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護大地 暖暖四寶沒煩惱

2016-01-12   | 鄭碧玲
基隆暖暖環保站,溫馨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四位加起來超過三百二十歲的環保志工連彩霞、張玉英、蘇張雲、柯鴛鴦(左起),他們情同姊妹。(攝影者:鄭碧玲,地點:暖暖環保站,日期:2015/10/29)
加起來三百多歲的環保志工--張玉英、連彩霞、柯鴛鴦、蘇張雲,四人情同姊妹,做環保已經長達二十年,是基隆市慈濟暖暖環保站的寶,她們人老心不老、克服種種困難精進做環保,這樣的精神讓人不禁讚歎。

顛沛流離 尋找依歸

張玉英生於1928年的中國大陸福建省福州,本姓劉,家境小康,身形嬌小玲瓏,十七歲時與哥哥二人分往不同地區念書,遭逢國共戰亂,在學校老師帶領下,與同學約十人匆忙逃避至臺灣松山,由於在臺灣舉目無親,幸被張氏夫婦收養,才改從養父姓張。

逃到臺灣的張玉英,得知雙親過世的消息,四處打聽是否有工作可以做,以求換得溫飽,首先她到了當時的織布會社,有著一雙巧手的玉英,毛線接頭的工作接得快又好,深受老闆的青睞,就這樣有了暫時的溫飽。

盼啊盼!總算到了領薪日,「妳沒有身份證不能領。」頓時將張玉英從雲端打進谷底,當時織布會社的美籍友人聽到了,這位家有臺籍妻子與丈母娘的外國人,讓玉英到家中幫忙照顧老人家,並獲得不錯的照應。隨著動盪的局勢,外籍雇主舉家遷回美國,玉英拜託老闆說:「我可以跟著到美國去嗎?」無奈沒有身份證的玉英,要辦理所有證件也來不及,只能再開始她流浪的日子……
清晨五點張玉英(左)在女兒陳金蓮(右)的陪同下,前往山佳火車站,搭上往基隆的頭班車,開始她一天的旅程,而目的地就是那已經做二十年的暖暖環保站。(攝影者:鄭碧玲,地點:樹林區山佳火車站,日期:2015/09/21)


貴人現前 苦盡甘來

到處閒晃的張玉英,來到了麵粉會社,遇到了好心的張氏夫妻收留,身手靈活的玉英受到張氏夫妻的疼愛,更認她為養女,玉英總算有個安定的生活,於是改從養父姓張,而不姓劉。

「我帶妳去基隆見識見識。」有了依靠的張玉英,在友人邀約下,來到位於基隆八堵的過港路,輾轉認識販售雜貨的陳姓一家人,陳太太見玉英乖巧可愛,非常喜愛,對她說:「妳留在這裡幫忙好嗎?」

勤勞的張玉英很認真地幫忙打理陳家在外的生意,就在滿二十歲後,嫁入了陳家當媳婦,由於妯娌也叫玉英,婆婆說:「你就叫阿鳳好啦!」因此進入慈濟之後志工們都稱她為「鳳姊」。

生性善良 樂心助人

物產豐沛的年代,張玉英會到基隆河滔金沙,也會挑著媒碳到處販售,除練就一副好身手,整條街上的住戶都是她的顧客,但也被賒很多帳,生性善良的玉英省吃儉用,在環境改善後,逐戶至欠帳的顧客家詢問欠款,她說:「你們若有心還,就給我還款的日期,過了若沒還,我也不再追討。」

知福惜福的張玉英,在八堵認識了穿著藍天白雲制服的慈濟志工張春美,遂於1994年、她六十五歲那年,在自家設置環保站,從此回收的身影穿梭在基隆八堵各個角落,甚至徒步遠至七堵。
張玉英不僅見苦知福,發揮扶助貧苦的精神,也關愛身邊的志工,雖然被女兒接至樹林同住,每天仍搭稱通勤至暖暖環保站做環保。(攝影者:鄭碧玲,地點:基隆市暖暖區,日期:2015/10/29)

在回收路上,張玉英就像是訪視員一樣,購買一百包白米,只要遇到有窮苦人家,就會送上白米,救濟貧苦,她說:「不是我很富有,而是我比獨居的或窮困人家幸福一點點,可以做一點點的小事,小小的好事。」比著小拇指的她,布施的喜悅洋溢在臉龐,還強調不要告訴其他人喔!所以很多志工都不知道她在背後默默行善。

走過戰亂,嚐過生離死別的苦,歷經臺灣經濟起飛,認真過生活的張玉英,不僅見苦知福,發揮扶助貧苦的精神,也關愛身邊的志工,樂當大家的老大姊,只因為她覺得︰「我還可以!」

