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積的精準度 攤主銜命掌大廚

2018-12-11   | 楊淑玫
李慶揚夫妻經營素食餐館,客源已趨穩定,經常利用休息時間承擔靜思堂的香積,事業與志業並行,從付出中得歡喜。(攝影者:劉緁琳,地點:臺南市東區,日期:2018/10/19)
個性沉穩、臨危不亂的李慶揚,站在臺南靜思堂中央廚房的大鍋鼎前烹煮佳餚,忙得一身是汗。當掀起大鍋蓋的同時,陣陣煙霧彌漫,伴隨「蘿蔔貢丸湯」的香味撲鼻,薰得他滿臉通紅,卻難掩臉上興奮的表情。

由葷轉素 賠錢堅持

1991年,剛退役的李慶揚回到臺南隨意找個路邊擺攤做飯麵生意,並在姑姑李秀錦的邀約下開始繳交慈濟功德款,但還不了解慈濟這個團體。自小跟著阿嬤學佛進出「彌陀寺」,多少對「因緣果報」的道理也懂得一些,只是為了生計,他顧不得自身已經茹素,不得不做葷食生意。

直到十年後,李慶揚明知由葷食轉賣素食不容易,仍硬是頂著房貸壓力,把新買的公寓大樓一樓拿來做素食齋堂,好長一段時間都在開門賠錢的狀態下硬撐,家人也迭有怨言。他的大兒子幼稚園時就茹素,卻在國小三年級吃學校的葷食營養午餐,就經常出現皮膚病而屢治不好,當國中後就讀花蓮慈中再度茹素,大兒子皮膚過敏的體質終於改善,也讓其他家人也跟著茹素,不反對他賣素食了。

自從聽聞證嚴上人「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李慶揚做環保的決心不間斷。(攝影者:李一平,地點:臺南市東區崇善環保教育站,日期:2018/11/09)
而剛搬進新的店面大樓,李慶揚發現大樓有八十七戶的住家,大部份的人都不知道如何做分類,多半把可用的資源當作垃圾丟到垃圾桶,身為大樓管理委員會的一員,他決定在社區推動環保分類。

每當開住戶大會時,他總是不厭其煩地一次再一次作宣導,並將環保分類的照片示意圖貼在每個桶子上面,讓分類更加清楚、明確。整理後的回收物,則利用午休時間載到崇善環保站回收。而這項任務一直做到2017年才正式回歸給大樓的清潔管理員。

擔當大廚 從心做起

經營素食小本生意,在沒有請助手的情況下,李慶揚想盡辦法做出符合大眾口味的菜餚,偶爾會有熱心的顧客主動提供意見,他總是悉心接納並試著做做看,不斷精益求精改變烹調方式。夫妻共同經營素食生意,客源已趨穩定,但他並沒有再擴大營業的打算,反而將時間布施在臺南靜思堂與會眾結好緣。

李慶揚做慈濟會員十年後,獲得推薦進入慈濟臺南靜思堂的中央廚房。剛開始,他並不敢去動大鍋鼎,秉持虛心學習的態度,對於各式器具如蒸氣鍋爐、切菜機等等操作絲毫不敢大意,樣樣無不用心領教。

他謹記證嚴上人「多用心」、「對的事,做就對了」的叮嚀,有機會進入中央廚房承擔香積(廚房主廚)的任務,每遇災難發生急需為災區民眾送餐時,他總是發揮煮食的專長,全程參與食材採購並親自掌廚,精心核算人數與食材的應用,點滴不浪費。

2009年莫拉克風災發生後,李慶揚連續兩天都在準備送災區的便當,便當數量從四千個一直不斷再增加,他當時採用「香積飯」泡開水,再搭配一些蔬菜、食材,做出色香味美的便當,再送到嚴重的災區供災民食用。這個作法他早在心中盤算已久,也熟悉香積飯與開水的換算比率,因此把中央廚房內所有鍋爐全部打開,歷經三個小時的時間就完成一萬個便當。

廚房香積工作有計畫,但經常會有變化,李慶揚已習慣接「變化球」。每當走進中央廚房,他第一個動作必先檢視「庫存」還有哪些食材,萬一人數爆增,讓原本準備的食物不夠吃時,他都能自在應對;而李慶揚的秘訣在於「精打細算」,他在準備活動所需要的餐點,總會以報到人數先打八折,量不夠再應變,所以在他掌廚的活動,鮮少有食物吃不完,讓志工「惜福」的場景。
李慶揚發揮廚師的專長,以美食和大眾結緣,秉持戒慎虔誠、虛心學習的態度,完成一件又一件的超級任務。(攝影者:王蕙禎,地點:臺南靜思堂,日期:2015/10/25)
李慶揚拿著手上裝有兩顆「想師豆」的小小罐子,這是他受證後回花蓮時,上人送的結緣品,裡頭「捨得」兩個字讓他「轉迷為悟」,戒除當兵時燻染的抽煙、喝酒等習氣。他有所體悟地說:「就是捨去不好的習氣,有『捨』才會有『得』!捨去對葷食的慾望、不再與眾生結惡緣;得到的是縮小自己、家庭和樂。」

「本銜」是上人賜予他的法號,他表示:「這個『銜』字,有傳承和銜接的意思──把好的傳承給新人,銜接新的事務,讓善與愛綿延不絕。」【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楊淑玫 臺南靜思堂報導 2018/12/09)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