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念循環 用愛調理香積飯
2016-03-20 |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
3月19日,下午三點半,慈濟志工邀約塞爾維亞難民委員會委員和阿富汗、 敘利亞、伊拉克的難民一同認識慈濟,不僅有慈濟志工介紹慈濟的無私大愛,更讓他們學著如何調理香積飯,其中有難民主動表示,願意協助志工英文翻譯。
調理香積飯 用愛帶動當地情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同仁陳祖淞,自臺灣花蓮至塞爾維亞,投身在關懷難民的行列中,他不僅對難民委員會成員與難民介紹慈濟的竹筒歲月,更用心示範如何調理香積飯,可以讓口感更好。
在難民委員會委員的協助翻譯之下,陳祖淞將慈濟的慈善足跡,清楚分享,除此之外,慈濟志工范德祿則介紹慈濟的四大志業,以及不分國籍、種族、宗教的大愛精神。
由於難民逃離家園十分匆促,加上喜歡食用米飯類,因此慈濟基金會特別準備了二公噸的香積飯,從花蓮到臺北,再運送到塞爾維亞,就是希望難民可以感受到大愛的溫暖。

「粒粒米飯都是來自師父與慈濟人的愛心,希望大家在食用時珍惜食物,吃多少取多少。」陳祖淞傳遞「惜福」的概念給難民。
看見無私愛 帶動更多善循環
二十七歲的Younis是來自敘利亞的難民,在敘利亞時他是位英文老師,他嚐了一口香積飯之後,對志工表示,他覺得飯很可口,且味道很好。
「這些日子以來,看到慈濟志工跟難民的互動,讓我覺得慈濟是真的很關心我們。」Younis對慈濟志工的真誠之愛,感受很深,所以他主動表示願意協助英文翻譯。
看到慈濟志工的愛的腳印落實在塞爾維亞,有許多難民已經願意投入自己成為志工,不過這一分善的效應還需要延續下去,志工更期待,能有更多美善的循環。
(文:慈濟基金會宗教處 塞爾維亞報導 2016/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