火車通勤 不忘環保

年事漸長的張玉英,也因為基隆住家都在山坡上,而被女兒接到了樹林山佳的電梯公寓居住及照顧,但一心掛念暖暖環保站的她,便開始她的火車通勤環保。

清晨五點多的山佳,街上只見清潔人員,與遠處傳來狗吠聲,張玉英就會在女兒陳金蓮的陪同下,前往山佳火車站,搭上往基隆的頭班車,開始她一天的行程,而目的地就是那已經做二十年的暖暖環保站。

為了節省八十五元的車資,張玉英總是從八堵火車站步行到暖暖環保站,此時上班、上學的人潮與車輛已傾巢而出,小跑步過馬路的她,小小身軀淹沒在車陣中,倏忽又出現在對面馬路上。

八堵通往暖暖的路上,有個機車與人行共用的地下隧道,橘黃的燈光映照著玉英的身影,此必經之道人煙稀少,「嗡嘛呢唄咪吽」,玉英口中唸唸有詞,溼暗的地下道,偶有呼嘯而過的機車。
住在八堵車站對面的連彩霞,因為先生往生,走不出喪夫傷痛,經過慈濟志工牽引,投入環保回收。(攝影者:林博信,地點:暖暖環保站,日期:2015/09/13)


由於此路樹草叢生,蛇類常出沒,被樹上倒掛的蛇勾到脖子或在草地上被咬傷,玉英都遇過,但未曾令她在菩薩道上退轉,也從未打消過環保火車行程,因為她覺得︰「我還可以!」原本家人心疼她老人家路上奔波,但看到她做環保手腳那麼俐落,覺得那是玉英的精神寄託,轉而支持她的付出。

環保知音 同行精進

連彩霞比張玉英還早做環保,住在八堵車站對面的彩霞,因為先生往生,走不出喪夫傷痛,經過慈濟志工牽引而投入環保回收,將自家一樓的車庫當環保站,和玉英在八堵和過港路一帶做回收。彩霞和鳳姊感情最好,因為一起做環保已二十年了。

張玉英說到連彩霞,總是笑得很燦爛︰「她是最有笑容的,人家都說我們倆個好像姊妹喔,長得真像。」相差十二歲的兩個人,個性迥異,彩霞老實、不善言詞,玉英口才伶俐、身手敏捷。玉英會對彩霞說︰「人家給你回收物,要向人家說謝謝啊!」玉英覺得自己比較兇,會嫌彩霞事情沒做好,但彩霞被責備都不會生氣,馬上就和好了。

患有帕金森氏症的柯鴛鴦(左),手部不停地抖動、不聽使喚,但她依舊把握機會投入環保工作。(攝影者:鄭碧玲,地點:暖暖環保站,日期:2015/10/19)
而八十歲的柯鴛鴦住家離暖暖環保站最近,紅色的頭巾是她的招牌,總是四個人最晚到的,平時動作並不靈活的她,患有巴金森氏症,手部不停地抖動,不聽使喚,影響生活甚劇,她說︰「拿越重越不抖,不然連喝杯水都會灑得到處都是,只能用吸管。」

在鳳姊的眼中,柯鴛鴦是最勤勞的同伴,因為她必須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力氣,當別人問她是否和鳳姊是好朋友?她都會不假思索回答︰「是好朋友。」而一旁的鳳姊故意用俚語逗她:「Po Se Pa,哪有多好!」問她什麼意思?她會回答你︰「平平啦!」引起大家哈哈大笑。

七十六歲的蘇張雲則是一家四口做環保,由二兒子以摩托車分三趟接送,因大兒子發生意外以致脊椎受損,成為慈濟關懷對象,在慈濟志工的關懷下,接引張雲做環保;後來二兒子因要照顧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而無法工作,志工也關懷一家人,二兒子與妻女三人也加入環保志工行列。

由於膝蓋歷經數次人工膝關節手術,卻未見好轉,造成無法蹲姿的困擾,且得忍受膝蓋長期作痛,暖暖環保站是借用基隆市公車暖暖休息處一隅,僅有流動廁所能使用,因此如廁對蘇張雲造成很大的困擾,但張雲不以為苦,能把握時間做志工一定到。

在暖暖環保站中,情同姊妹的志工們會相互體諒,讓蘇張雲做比較輕鬆的,例如整理紙類、撕紙,若需要綁報紙或堆紙箱,則由張玉英與柯鴛鴦負責,充份發揮分工合作。

蜿蜒的快速道路、隆隆的火車聲,溫馨的故事每天都在基隆暖暖環保站上演,環保志工堅持愛護地球的心,就像流過的基隆河水一樣,延續著生生不息的風光。【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鄭碧玲 基隆報導 2015/11/18)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