾罹患了無肛症,約旦的醫生替她做了造口,但卻沒有為她找到合適的造口袋,糞便造成了廔管周遭皮膚感染,小小的肚皮幾乎體無完膚,葉醫師專注地為小女嬰換藥,陳建華醫師則和其他醫師討論馬漾的後續治療。

這場在陳秋華家中的小型義診已快接近尾聲,突然有人高喊著:「彝邦醫師,牙科還收不收病人?」「收!」李彝邦篤定地大聲回應,就這樣,牙科義診在其他科別在一旁收拾診間的當下,仍堅持看完每一個病人。

「上人好!」遠在臺灣正在關渡行腳的證嚴上人竟然透過越洋電話,和林俊龍執行長視訊連線,上人聲聲地問著:「大家都好嗎?你們什麼時候回來?幾點回到臺灣?」聲音雖然斷斷續續,大家沒有停下手邊的工作,但是上人對弟子的關心仍然讓大家默默地感動著……慈濟約旦分會義診發放團自12月23日至31日,終於達成對上人的承諾——「圓滿任務,平安歸來!」

(文:張晶玫 摘自:《人醫心傳》第157期)


2016慈濟約旦義診發放團隊成員

醫護志工:慈濟醫療財團法人林俊龍執行長(心臟內科)、洪琇美師姊;臺中慈院簡守信院長(整型外科)、腎臟內科馬弘桓醫師;花蓮慈院牙科部口腔病理科李彝邦主任、感染科鄭順賢醫師;臺北慈院肝膽腸胃科陳建華主任、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夏毅然主任;大林慈院腸胃內科蔡筱筠醫師;美國人醫會牙科廖敬興醫師;北區人醫會牙科賴秋英醫師;高雄人醫會整型外科葉添浩醫師、陳紅燕藥師;臺南人醫會王智民藥師;北區人醫會牙科助理游春美、蘇珊玉、黃鳳嬌、韓立賢、賴麗枝及郭致呈

志工與同仁:吳啟明、賴胤就、黃福全、廖妙靜、廖羚君、張讚生、林金安、張晶玫、周幸弘、詹進德、陳榮欽、李璧秀、梁家銘、黃筱哲、李青海、潘翠微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