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 在柴米油鹽之間
2015-10-25 | 劉瑞香忍耐 就是學會縮小自己
一早六點半,徐錦芍從家裡前往三重的菜市場採買新鮮水果、青菜,因為這樣才能讓志工,吃到最新鮮的食物。採買完畢,匆匆回到三重園區的齋堂,就要開始備餐。齋堂內有一尊菩薩,她總是虔誠的走到菩薩面前:「祈求今天做的菜飯讓大家吃了起歡喜心、希望大家都能學佛並護持慈濟。」這是她每次做香積前例行的事。
「早餐吃過沒?這裡有咖啡。」、「這裡有麵線可以先吃,要多喝水喔!」看到一早就來廚房幫忙的志工,她總是先親切問候,真誠的對待讓大家覺得很窩心。
小時候住在屏東縣枋山鄉,父母務農,農閒時要去海邊幫忙捕魚,但是當時的家境貧窮,沒有能力去幫助別人。國小畢業後,她就開始工作補助家計,做過打掃、紡織廠等工作,二十五歲與苗栗南庄的錢森倉先生結婚,育有一男一女。小時候的影響,讓她對於生活漸漸有物質慾望。農業社會較辛苦,現在生活比較輕鬆,經濟寬裕之後,錦芍也跟著遊山玩水,吃吃喝喝。
不過,並非是有錢就一定能過好日子,年輕時個性較暴躁,容易大小聲,也會與先生時有衝突。二十年前姊姊曾帶她去花蓮靜思精舍,有一次與先生吵架,自己一人坐著火車,孤寂地往花蓮去,到了精舍,常住師父告訴她:「女人就是要忍,忍了以後要吞下去消化掉,還要縮小自己,縮到別人的眼睛裡、心坎裡,才不會刺傷他人。」這句話讓她似有所悟,決定跟隨慈濟做善事。
回到臺北,她找到三重區慈濟志工羅美珠,跟著參與許多慈濟茶會及活動,聽到他人分享,感覺這些志工很有人情味,在一起沒有壓力,也愈來愈歡喜投入,於1997年受證為慈濟委員。不過,雖然如此,但錦芍暴躁的脾氣,還沒有辦法說改就改。
香積 學到用好情緒做菜
「外行人做內行事,要做香積組的事,也不問香積組要用甚麼!」這一天錦芍因為遇到問題,感到煩惱!口氣很不好,話一下子脫口而出。於是當她交代完事情之後,立刻走出去冷靜一下,也懺悔自己的衝動,「我怎麼會這麼說呢!枉費今天在做好事!」爾後,雖然有時也會與人有口角,但她會立刻試著改變自己,設法讓好念頭出現,希望心開意轉福就來。
以前為了投入香積志工,錦芍刻意去學手工菜,但現在素食十三年後,心境反而簡單許多,都以家常菜為主。而且吃素後比較不會挑食,慾望也減少了,她總覺得自己是邊做邊學習,「只要把時材配好,用歡喜心做,漸漸把傲慢放下,不在做香積時碎碎念,這樣磁場就很快樂,煮出來的菜也會不一樣。」
每次要做香積前,錦芍的心中也許有想法,但她仍會尊重他人,先問問其他人的意見。到了香積前一天,還會利用時間來到香積廚房,看看煮了甚麼菜色,記錄下來,隔天才不會重複;她總是用心料理,希望變換不同口味,讓來用餐的志工吃得歡喜。
而且既然憨膽接下香積主廚,平時上班,但遇到要做香積,她還是把材料、配料先準備好,如何組合都交代清楚,讓其他人很容易處理。而且當她下班後,還會再打電話給夥伴曾金鳳,問一問:「今天的菜吃起來如何?會不會太鹹?」心頭總是還掛念著。
透過承擔香積改善習氣,錦芍學習不與人比較、計較;現在的她知道,只要人和沒有輸就是賺到。做香積時以身作則,總是用歡喜心,把握因緣,助人為樂。
「你贏,不一定是贏;你輸,不一定是輸。你贏,只贏在那一剎那,卻結了一大堆不好的緣。」錦芍常用師父說的話警惕自己。做香積,結好緣的心情很快樂。她歡喜要追隨上人的腳步,做就對了!【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劉瑞香 新北市三重區報導 201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