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嗅覺 仍煮佳餚結好緣

2015-07-23   | 袁淑珍
曾錦梅(右)已經有二十多年的香積經驗,大家團結一致的準備食材、洗菜、切菜,這樣的感覺讓她對香積工作愛不釋手。(圖片由曾錦梅提供)
「做香積要看天氣,今天的天氣是下雨天,還是出太陽,灰濛濛寒冷的天氣就要煮暖和一點,讓人家覺得溫暖,夏天就要煮清淡一點,讓人家看到就很喜歡吃。」承擔苗栗香積連絡人的曾錦梅說,做香積除了要看天氣,還要看吃的人是年長者還是年輕人?南部人還是北部人?……諸多情況,都一定要去了解。

1997年受證成為慈濟委員的曾錦梅,因為參與慈濟而接觸到香積的工作,因為喜歡大家一起互助承擔的感覺,讓她一做香積就是二十多年,無論晴雨亦或是大型動員,曾錦梅總是義不容辭衝第一,勇敢承擔。

走進慈濟 最得意的承擔

「二十幾年前,有一位美髮師,她問我要不要做慈濟?做善事救人!」曾錦梅因為到美髮院洗頭而認識慈濟,慢慢瞭解慈濟之後,也開始協助勸募工作。

開始做慈濟的曾錦梅,經常到苗栗縣公館鄉普光寺募款,兩、三個月就寫滿一本勸募本,曾經一個月募上三十戶;不過,剛開始募款的她,卻絲毫不敢讓先生陳炎星知道,因為在那樣純樸的年代,先生怕她受騙上當,一定會反對。

「那個師父很可憐,怎麼會這樣眼淚含著,有錢的人要趕快出錢,有力的人要出力去幫忙,這是哪裡的師父呢?」當時不知道曾錦梅在為慈濟募款的陳炎星,有天工作回來,看到電視上的證嚴上人正含著淚,不忍地說著。

曾錦梅告訴他:「那就是慈濟呀!花蓮慈濟!」從此之後,曾錦梅不再需要一個人默默募款,而是有陳炎星支持與陪伴,也慢慢開始從募款接觸到香積,這也是她最得心應手的承擔工作。

「我會做香積是因為以前跑很多寺院,在寺院裡煮給來拜佛的會眾吃。」曾錦梅接觸慈濟初時還沒有苗栗園區,在慈濟三義茶園朝山,有時一千多人,有時二千多人,最多的時候有三千多人,不過會煮素食的人很少,當時都請慈濟會員幫忙,整個苗栗地區大家都很團結,若是人手不足還得請臺中、彰化的志工來協助。

勇敢承擔 從備料到烹煮

「我很喜歡做香積,那時候真的不會怕耶!」回憶起剛開始承擔香積工作,曾錦梅笑說自己過去的大膽嘗試與勇敢承擔,雖然剛開始不是很會煮素食,依舊跟著做大型活動的備料與烹煮。

三義茶園每次辦活動有五百人、一千人……曾錦梅回憶著過去,想到當時具有勇猛心的自己就說:「不用擔心,不用怕,我敢承擔,我一定會幫忙!」她認為大家一定要彼此協助、互相幫助。

「再能幹,一個人是沒辦法做的,最辛苦的是後面幫忙切菜、洗菜的,天氣再怎麼冷都要做,常常切菜切到手起泡,很辛苦呢!」曾錦梅說著做香積的甘苦談,幕後挑菜、洗菜、切菜的人才是最大功臣,因為要耐得住反覆做同一件事情的寂寞。「三義那些師兄師姊現在看到我,他們都會說我們是一起煮飯的。」

思路清晰 菜單在腦海裡
總是笑臉迎人的曾錦梅,希望藉著承擔香積,煮出更多料理與人結緣。(攝影者:張海濤)

「我從來不開菜單,菜單都在腦海裡,從買菜開始,就在腦海裡開始構思,第一道是什麼,第二道是……一直想,不能中斷思緒與人講話,如果遇到有人一直問,就會打斷我的思考!」曾錦梅分享,香積要煮給很多人吃,思路一定要很清楚不能出錯,要出什麼菜,哪一樣菜要先出,都要事先規劃好。

「還有在做香積的時候,眼睛要看,哪一個人很會煮飯,哪一個人有才華,哪一個人會做什麼事,可以接棒,要很清楚,才能知人善用。」曾錦梅說自己做事很嚴格,但不怕人家學,也很願意分享經驗。

「大廚大部分都是師兄,因為做香積都要提重,而且鍋鏟都比較大,需要大力氣的人承擔。」由於這樣的想法,曾錦梅帶出很多位男眾志工承擔香積。 

曾錦梅覺得做香積可以跟人家結許多好緣,因此她致力於此與人結緣,「你煮這一鍋湯出去,就有很多人吃。人的嘴巴就是要吃啊!肚子餓了就是要吃,煮給人家吃飽,心裡就很高興!」

接引家人 齊心歡喜付出

「做香積很多時候需要及時補位,哪裡缺人就要去協助。」九二一地震那一年,也讓曾錦梅畢生難忘,本來要去煮飯,第一、二天也加入助念,還幫往生大體穿衣服,第三天才開始做香積。

「納莉颱風那一年,大湖鄉那邊崩山、斷橋,我們進去幫忙打掃,還有發放、做香積……煮飯給很多人吃。」那時候曾錦梅還沒有承擔香積幹事,風災動員慈濟志工協助,諸多事項都得幫忙。

「鼻子聞不到味道是我最大的罣礙,到處去檢查,因為裡面已經壞掉了,所以臭的、香的都聞不到。」雖然聞不到飯菜的氣味,曾錦梅還是堅持做香積,因為她進入慈濟之後就幫忙做香積,一路走來都是做香積,已經超過二十個年頭了。

大活動承擔時需要採買的食材相當多,曾錦梅也會跟人家募一些食材,誰家有山藥、有蘿蔔,還有水果,「他們都很高興,自家有生產什麼就捐出來跟大家結緣。」

「媽媽跟弟弟都長年吃素,弟弟沒有孩子,先生就跟他說進來慈濟,把慈濟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曾錦梅說,每一次有大活動,二個弟弟都會來幫忙煮菜,一起做香積。
即便曾錦梅(右)的鼻子失去嗅覺,但是她仍然堅持以自己的經驗烹煮食物,因為做香積是她做得心應手的承擔。(圖片由曾錦梅提供)

廣結善緣 耕福田很自在

「為什麼會走慈濟路?就是聽了那些經之後知道我走對了,走上人所要走的路。跟地藏經一樣,那種悲苦要實際去走去做。」走進佛教聽經聞法,曾錦梅經常誦《地藏經》,並從中學習到實際履行的重要。

曾錦梅覺得進慈濟最大的改變是心情想得開,還有做香積結很多的緣,遇到很多貴人。以前比較想不開,遇到挫折會想離開這個世界,想放掉一切,現在不會了。

「入我門不富,出我門不貧。」跟上人走這一條菩薩道曾錦梅覺得做志工很快樂,能走進慈善就很滿足,因為她要為來世寫善的劇本。

「做慈濟從來沒有後悔,這是我們自己找的路。和先生去蓋房子、拆房子,打牆壁、挑磚、吊磚很辛苦,全身髒兮兮也很累。做慈濟很放鬆、愉快,就像休息一樣。」曾錦梅從一開始自己做慈濟,到夫妻倆同行菩薩道,如今勤耕福田且輕安自在。【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袁淑珍 苗栗報導 2015/07/22)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